实践神国原则的使命群体(使徒行传2:42-4:32)
在彼得宣告圣灵要创造一个新兴群体后,使徒行传开始描述在各种场景中这个群体快速的成长。在使徒行传2:42-47和4:32-38里对这个群体的总结,是最简要的描述。经文里清楚地描述早期信徒委身与分享的生活。[5] 因为结论差不多,所以我们会两段一起看。
门徒……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上帝,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使徒行传2:42-47)
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内中也没有 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使徒行传4:32-37)
虽然这些经文没有直接谈到工作,但是也都相当关注权力与资产的运用——这些常常是人类劳动的主要成果。与周边的社会相较,最值得注意的是,基督徒的群体对于权力和资产的运用,有一套很不一样的做法。很明显早期基督徒就知道个人的权力、资产并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而保留,而是为了基督徒群体良好发展的扩展、与有智慧的投资而保留的。简而言之,物资是为了他人的益处而预备的。在神的国里,生命最重要的事,就是为他人的益处而工作。
有两件事情必需说明。首先,这些经文要我们明白,我们主要的身分,是基督徒群体的成员。群体的资产,是每一位成员的资产。第二点,上面这一点跟象征罗马帝国的由上而下权责架构的经济体系,完全不同。在一个从上而下的权责体系中,富有的人施舍给缺乏之人的财富,建构了一套系统性的债务结构。从赞助者而来的馈赠,暗含受赞助人亏欠施舍者某种社会性债务的意思。这套体系,透过慷慨的赞助者经常施予自身利益,建立一种假仁假义的慷慨,其用意只是在积累赞助者的好名声。[6] 基本上,罗马帝国把「慷慨」视为取得社会权力、地位的手段。在使徒行传第2、4章里,完全看不到这种有系统的相对义务权责概念。在基督徒群体中,施予的动机是出于关切受赞助者的发展,不是为了赞助者的名声。施予跟施予者关系不大,主要都是跟接受者有关。
这是一套全然不同的社会经济价值系统。和路加福音一样,使徒行传也常常提到基督徒归信后,带来资产、权力观念重新导向的结果。坚持一切益处都是为邻舍而行,这样的态度,在耶稣的一生使命中,在祂舍己受死中,清楚明白的彰显出来。(参阅中www.theologyofwork.org/cn的路加福音与工作。)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parallels between the community summaries and groups within Luke’s historical context. Essene/Qumran parallels: Brian J. Capp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Acts 5.4,”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6, no. 19 (1983): 117-31; Brian J. Capper, “The Palestinian Cultural Context of Earliest Christian Community of Goods,” in The book of Acts in its Palestinian setting, edited by Richard Bauckham (Grand Rapids/Carlisle: Eerdmans/Paternoster, 1995), 323-356; Greco-Roman friendship parallels: Alan C. Mitchell, “The Social Function of Friendship in Acts 2.44-47 and 4.32-37,”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11, no. 2 (1992): 255-72; Greco-Roman utopian parallels: Gregory E. Sterling, “‘Athletes of Virtue’: An Analysis of the Summaries in Acts (2.41-47; 4.32-35; 5.12-16),”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13, no. 4 (1994): 679-96; parallels with Greco-Roman associations: Philip A Harland, Associations, Synagogues, and Congregations: Creating a Place in Ancient Mediterranean Society (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2003); John S. Kloppenborg, “Collegia and Thiasoi: Issues in Function, Taxonomy and Membership,” in Voluntary associations in the Graeco-Roman world, edited by John S. Kloppenborg and S.G. Wilson, 16-30,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6).
It is not difficult to notice that giving within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can still function in this way.
全然慷慨的经济学(使徒行传2:45; 4:34-35)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这样的群体是不是支持某种经济体系?有些注释家说实际上这个群体所作的,就是初步的共产主义,另有些人则特别注意强制变买资产是否合宜,这些都是一直在争辩的议题。但是,经文里并未建议尝试将社会改变成类似基督徒群体。实际上,很难想象一个这么少人、这么边缘、这么没有社会权力的一小群人,是为了改变帝国经济体系而设计。很明显,这个群体并没有选择退出这个帝国的经济体系。同样的,渔夫还是渔会的成员,工匠还是在市场上做生意。[7] 保罗也还是在织搭帐棚来支持自己的宣教旅行(使徒行传18:3)。
相反,经文还提到一些很有必要的工作。在初期教会里,有资源、有权力的人,为了那些「常常」(使徒行传4:34)「有所需要」的人(使徒行传2:45;4:35),盘点、清查自己的资产。这意思就是说,每一个人的资产都是可以完全供他人取用的。 也就是说,就算个别成员还是一直在掌理他们所持有的资源,群体中任何成员的资源(物资、政权、阶级、经历),都常常放在基督徒群体中供人运用。初期教会接受现实上经济条件的不均衡,没有很清楚地要求以一切平等的方式来分配资产,而是落实完全的慷慨,让物资运用对全体成员有益,而非只有个人受益。这种慷慨的态度,从很多角度来说,要比死板的订定一套规则更难。它要求不休止的责任、群体成员之间生活的相互关切、持续不断地愿意放弃对资产的控制,把全体成员的关系,看得要比拥有资产的(虚假的...)安全感更为重要。[8]
很有可能,这一套系统中的体制,是从以色列律法所表示的理想经济制度启发而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禧年、五十年一次在以色列国里重新分配土地与财富(利未记25:1-55)。禧年是神所设立,为要确定所有人都有维生所需的理想制度,但是,神的选民却从未广泛遵行过。然而,耶稣曾经引用以赛亚书61、58章内的经文,论及许多与禧年有关的伟大场景:
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 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上帝悦纳人的禧年。(路加福音4:18-19)
使徒行传4:34再次暗示禧年的伦理观,路加告诉我们说:「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这其实是申命记15:4内容直接的响应,安息年(每七年一轮较短的禧年)实际上是为了确保「在你们当中没有穷人」而设立的。
基督徒群体正是把这视为经济生活原则的典范。在古代以色列,安息年和禧年分别是七年、五十年施行一次,而完全分享则涉及初期基督徒群体的每日的所有资源。我们可以用类似登山宝训的用语来想象一下:「你们听见有人说:『每五十年,要将你们的土地归还那些没有土地的』,但是我告诉你们:『献出你的权力与资产,在你看到有需要的地方,随时随刻』。」针对他人需求的完全慷慨,就是基督徒群体里经济生活的基础。我们会在使徒行传的一些事件中,更深入探讨这一点。
早期教会的实践挑战现代的基督徒,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实现全然慷慨的模式。在这个对个人财富、安全感近乎贪婪追求的文化中,我们如何通过全然慷慨来为神的国作见证,并形成一种可行的、构造人类生活的替代方式呢?
Philip A Harland, Associations, Synagogues, and Congregations: Creating a Place in Ancient Mediterranean Society, (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2003); John S. Kloppenborg, “Collegia and Thiasoi: Issues in Function, Taxonomy and Membership,” in Voluntary associations in the Graeco-Roman world, edited by John S. Kloppenborg and S.G. Wilson, 16-30,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6).
Christopher M. Hays, Luke’s Wealth Ethics, Wissenschaftliche Untersuchungen zum Neuen Testament 2.275 (Tubingen: Mohr-Siebeck, 2010) explores the ethics of wealth in Luke and Acts in depth.
圣灵大能赐给全然慷慨之人各样资源(使徒行传2:42-47;4:32-38)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在早期基督徒群体中,考虑资源使用时,还有最后两个重点要说明。第一,圣灵对于活出全然慷慨是不可或缺的。在使徒行传2:42-47和4:32-38两段经文中对这个群体的描述,均出现在圣灵两次主要的显现之后。路加非常明显表示,圣灵临在的大能和这个群体活出基督一样的慷慨之间的关联。我们应该了解,初代基督徒生活中圣灵的基本工作,就是要培植一个群体,让它对资源运用能抱持一种全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因此,虽然圣灵展现比较奇特的能力时(异象、方言、...等)常常特别吸引我们注意力,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单纯的分享、持续不断的热情接待,也很可能是圣灵极为重要的恩赐。
第二,为了避免我们以为圣灵只是赐给拥有经济资源的人,彼得和约翰的故事表明,一切资源都是为了他人的益处而预备。在使徒行传3:1-10,彼得和约翰在美门遇到一个乞丐。这个乞丐想要些钱,但是彼得和约翰没有。但是,他们要透过耶稣的一生、受死、复活,来为神国降临做见证。因此,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使徒行传3:6)。这个例子,说明资源共享不一定都跟钱财有关。使徒行传后面,我们会看到好几处运用能力、职务建立群体的案例。
也许最好的例子是巴拿巴身:在使徒行传4:32-38里,他是经济资源全然慷慨的绝佳典范,他还提供自己的职务地位帮助保罗,欢迎接纳他加入原本不太欢迎他的耶路撒冷使徒的团契(参看使徒行传9:1-31)。吕底亚是另一个例子:她在推雅推喇城织造业的高层社会地位,成为帮助保罗打入推雅推喇城社会的管道(使徒行传16:11-15)。就像其它资本一样,社会资本应妥善运用,而且是用在按着基督徒群体所认识的神国益处上。
一个公义的群体向世界作见证(使徒行传2:47;6:7)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在使徒行传6中,选出几位管理饭食的人,将基督徒群体生活中的资源妥善运用之后,这个群体开始吸引人进来。这个群体公义的生活方式——主要以利他的方式运用权力和财产——吸引了众人来到它的领袖耶稣的跟前。当这个群体运用所持有的资产和权利,供应有需要的人时,当个人的资源为了他人的益处而完全投入群体中时,众人就会加入进来。我们已经看过:「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使徒行传2:47)。在使徒行传6里面,也有圣灵赐能力服事之后景况描述。七位长老建造群体、秉行公义的工作,造就许多人的生命。「上帝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使徒行传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