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与工作

圣经注释 / 工作神学项目出品

路加福音导论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路加福音宣告,耶稣就是那临到世界的王。他的权柄是神所设立的,他的统治将把所有因人类的悖逆和堕落而误入歧途的一切带回到正途;这悖逆和堕落是从亚当和夏娃开始的。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被反叛神的势力所控制着。然而,这个世界仍是神的国,而且那些围绕我们日常生活的事物—例如工作—仍是神国的事物。神非常关心他国度的治理、生产、正义和文化。

对所有在耶稣权下的掌权者来讲,耶稣既是国王,又是榜样。虽然称耶稣为“王”对基督徒来讲是件再熟悉不过的事,但是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这似乎主要是个宗教上的头衔,而不涉及一个实际的王国。我们说耶稣是王,但我们的意思常常是说,他是神职人员的王。我们认为他是一个宗教的创始人,但路加表明,他是一个王国的重建者—就是神在世上的王国。当耶稣亲自临在时,甚至撒旦和手下的鬼魔也承认他的权柄(例如,路8:32)和他不可挑战的大能。在他暂时回到天上之后,他的模范作用显示了他王国的公民应当如何替他行使权柄和能力。

耶稣的领导能力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工作。那么,路加的福音书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工作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如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一样,路加对与工作相关的话题有非常深的关注,例如财富与权力、经济、政府、冲突、领导力、生产和供给、以及投资。我们将粗略地按照路加福音的文本顺序进行讨论,但偶尔也会打乱章节的顺序,将相同主题的段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我们不会试图分析那些对理解工作、工人和工作场所贡献较少的经文。最后我们可能会吃惊地发现,路加福音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在工作中遇见神(路加福音1,2,4章)

回到目录

撒迦利亚在工作中的惊喜之日(路加福音1:8-25)

路加的福音书开始于一个工作场所。这延续了耶和华临现于工作场所的悠久历史(例如创世纪2:19-20; 出埃及记3:1-5)。天使加百列在撒迦利亚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日探访了他,那天他被选中在耶路撒冷圣殿的圣所里服侍。(路加福音1:8)。虽然我们可能不习惯将圣殿视为劳动场所,但是那里的祭司和利未人确实在从事屠宰(作为牺牲的动物可不会自杀)、烹饪、清洁、会计和各种其他活动。圣殿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中心,而且是犹太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与神的相遇深深地影响了撒迦利亚,他不得开口说话直到他为神话语的真实性做了见证。

牧人中出现了好牧人(路加福音2:8-20)

另一次与神在工作场所的相遇出现在离圣殿几英里远的地方。一群牧羊人在夜间看守他们的羊群,一队天兵探访了他们并宣告了耶稣的降生(路加福音2:9)。牧羊人通常被认为是卑贱的,其他人瞧不起他们。但神俯视他们的时候却带着恩惠。像祭司撒迦利亚一样,牧羊人的日常工作也被神以令人惊喜的方式打断了。路加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场景,人们在其中与主相遇,而这种相遇并不是为主日、退休会或者短宣而保留的。相反,每一刻都可能成为神启示他自己的时刻。日常的苦工可能会让我们在属灵上变得迟钝,如同在罗得的时代,日复一日的“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蒙蔽了人们的眼睛,让他们看不到那近在眼前的、对他们城市的审判。(路加福音17:28-30)[1] 但神能够带着他的良善与荣耀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耶稣的工作描述:君王(路加福音1:26-56,4:14-22)

如果神在两个工作场所宣告他救赎世界的计划看起来有些奇怪,那么他以职位描述的方式来介绍耶稣,看起来就更奇怪了。但是当天使加百列告诉马利亚她将要生一个儿子时,神就是这样做的。“他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主神要把他祖大卫的位给他,他要做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他的国也没有穷尽。”(路加福音1:32-33)。
虽然我们可能不习惯将“以色列的王”当作耶稣的职业,但根据路加福音,这就是他的工作。作为君王,他的工作细节是:施展大能,赶散狂傲的,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扶助以色列人,施怜悯给亚伯拉罕的后裔(路加福音1:51-55)。这段通常被称为尊主颂的著名经文,将耶稣描绘成一个行使经济、政治甚至军事权力的国王。与这堕落世界中的那些腐败的国王不同,耶稣利用自己的力量施恩惠给他最脆弱的国民。他并不靠巴结有权势者和名门望族来巩固他的王朝。他也不靠压迫人民或者收取税金来维持奢华的生活。他建立了一个管理妥当的王国,在这里,土地为所有人长出土产,神的子民得到保护,离弃罪恶的人得到怜悯。以色列从未有过像他一样的国王。

不久之后,当他将以赛亚书61:1-2应用在自己身上时,他就确认了这份职位描述。“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 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路加福音4:18-19)。这里包含了政治和管理方面的任务。因此,至少在路加福音中,耶稣的职位更贴近今日的政治家们所从事的工作,而不是牧师或者神职人员。[2] 耶稣非常尊重祭司,以及他们在神设立的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但他并不将自己视为他们中的一员(路加福音5:14;17:14)。

耶稣为自己认领的工作,是要帮助有需要的人。与这个堕落世界的统治者们不同,耶稣统治的王国,代表着穷人、囚犯、瞎眼的、受压制的、以及陷入债务之人(他们的土地在禧年将会归还给他们。见 利未记25:8-13)。他并不仅仅关注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人。正如我们在后面会看到的,他关心每一个人,无论他们的身份或地位。但正是他对贫穷、受苦和无助之人的关心,将他与那些他要取而代之的统治者们区分开来。

Note the men in the parable who refuse the invitation to the wedding banquet because they need to look at their recently purchased field (Luke 14:18) and oxen (Luke 14:19). Rather than being open to find God in their work, they use work as a means to avoid God.

Even those books that call Christ the “head of the church” — that is, Ephesians (4:15, 5:23) and Colossians (1:18) — also speak of him as the “head over everything” (Ephesians 1:22, NIV) and the “head over every ruler and authority” (Colossians 2:10). Christ is the chief of state, the head of all things — or will be, when the redemption of the world is complete — of which the church is a special subset.

耶稣呼召正在工作的人(路加福音5:1-11;27-32)

回到目录

耶稣两次来到人们的工作场所呼召他们跟随自己。第一次是耶稣挨近一些渔民,打断了他们的工作,以便将他们的船作为讲台。然后,他教给他们一些非常棒的捕鱼技巧,并且突然呼召他们作他的首批门徒(路加福音5:1-11)。第二次是他呼召利未,那时利未正在执行收税的工作(路加福音5:27-32)。耶稣呼召这些人跟随他,要他们放下本职工作。我们倾向于将他们当作全职的教会工人,然而,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全职的“使者”(哥林多前书5:20)。虽然这些人在耶稣的王国里被呼召从事特别的工作,但路加并不是说一些呼召(例如讲道)比其他的呼召更高级(例如打鱼)。一些耶稣的追随者,如彼得、约翰、和利未,通过放弃眼前的工作来跟随耶稣(路加福音5:11)。而我们马上会讲到另外一些人,例如马大和马利亚(路加福音10:38-41)、另一个名叫撒该的税吏(路加福音19:1-10)以及一位罗马军官(路加福音1:1-10),他们跟随耶稣的方式是在本职工作上活出更新的生命。有一次(路加福音8:26-39),耶稣吩咐一个人不要为了同耶稣周游四方而离开他的家。

显然,那些与耶稣同行的人不能再从事赚钱的工作,并且吃喝都要依靠别人的捐款(路加福音9:1-6;10:1-24)。但这并不是说,撇下工作是作门徒的最高形式。神对那些人有特别的呼召,并以此提醒我们:神供应了我们生活所需的一切,即使神通常是藉工作供应我们。在各行各业,我们都有许多跟随耶稣的榜样。

更多耶稣呼召门徒的讨论,见www.theologyofwork.org马可福音与工作 之"马可福音 1:16-20",以及马太福音与工作之"马太福音 3-4"。有关呼召的更多信息,请参阅www.theologyofwork.org专文:职业概述

除了亲身出现在工作场所之外,耶稣还将他的许多比喻设定在工作的环境之下,这些比喻包括新补丁/新皮袋(路加福音5:36-39)、聪明和愚蠢的建造者(路加福音6:46-49)、撒种的人(路加福音8:4-15)、警醒的仆人(路加福音12:35-41)、恶仆(路加福音12:42-47)、芥菜种(路加福音13:18-19)、面酵(路加福音13:20-21),失去的羊(路加福音15:1-7)、失落的钱(路加福音15:8-10)、浪子(路加福音15:11-32)和凶恶的园户(路加福音20:9-19)。每当耶稣教导人们什么是天国时,他常将他的讲论设定在工作场合里:“天国就像……”尽管这些段落有时的确能提供一些关于工作的指导,但它们本身通常并不是要教导人们关于工作的事。相反,耶稣借用人们熟悉的工作场所里的各种事物,主要是为了让听众理解那超越比喻具体设定之外的神国。这表明普通的工作在耶稣的眼中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否则,用工作场所的各种术语来描述神国就变得没有意义的。

施洗约翰教导职业道德(路加福音3:8-14)

回到目录

路加福音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耶稣的教导。碰巧的是,路加福音里的首个教导就是直接针对工作的,只不过不是来自于耶稣,而是来自施洗约翰。约翰劝诫他的听众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路加福音3:8),以免他们面对审判。当他们具体地问到:“我们当作什么呢?”(路加福音3:10、12、14),约翰的回应则是与经济相关的,而不是与宗教相关的。首先,他告诉那些富足的人(有两件衣裳或充足食物的)要分给那些一无所有的人(路加福音3:10)。随后,他给了税吏和兵丁一些与工作直接相关的教导。税吏应当按照例定的数目收税,不可多收税款中饱私囊。兵丁不可以强暴待人,也不可讹诈人。他们应当对自己的粮饷知足(路加福音3:13-14)。

约翰告诉税吏,“除了例定的数目,不可多取”(路加福音3:13),这对他们来说是个非常激进的言论,因为税吏这个职业充满了根深蒂固的系统性的不公义。整个巴勒斯坦的税收是通过“包税”的制度征收上来的,其中总督和其他高级官员将在其管辖范围之内收税权外包给其他人。[1] 为了获得合约,作为承包方的税收人员交给该官员的税款,必须高于罗马官方要求的数目。同样,税收人员自己的收益也要叠加在给政府官员的数额之上。由于人们无法知道罗马官方的税收到底是多少,所以他们只得按照税收人员的评估来纳税。抵制中饱私囊的诱惑本就已经很难了,若不向政府官员提供丰厚的利润还想中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请注意,约翰并没有说他们可以选择不再从事税吏的职业了。被路加福音称为“兵丁”的那些人,面对着类似的情况。这些人可能不是军纪严明的罗马士兵,而是希律的雇佣兵,希律作为藩王替罗马帝国治理加利利地区。希律的士兵可以(也确实)用自己的权力来恐吓、勒索他人以维护自身的利益。约翰对这些工作人员的教导,是要他们将公义注入到他们的工作环境之中,而这些工作环境都带有不公平的烙印。我们不应该低估这么做的难度。在这个堕落世界的统治者的权下,坚持以神国国民的身份来生活,可能是危险且艰难的。

John Nolland, Luke 1-9:20 (Dallas: Word Books, 1989), 150, “Tax collectors had to work in a social context whose very structures were defined by graft and corruption. The honest tax collector would face problems akin to those faced today by a businessman seeking to operate without graft in relation to the bureaucracies of certain countries.” Robert H. Stein, Luke (Nashville: Broadman, 1992), 134, “The soldiers probably were not Romans but Jews whom Herod Antipas employed (cf. Josephus, Antiquities 18.5.1 [18.113]) perhaps to assist tax collectors in their duties. Soldiers were…not required to resign [by Jesus] but to avoid the sins of their professions, i.e., violent intimidation (‘extort’), robbing by false accusa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wages (or perhaps ‘rations’).”

魔鬼诱惑耶稣不再服事神(路加福音4:1-13)

回到目录

就在耶稣要以王的身份开始工作之前,撒但诱惑他,要他放弃对神的忠诚。耶稣去到旷野,在那里禁食四十天(路加福音4:2)。接着,他面临着以色列在西奈旷野曾经面临的试探。(耶稣回答撒但的话,都是引自叙述以色列人在旷野故事的申命记6-8章)首先,魔鬼诱惑他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而不是相信神的供应(路加福音4:1-3;申命记8:3,17-20)。“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块石头变成食物!”(路加福音4:3)。其次,魔鬼诱惑耶稣转而效忠神之外的人(例如撒旦),只要他能给予耶稣获取权力和荣耀的捷径(路加福音4:5-8;申命记6:13;7:1-26)。“你若在我面前下拜,这都要归你。”最后,魔鬼诱惑耶稣去质疑神是否真的与他同在,进而尝试在绝境中强迫神出手搭救(路加福音4:9-12;申命记6:16-25)。“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从这里跳下去”(指圣殿)。与以色列人不同的是,耶稣依靠神的话语抵挡了这些诱惑。以色列人,还有在他们之前的亚当夏娃,本应该成为像耶稣一样的人,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做到。

耶稣受到的这些诱惑并非是独一无二的,而是与以色列人在 申命记6-8章中所受的诱惑相似 。他在其中所体验到的,和我们所有人一样。“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希伯来书4:15)。如同以色列及耶稣一样,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会遇到诱惑,其实是可以预见的。

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的一个非常大的诱惑,就是单单为了满足自己需要而工作。工作 确实 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帖撒罗尼迦后书3:10),但并不 仅仅 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的工作也是为了服侍别人。与耶稣不同的是,我们不能通过行神迹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其他方面受到诱惑,例如在工作中敷衍了事,遇见困难就退缩,推卸责任,我们不良的工作习惯给别人造成了负担,但对此视而不见。在工作中走捷径也是非常大的诱惑。

所有诱惑中最大的诱惑莫过于质疑神在我们工作中的同在和能力。耶稣被诱惑去试探神,要强迫神出手相助。当我们变得懒惰或者迟钝,却期望神看顾我们时,我们也是在试探神。偶尔会发生这种情况:某人认定神呼召他或她从事某种职业或职位,然后坐等神成就这件事。但是,我们可能更容易遇到的诱惑,是不再期待神在我们工作中的同在和能力。我们可能认为我们的工作对神没有任何意义,或者神只关心我们的教会生活,或者我们不能为了工作中的日常活动祈求神的帮助。耶稣期待神能每天都参与他的工作,但他并没有要求神替他完成这些工作。

整个事件开始于神的灵将耶稣引到旷野禁食四十天。那时,如同现在一样,要面对生活的重大转变,禁食和退省都是亲近神的办法。耶稣即将以君王的身份开始他的工作之前,他要接受神的能力、智慧和同在。这是成功的秘诀。当撒旦诱惑耶稣时,耶稣已经在圣灵的同在中度过了四十天。他已经完全准备好去抵挡诱惑。然而,禁食使得他面对的这个诱惑更加严峻“他就饿了”(路加福音4:2)。即使是在我们工作生涯的开始,诱惑往往来得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快得多。我们可能会被诱惑,加入一个快速致富的计划,而不是在一个真正务实的岗位从基层做起。我们可能会第一次直面我们自己的弱点,并且受到诱惑,要通过作弊、欺凌或者欺骗来弥补我们的弱点。我们可能认为,我们不能凭藉自己所拥有的技能获得想要的工作,所以我们被诱惑去夸大自己的能力或者伪造资历。我们可能会接受一个高薪却没有意义的职位,并告诉自己“就这几年,等我稳定下来再说,”并幻想着在不久之后就会从事更符合我们呼召的事情。

作好准备是胜过诱惑的关键。诱惑通常是不会提前通知的。上司可能会要求你提交一份虚假的报告。今天你得到的机密信息,明天可能就会公布于众。一扇没有上锁的门就可能突然为你提供一个顺手牵羊的机会。午休的时候,别人可能会突然施压,要你一起说某位同事的八卦。最好的准备就是提前设想一下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且在祷告中计划好如何回应,甚至可以将各种情况以及你向神所承诺的回应记录下来。另一个保护自己的办法是确定若干个密切了解你的人,然后你可以随时联系他们来一起探讨你遇到的诱惑。如果你可以在行动之前就让他们知道,他们可能会帮助你胜过诱惑。耶稣在圣灵的能力中与他的父交融,并在这个同伴社区(peer community)—如果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三位一体的话—的支持下面对他所受到的诱惑。

即使我们受到的诱惑与耶稣受到的诱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或大或小诱惑,这取决于我们的身份,我们的环境,以及我们工作的性质。虽然我们之中没有谁是神子,然而我们对诱惑的回应却有着改变人生轨迹的后果。如果耶稣转离神对他的呼召,不再作神所立的君王,而是将他的人生用来打造奢华的生活,或者用来服从邪恶之主的命令,或者无所事事地等候天父替自己做工,那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路加福音里的医治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耶稣的时代和现今一样,医疗和卫生的工作至关重要。在路加福音里,有十三个场景描写了耶稣医治别人:4:31-37;4:38-44;5:12-16;5:17-26;7:1-10;7:11-17;7:21;8:26-39;8:40-56;9:37-45;13:10-17;17:11-19;和18:35-43。通过医治,他为受病痛折磨的人带来健康,正如他披上王袍时所宣布的。此外,医治的神迹使未来的神国在当下成为现实——在那里不再会有疾病(启示录21:4)。神不仅 命令 人们为别人的益处而工作,他也 赐人能力 去做这样的事。神的能力并不局限于耶稣一人,因为有两段经文写到,耶稣赐能力给他的追随者去治愈别人(路加福音9:1-6,10:9)。然而,所有的医治都是依靠神的大能。神学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总结得非常好。“耶稣的医治在正常的世界里并不是超常的神迹。只有在反常的、被鬼附的、受伤的世界里它们才是唯一真正正常的事情。"[1] 它们是实实在在的标记,表明神正在将这个世界带回正轨。

福音书中所记载的医治行动通常都是奇迹性的。然而基督徒付出非神迹式的努力,来修复人的身体,也可以看作是耶稣的更新生命事工的延伸。如果意识不到医治的行动在神国的救恩工程中的重要性,那可就错了。医生、护士、技术人员、医疗理赔员、医院停车场管理员以及其他无数的工作人员都在日复一日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们工作使得医疗救治成为可能。路加自己是医生(歌罗西书4:14),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对医病特别有兴趣。然而,若是因此推断出医病的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天生地就是更高级的呼召,那可就错了。

The Way of Jesus Christ (London: SCM, 1990), 69.

安息日和工作(路加福音6:1-11;13:10-17)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了解安息日的概念对于理解圣经的工作观是至关重要的,在路加福音中就有耶稣关于安息日的教导。工作和休息并非彼此矛盾,而是同一节奏的不同元素,这一节奏可以同时实现良好的工作和真正的休息。理想情况下,这种节奏能满足人们对生活必需品与健康的需求,但在一个堕落的世界中,却并不总能这样。

安息日的主(路加福音6:1-11)

路加福音6:1-5讲到,在安息日,耶稣和他的门徒饿了。他们在田间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有些法利赛人抱怨说,这种行为是在打谷,因此就是在安息日工作。耶稣回答说,大卫和跟随他的人在饥饿的时候进了神的殿,并且吃了只有祭司才可吃的陈设饼,也是违背了神圣的规条。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共同点是饥饿。如果你饿了,你就可以去做工来养活自己,即使这意味着要在安息日工作。但耶稣得出了一个稍微有些不同的结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路加福音6:5)。这表明持守安息日是基于对神心意的理解,而不是要制定出越来越详细的规则和特例。

在安息日得释放(路加福音13:10-17)

路加福音6:9和14:5描述了耶稣在安息日医病的其他几个例子。然而,仅仅依据路加福音里的事件,我们很难拼凑出关于安息日的神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将他对安息日的理解,锚定在人的需要上。人的需要优先于守安息日,尽管守安息日是十诫之一。然而,通过在安息日满足人的需要,是成全了诫命,而不是废除了诫命。关于此点有一个特别充分的例子,就是耶稣在安息日治愈了残疾的妇女。愤怒的会堂管理者斥责众人,“有六日应当做工,”“那六日之内可以来求医,在安息日却不可。”(路加福音13:14)。耶稣的回应则以律法为起点。如果人们在安息日饮他们的牲畜是合法的,“况且这女人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被撒旦捆绑了这十八年,不当在安息日解开她的绑吗?”(路加福音13:16)。

更多关于安息日的讨论—考虑的角度略有不同—请参阅www.theologyofwork.org上的马可福音与工作: "马可福音1:21-45"和"马可福音 2:23-3:6"以及专文休息与工作。(译者注:只有英文)

冲突的伦理(路加福音6:27-36;17:3-4)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恨你们的,要待他好(路加福音6:27-36)

所有工作场所都会发生冲突。在路加福音6:27-36中,耶稣论述如何处理冲突的局面。“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 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路加福音6:27-28)。毫无疑问,路加认为这个教训是针对经济社会的,因为他特别地将这一教训与借贷联系在一起。“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路加福音6:35)。这似乎不是一个可行的商业贷款策略,但也许我们可以在更抽象的层面上理解它。基督徒不能使用手中的权力,逼迫与他们有冲突的人。相反,他们必须积极地为他人的益处而工作。这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应用于工作场所。
在个人层面上,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为那些与我们有冲突的人的利益而工作。这并不意味着要避免冲突或退出竞争。而是说,如果你和同事为了晋升而彼此竞争,你必须尽力帮助你的同事/对手做好他们的工作,同时尽可能地将你的工作做得更好。

在企业层面,这意味着不要打击竞争对手、供应商或客户,特别是通过不公正或非生产性的行为,例如轻率的诉讼、垄断、虚假的谣言、操纵股票等。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想从路加福音的这段经文得出一个一刀切的应用是愚蠢的。在商场的激烈竞争中使用故意的欺诈,可能不同于在球场的激烈竞争中使用故意犯规。因此,信徒从事一份职业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在耶稣教导的光照下,找到处理冲突与竞争的适当模式。


告诫-悔改-饶恕(路加福音17:3-4)

随后,耶稣再次论述如何处理人际冲突的问题。“如果你的弟兄犯了罪,就告诫他;如果他悔改,就饶恕他”(路加福音17:3,中文标准译本)。我们不应该仅把它当作处理家庭内部矛盾的方法,因为耶稣称所有跟随他的人为“弟兄”(马可福音3:35)。勇敢地与他人正面冲突,并在冲突解决后重建良好的关系,这就是良好的组织行为。但是下一节经文打破了常识的界限。“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转,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路加福音17:4)。事实上,耶稣不仅要求我们宽恕他人,而且要求我们首先不要论断他人。“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路加福音6:37)。“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路加福音6:41)。

在工作中如此缺乏个人判断真的是明智的么?合理的判断不是优良的组织治理和绩效考核所必需的么?也许耶稣谈论的,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合理的判断,而是要放弃论断主义和定罪,就是那种假冒为善的态度,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别人的过失。也许耶稣不是说要我们“对反复出现的道德过失或着缺陷视而不见”,而是说要我们“问问自己是不是也有过失在里面。”也许他不是说“不要评估别人的表现”,而是说“要考虑你能做什么来帮助你周围的人成功。”也许耶稣的重点不是宽宏大量而是怜悯。“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加福音6:31)。

神的供应(路加福音9:10-17;12:4-7;12:22-31)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耶稣在路加福音里从始至终都在教导,在神国里生活意味着将神视为生活所需之物的最终来源,而不是依靠个人的努力。我们的劳动不是可有可无的,但它也不是绝对的。是神供应我们,而我们的劳动永远是参与到这恩典里。

耶稣喂饱五千人(路加福音9:10-17)

在耶稣用言语教导之前,他首先用行动表明了这一点。在喂饱五千人的故事里(路加福音9:10-17),神通过耶稣负责任地满足了人群对食物的需求。人们既然饿了,他就这样做了。圣经并没有详细说明,耶稣是如何实现这个神迹的。他利用普通的食物—五个饼和两条鱼—并依靠神的大能,用一小点食物喂饱如此多的人。一些耶稣的门徒(渔夫)曾经从事食品行业,而其他人(例如税吏利未)曾经是公务员。当他们组织人群并分发饼和鱼时,是耶稣利用了他们习以为常的工作技能。耶稣没有取代而是利用了人们预备食物的惯常方法,结果奇迹般地成功了。人的工作能够做好事也能够做坏事。当我们按照耶稣的指示去做,我们的工作就是好的。正如我们在路加福音中经常看到的那样,神从平凡的工作中带出神迹般的效果,在本例里,谈的就是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工作。

耶稣关于神的供应的教导(路加福音12:4-7;12:22-31)

后来,耶稣教导众人神的供应。“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这最小的事你们尚且不能做,为什么还忧虑其余的事呢?”(路加福音12:22-31)。耶稣通过朴素的常识教导了这个道理。既然忧虑连一刻的生命都不能添加,为什么还要忧虑呢?耶稣并没有说不要工作,而是不要担心你的工作能否满足你的需要。

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里,这是很好的建议。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被忧虑驱使,在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中操劳着,从而失去了享受生命的时间,并且忽略了周围人的需要。我们的目标似乎不是要“更多”的钱,而是要“足够”的钱,足够到让人感到安全。然而,无论我们赚多少钱,我们很少会有安全感。事实上,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赚钱这件事上做得越成功,我们就越觉得不安全,因为我们现在可能失去的更多。几乎可以说,如果我们真地像穷人一样有值得忧虑的事情,那对我们反而更好一些(“你们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饱足,” 路加福音6:21)。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耶稣说,“你们只要求他的国,这些东西就必加给你们了”(路加福音12:31)。为什么?因为如果你的最终目标是神的国度,那么你就可以确信你的最终目标必会实现。既然有了这份确信,你就会认识到,你赚到的钱实际上是足够的,并且神正在供应你所需的。赚了一百万美元又害怕失去,这就像欠了一百万美元的债务。赚了一千美元并且知道你最终一切都会好好的,这就像得了一千美元的礼物。

但是如果你没有一千美元呢?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依靠每年不到一千美元维持生活。[1] 无论他们是否是信徒,这些人今天也许能填饱肚子,但随时都会面对饥饿或者更严重的威胁。一边是贫穷与饥饿的客观事实,一边是神供应的应许,要调和两者是困难的。耶稣并非不了解这种情况。他说:“你们要变卖所有的周济人”(路加福音12:33),因为他知道有些人是极度贫穷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周济他们。如果耶稣所有的追随者都使用他们的工作和财富来缓解并阻止贫困的蔓延,也许我们自身就可以成为神供应极度贫穷者的手段。但由于基督徒并没有这样做,所以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假惺惺地替穷人说话,怀疑神是否真地会供应他们。相反,让我们看看自己是否正在怀疑神对我们供应。我们的担心与失去生活必需品的危险成比例吗?我们所担心的那些东西,真的是生活必需品么?就那些我们没有为其提供任何帮助的极度贫困者来讲,我们为自己所担心的事情和他们所需要的有多大可比性呢?如果没有什么可比性的话,那么除了耶稣关于不要忧虑的建议之外,任何其他的想法都不过是蛮干。

Peter Greer & Phil Smith, The Poor Will be Gla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9), 29.

不义的管家和浪子(路加福音16:1-13,15:11-32)

回到目录

不义管家的比喻(路加福音16:1-13)

我们对需用之物的安全感,并不在于忧心忡忡地赚钱和攒钱,而是在于忠心地管理与使用钱财。如果神信赖我们,让我们使用钱财来满足别人的需要,那么我们自己需要的钱财他也一定会提供给我们。这是不义管家这个比喻的要点。在这里比喻里,因为管家浪费主人的财物,所以他被解雇了。他利用工作的最后几天时间,对他的主人进行了进一步的欺诈,但是他欺诈的方法却有一个奇怪的转折。他没有试图从他主人那里偷走什么东西。也许他知道当他离职的时候,他不可能带走任何东西。相反,他弄虚作假,降低了一些债务人欠他主人的债,借此希望他们在他被解雇之后能够回报他,并为他提供帮助。

像这个不义的管家一样,当我们离世的时候,我们不能带走任何东西。即使在今世,有也诸多可能令我们保不住自己的积蓄,例如恶性通货膨胀、市场崩溃、盗窃、征用、诉讼、战争和自然灾害。因此,大量的积蓄并不会提供真正的安全感。相反,我们应该用我们的财富来帮助别人,并依靠他们在将来我们有需要的时候回报我们。“要借着那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到了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可以接你们到永存的帐幕里去。”(路加福音16:9)。这个不义的管家通过为他主人的债务人提供帮助,交了很多朋友。虽然一起参与欺诈可能不是建立友谊的最佳方式,但这似乎总好于一个朋友都没有。建立友谊远比积累财富更能有效地获得安全感。永存这个词意味着,良好的关系在今生遇到麻烦的时候会帮助我们,并且这种关系会持续到永生。

每当战争、恐怖活动或者灾难破坏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时,这一原则的极端例子就会出现。在难民营、监狱、或者恶性通胀的经济体中,你以前可能拥有过的财富,如今甚至买不到一个面包皮。但是,如果你为别人提供过帮助,那么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也可能为你提供帮助。请注意,那不义的管家所帮助的人并不是富有的人。他们是欠别人债的人。这不义的管家并不是依靠他们的财富,而是依靠他们之间建立起来的彼此依赖的关系。

然而,耶稣不是说要你依靠人们飘忽不定的情感,就是那些你在这几年帮助过的人。这个故事很快从债务人转换到了故事中的主人(路加福音16:8节),紧接着耶稣赞同了主人的话:“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路加福音16:10)。这表明神作为担保人,保证了我们为了关系而付出钱财将会得到持久的安全感。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时,你也会与神保持良好的关系。对穷人的慷慨,以及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耶稣并没有说其中哪件是神更看重的。也许两者都是。“倘若你们在不义的钱财上不忠心,谁还把那真实的钱财托付你们呢?”(路加福音16:11)。真正的财富是我们因同为神的儿女而与他人建立的良好关系,并且,对穷人的慷慨体现了我们与神的良好关系。良好的关系产生良好的果实,这使我们有更大的力量去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慷慨地帮助他人。如果神可以托付给你少许的钱财去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也将会托付给你更多的资源。
这表明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积蓄来让你感到安全,那么答案并不是要攒更多的钱。相反,要将你有的那点钱用于慷慨待人或者款待客旅。其他人对你的慷慨和款待的回应,也许会比攒更多的钱更能带给你安全感。无需多说的是,这些事应该有智慧地去做,目的是为了让他人真地得到益处,而不是仅仅为了抚平自己的良心或者奉承那些潜在的恩人。无论如何,你最终的安全感是源于神的慷慨与款待。

浪子的回音(路加福音15:11-32)

不要储蓄,而是将你有的都用来与别人拉近关系。但是请注意,这是紧接在浪子的故事之后讲的(路加福音15:11-32)。在这个故事中,小儿子挥霍了他全部的财富;而大儿子节省到了一个地步,甚至不能招待他最亲密的朋友(路加福音16:29)。小儿子的肆意浪费导致了落魄。然而,浪费钱财也导致他转向了他的父亲,并且彻底地依赖他的父亲。虽然这个儿子使他的父亲损失了一半的财富,但他回转之后带给父亲的喜乐,消除了父亲对他的一切负面情绪。相比之下,大儿子想要牢牢地把控住家里其余的财富,却破坏了他与父亲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管家和浪子这两个故事里,耶稣并没有说财富在本质上是坏的。相反,他说利用财富的恰当方式是用掉它,最好是用在神的心意上。即使不能这样,也要用在可以让我们更加信靠神的事物上。

 

路加福音论财富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前两个段落的主题从供应转到了财富。虽然耶稣并不反对财富,但他对财富有所怀疑。市场经济以私有财产的产生、交换和积累为前提。这个现实深深地嵌入到了许多社会之中,以至于对许多人来讲,追求与积累个人财富本身已经变成了目的。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耶稣并不认为积累财富本身是个恰当的目的。正如一个人在工作中(以耶稣为模范)必须表现出对别人的深切关怀,并且不会为了私利而动用与工作有关的权力,人们在财富的使用上也要深深地关注邻舍的需求。虽然路加的第二卷书——使徒行传(见www.theologyofwork.org网站的使徒行传与工作)有更多与财富相关的资料,他的福音书也对主流的财富观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为富人担心(路加福音6:25;12:13-21;18:18-30)

回到目录

耶稣首先提出的与财富有关的问题是,富人在生活中倾向于让财富取代了神。“因为你们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在哪里”(路加福音12:34)。耶稣希望人们认识到,他们生命的价值并不决定于他们所拥有的东西,而是决定于神对他们的爱以及他对他们生活的呼召。路加期待我们以及我们所做的工作,都因着与耶稣的相遇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但是,财富似乎使我们顽固地抵制着生活中的任何改变。财富使我们可以继续维持现状,并特立独行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真正的或者永恒的生命是与神(及其他人)建立关系的生命,而如果财富取代了神,则最终会导致永恒的灭亡。正如耶稣所说,“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路加福音9:25)。富人可能被自己的财富吸引而在生活中远离神,相比之下,穷人则逃脱了这一命运。耶稣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路加福音6:20) 。这不是对未来奖励的许诺,而是对眼前现实的陈述。没有财富挡在穷人爱神的道路上。但是,“你们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饥饿”(路加福音6:25)。相对于“因为对神没有兴趣而错过了永生”,“饥饿”似乎是较为保守的表达方式,但它显然是这个含义。但是,或许即使是那些可怜的富人也仍有希望。

无知财主的比喻(路加福音12:13-21)

无知财主的比喻(路加福音12:13-21)戏剧性地表达了这一主题。“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多得以至于装不进他的仓房。“怎么办呢?”他忧心忡忡,然后决定拆掉他的仓房,建造一个更大的。有的人相信财富越多,财务上的不安就越少,这个财主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在他明白那令他不安的财富有多么空虚之前,他就经历了命运中更加残酷的一面:死亡。当他为余生做预备时,神嘲弄他的问题是一句双关语,“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路加福音12:20)。其中一个答案是,“不是你的”,因为他多年所积累起来用于满足自己的财富,将会被立即转给别人。另一个答案则更加深邃——“你的”。你——无知的财主——确实会得到你为自己所准备的一切,就是死后没有神的生命,实实在在的真正的死亡。他的财富抑制了他与神建立关系的需求,他甚至没想考虑用多出来的收成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就说明了这一点。“凡为自己积财,在神面前却不富足的,也是这样”(路加福音12:21)。

在这里,耶稣用经济术语描述了与神之间的友谊。神的富朋友会为神的穷朋友提供帮助。这个无知财主的问题在于,他囤积财物 是为了他自己,而不是为别人提供工作和致富的机会。这意味着他爱钱财而非爱神,也意味着他对待穷人并不慷慨。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真正爱神并淡然对待财富的有钱人,他能够大方施舍给有需要的人,更进一步,他能够投资生产优质的物品与服务,雇佣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并在工作中以公正和公平对待他们。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圣经(例如,亚利马太的约瑟,路加福音23:50)和我们周围的世界里找到许多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在今生和来世都是有福的。然而,我们并不想掩盖此比喻里的警告:恩典可以带来增长(经济和其他方面),同样单靠贪婪也可以带来增长;但终归是要向神交账。

富有的官(路加福音18:18-30)

耶稣与富有的官相遇的故事(路加福音18:18-30),指出了将人们从财富的掌控之下救赎出来的可能性。这个富有的官没有让他的财富完全取代他对神的渴望。他首先问耶稣,“良善的夫子,我该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在他的回答里,将十诫的内容总结了一下。“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那人说(路加福音18:21),耶稣也相信了他所说的。然而,即使如此,耶稣看到了财富对这个人的不良影响。所以,为了消除财富对这个人的有害影响,耶稣告诉他一个解决的办法。“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路加福音18:22)。如果神是某个人内心最深的渴望,那么当他接到邀请来每天与神儿子亲近时,他必然会欢呼雀跃。但对于这个富有的官来说,现在为时已晚,他对财富的爱已经超过了他对神的爱。“他听见这话,就甚忧愁,因为他很富足”(路加福音18:23)。耶稣看出了这人的症状,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地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路加福音18:24-25)。

相比之下,穷人则常常表现出惊人的慷慨。贫穷的寡妇因为爱神,可以将自己所有的一切奉献出去(路加福音21:1-4)。这并不是神对富人的简易判决(summary judgment),而是描述了那些被财富的诱惑紧紧抓住的人。站在耶稣和那个官旁边的人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虽然他们为了跟从耶稣而放弃了一切,然而他们并不认为真的有人能抵挡住财富的诱惑。(路加福音18:28)。尽管如此,耶稣并没有绝望,因为“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却能。”(路加福音18:27)。神本身即是力量的源泉,这力量让人们渴望爱神超过爱财富。

也许财富最阴险的作用,是它会阻止我们期待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如果你是富有的,那么你拥有的就已经很好了。变革就成了威胁而不是机会。正是这个原因,让富有的官看不到有耶稣的人生有可能会变得无与伦比地奇妙。耶稣为这富有的官提供了一种新的认同感和安全感。如果他能稍微想象一下在财富的损失之外会得到什么,也许他就会接受耶稣的邀请了。这故事的结语是,当门徒说他们已经放弃了所有来跟随耶稣,耶稣应许他们在神国里有满溢的丰盛。甚至在今世,耶稣说,他们将得到“百倍”的资源和人际关系,并在来世得到永生(路加福音18:29-30)。那位富有的官惨痛地错失了这一切。他只能看到他所失去的,却没有看到他将得到的。

更多关于富有的官这个故事的讨论,可见 www.theologyofwork.org网站,马可福音 一文的“马可福音10:17-31”部分。

关心穷人(路加福音6:17-26;16:19-31)

回到目录

论及财富的事,耶稣并不仅仅关心富人的福祉。他也关心穷人的福祉。“你们要变卖所有的,”他说,“周济人。为自己预备永不坏的钱囊、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虫不能蛀的地方“(路加福音12:33)。如果说囤积财富伤害了富人,那它对穷人的伤害则严重得多。

尊主颂(路加福音1:46-56)和平原宝训(路加福音6:17-26)中固有的那种神对穷人和弱者的持续关切,贯穿了整部路加福音。然而耶稣用拉撒路和财主的比喻将这一主题带入高潮(路加福音16:19-31)。这位财主衣着华丽生活奢侈,拉撒路却快要死于饥饿和病痛,然而财主却没有为减轻撒拉路的痛苦做丝毫的事情。拉撒路死了,当然富人后来也死了,这提醒我们财富终究没有什么伟大的力量。天使将拉撒路带到天堂,之所以这么做,似乎除了贫穷之外并没有其他理由(路加福音16:22),然而或许是因为他对神的爱并没有被财富取代。财主去了阴间,似乎除了富有以外并没有其他理由(路加福音16:23),然而或许是因为他对财富的爱使得他不再顾念神或着他人。这个故事非常明显地暗示:财主在他力所能及的时候应该看顾拉撒路的需要(路加福音16:25)。也许通过这样做,他可以再次顾念到自己与神的关系,从而避免悲惨的结局。此外,像许多富人一样,他关照他的家人,想要警告他们那将来的审判,但悲哀的是,律法和先知告诉他要去关照神的大家庭,他却没有做到,这甚至是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人也补救不了的。

慷慨:不被财富掌控的秘诀(路加福音10:38-42;14:12-14;24:13-15)

回到目录

这表明神的秘密武器就是慷慨。如果你凭借神的大能能够慷慨待人,财富就开始失去它对你的掌控。我们已经看到,在穷寡妇的心中,慷慨发挥了如此之深的功效。虽然相较于穷人,让富人变得慷慨是更加困难的,但是耶稣告诉人们,慷慨对富人来讲也是可能。想要变得慷慨大方,一个关键的途径就是帮助那些穷得不可能偿还给你的人。

耶稣对那位邀请他的人说:“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路加福音14:12-14)

以赚取回报为目标的慷慨并非真的慷慨,而是在花钱购买回报。真正的慷慨是帮助那些根本不可能报答的人,这样的慷慨将得到永恒里的赏赐。当然,天上的赏赐可以被视为一种延迟的满足,而不是真正的慷慨:你给予,因为你期望在复活得到回报,而不是在今生得到回报。这似乎是一种更明智的购买回报的方式,但仍然不过是在购买回报。耶稣的话不排除将慷慨解释为购买永恒的回报,但有一个更深刻,更令人满意的解释。财富会取代神来掌控人的生活,而那种在今生和来世都不期待偿还的真正的慷慨,则打破了财富对人的掌控。当你对钱放手时,钱也对你放手,但你必须把钱放在你永远够不到的地方。这在心理上是真实的,同样在物质和属灵层面也是真实的。慷慨可以让神再次成为你的神,并且引向复活时的真正奖赏,就是在永生里与神同在。

马利亚和马大(路加福音10:38-42)

回到目录

以对神的爱为背景,马大和马利亚的故事(路加福音10:38-42)也讨论了慷慨这一话题。马大在辛苦地准备饭食,而马利亚则坐在耶稣脚前听他讲道。马大要耶稣责备她的妹妹,因为她不来帮忙,然而耶稣却赞赏了马利亚。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故事因为一些靠不住的解释而失色不少。马大被当成了生活中充满忙碌和纷扰的典型,或者像中世纪教会所说的那样,马大的积极工作式的生活,虽然得到允许,但仍不及默观或修会的完美生活。但是,应该在整个路加福音的背景之下理解这个故事,接待客人(在古代近东地区,这是慷慨待人的一种重要方式)的行动是神国进入人间的主要标志之一。[1] 

马利亚和马大不是敌人,而是姐妹。将两姐妹之间关于家务的口角,上升为不相容的生活模式之间的斗争,是没什么道理的。耶稣并没有贬低马大慷慨的服侍,然而马大的焦虑说明,她的服侍应该以马利亚对神的那种爱为基础。两姐妹共同体现了慷慨和对神的爱实际上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马大所展现出来的慷慨,正是耶稣在路加福音14:12-14所称赞的,因为耶稣就是一个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回报她的人。马利亚坐在耶稣脚前,表明了我们所有的服侍都应当以我们与耶稣之间活泼的个人关系为基础。跟随基督意味着我们要像马大和马利亚一样。慷慨并且爱神。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正如两姐妹彼此之间的关系。

See Brendan Byrne, The Hospitality of God: A Reading of Luke’s Gospel  (Collegeville, MN: Liturgical Press, 2000).

通往以马忤斯的路(路加福音24:13-35)

回到目录

在通往以马忤斯路上所发生的这一幕,对所有耶稣的跟随者来讲,都是一个关于慷慨的典型例子。一开始,耶稣的死似乎并没用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是不是我们错误地认为这两个门徒和耶稣讲论新近发生的事是件很滑稽的事?“你在耶路撒冷作客,还不知道这几天在那里所出的事吗?”他们问(路加福音24:18)。几乎可以想象得到,革流巴接下来就会问:“你去哪了呢?“耶稣从容不迫地听他们讲论,但随后形势逆转,耶稣开始讲论,让他们倾听。光渐渐地照在了他们身上,他们意识到,妇女们讲的关于复活弥赛亚的神迹故事,并不想他们当初认为的那样不可理喻。

如果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我们从中学到的,也不过是我们常常是”无知的人”,对神在圣经上所写的“信得太迟钝了“(路加福音24:25)。但是在这个故事中,门徒做对了一件事,这件事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忽视它。就是他们要招待耶稣。“时候晚了,日头已经平西了,请你同我们住下吧!”(路加福音24:29)。耶稣通过将自己显现给他们,祝福了这个小小的慷慨之举。在耶稣掰饼的时候,他们终于认出了他(路加福音24:32)。当我们款待他人时,神不但将其作为服侍疲惫之人的手段,同时神也在邀请我们经历耶稣的同在。

投资于耶稣的事工(路加福音8:3;10:7)

回到目录

不义管家的比喻(路加福音 16:1-13)教导了我们,学会明智地使用钱财是多么地重要。抹大拉的马利亚、约亚拿和苏撒拿,因他们在经济上支持耶稣的事工,得以名列十二使徒之侧。抹大拉的马利亚、约亚拿和苏撒拿,因他们在经济上支持耶稣的事工,得以名列十二使徒之侧。妇女们在这个榜单中占有显著地位,这是令人吃惊的,因为拥有财富的女人在古代是很少见的。然而,“[妇女们]用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路加福音8:3)。后来,当耶稣差遣人出去传道时,他告诉他们,要依靠他们所服侍之人的慷慨,“因为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路加福音10:7)。

也许令人惊讶的是,对于奉献给我们今天视之为教会的群体,路加仅仅说了这两点多少有些漫不经心的评论。耶稣不停地关注那些帮助穷人的事,相比之下,他并不十分重视对教会的资助。例如,他没有把旧约十一奉献解释为教会专属的。这并不是说耶稣将对穷人的慷慨与对教会的慷慨对立起来。相反,这只是侧重点不同。我们应该注意到,直接给钱并不是慷慨待人的唯一手段。人们也可以通过创造性地运用他们的技能、激情、人际关系和祷告来参与神的救赎工作。

路加福音中的权力和领导力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耶稣作为国王,是神国的领袖。路加福音记录了他运用权力的多种方式。然而,基督徒往往并不愿意行使领导力或权力,好像两者本身就是邪恶的似的。耶稣的教导则与之不同。神呼召基督徒来领导别人并行使权力,但不同于这堕落世界里各种各样的权力,基督徒使用权力是为了神的心意,而不是为自己的私利。

切求寡妇的比喻(路加福音18:1-8)

回到目录

在切求寡妇的比喻中(路加福音18:1-8),一个贫穷且无助的人(寡妇)坚持不懈地缠磨一个腐败且有权势的人(法官),要求他为她伸冤。这个比喻  承袭 了施洗约翰的教导,即有权力和居高位的人,有责任行公义,特别是为了穷人和弱者。但耶稣将比喻的重点放在了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路加福音18:1)。他将听众(我们)等同于这个女人,将听祈求的人(神)等同于这个不义的法官,多么奇怪的组合啊。假设耶稣并不是要说神是不义的,那么比喻的要点就是:如果坚持不懈可以使一个掌握有限权力的不义之人回心转意,那么从一位掌握无限权能的公义之神那里得到的该是多么丰厚啊。

比喻的目的是鼓励基督徒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要保持信德。但是对于那些从事领导职务的人来说,这个比喻也有两方面的应用。首先,将不义的官与公义的神相提并论,暗示了即使在不义的世界中,神的心意仍然在工作。这位法官的职责是伸张正义,并且借着神,他 将 在寡妇尽其所言之后为她伸冤。圣经在别处也教导,民间的权威是依靠神的授权才得以服务民众的,无论它们承认与否。(约翰福音19:11; 罗马书13:1;彼得前书2:13 )。所以,即使环境充满了系统性的不公义,伸冤仍是有希望的。基督徒领袖的责任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朝着这个希望努力工作。在我们一生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对付这世界上的每一个错误。然而,在不完善的工作环境里,我们也永远不要放弃希望,永远要寻求更大的善[7]。例如,立法者很少是从好坏鲜明的两个法案里二选一。通常他们所能做的,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或者不那么坏的。但是,他们必须不断寻找机会,使益处更大或者损害更小的法案进入票选环节。

其次,只有神才能在不义的世界中带来公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祈祷同时不放弃我们的工作。如同神可以在充满疾病的世界里带来神奇的医治,神也可以在不义的世界中带来神迹性的公义。忽然之间,柏林墙倒塌了,种族隔离政权崩溃了,和平突然降临了。在切求寡妇的比喻中,神并没有介入其中。单靠寡妇的坚持不懈就使得这个官变得行事公允了。但耶稣表明,神是那看不见的演员。“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岂不终久给他们申冤吗?”(路加福音18:7)。

The use of the term “greater good” implies that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are important in Christian ethics. This mode of ethical thinking, called “consequentialism,” may be unfamiliar to those who are used to thinking of the Bible only in terms of ethical rules. However, the Bible makes use of all three modes of ethical reasoning that have been identified over the centuries: rules, consequences and virtues. By no means does this make the Bible “relativistic” or “utilitarian,” to name two ethical systems that truly are foreign to biblical thinking. This topic is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e article Ethics at Work at www.theologyofwork.org.

风险:十锭银子的比喻(路加福音19:11-27)

回到目录

十锭银子的比喻设定在了一个高级金融(high finance)的工作场所。一个富有的贵胄,即将要往远方去,加冕为有权势的一国之主。他本国的人却恨他,并且放话过去,说他们反对这次加冕典礼。(路加福音19:14)。他指派了三个人在他远行的时候替他做投资。其中两个人冒着风险将主人的钱用于投资。他们赚到了不错的回报。第三名仆人害怕冒险,所以他把钱放在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当然也就没得到什么回报。主人成为国王之后,返回了自己的家乡。他奖励了那为他赚了钱的两个仆人,将他们推向高位。他惩罚了那把钱藏起来却毫无收成的仆人。然后,他下命令,当着他的面杀掉了那些反对他的人。

耶稣在即将去往耶路撒冷之前讲了这个比喻,在那里他将被加冕为国王(“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路加福音19:38),但很快就被他的百姓弃绝了。在这一点上,耶稣与这位贵胄是一样的,并且那些高喊“钉他十字架!”(路加福音23:21)的群众,也与那些反对贵胄的加冕礼的国民是一样的。由此我们便知道,除了那两位在贵胄远行时仍兢兢业业的仆人之外,国民们深深地误判了这位即将成为他们国王的人。在此背景之下,这个比喻是在警告我们,我们必须决定是否承认耶稣是神所指定的君王,是侍奉他还是反对他,并且准备好接受这决定的后果。[1]

这个比喻表明,神国的子民有责任为神的目标和意图而努力工作。在这个比喻中,国王直接告诉他的仆人他期望他们做什么,即投资他的钱。这个具体的呼召或命令清楚地表明,神呼召人去做的事,并不仅限于讲道、医治和传福音(使徒的呼召)。当然,也不是每个在神国里的人都被呼召成为投资家。在这个比喻中,贵胄只要求这三个国民成为投资者。比喻的关键是,既然承认耶稣的王权,就无论做什么,都要为了耶稣的心意而做。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比喻表明,如果我们接受耶稣作我们的王,就必须准备好接受冒险的生活。那些为主人做投资的仆人,面临着被周遭的人攻击的风险,就是那些反对主人权柄的人。并且他们面临着投资失败而令主人失望的风险。即使他们的成功也会使他们面临风险。如今,他们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并且得到了晋升,他们面临着变得贪婪和追求权力的风险。他们面临的另一个风险是,如果他们的下一个投资–势必涉及更高的金额–失败了,他们将遭受更严重的后果。在英美商业(和体育)实践中,首席执行官(和主教练)经常因为成绩平平而被解雇,而那些处于较低职位的人则只会因为表现极差而被解雇。在这个比喻里或在今日的工作场合中,失败和成功都不是安全的。在等待情况有所好转的过程中,人们会倾向于龟缩起来或者寻找一个安全的方式来适应环境。但是,在这个比喻里,耶稣谴责了龟缩的做法。试图避免风险的仆人因为不忠诚而被单拎了出来。故事没有告诉我们,如果那两名仆人投资失败的话会发生什么,然而故事暗示我们,无论是否达到预期的收益,只要是忠于神而做的投资,都被神悦纳。

马太福音中有与之高度相似的按才受托的比喻,关于此比喻的讨论,请参阅www.theologyofwork.org网站, 马太福音与工作 一文中的“马太福音 25:14-30”部分。

Darrell L. Bock, Luke, Vol. 2: 9:51-24:53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s, 1996), 1525-1545.

谦卑服侍(路加福音9:46-50,14:7-11,22:24-30)

回到目录

耶稣宣称领袖需要谦卑地服务别人,正如我们在另外三段经文中所看到的。在第一段经文中(路加福音9:46-50),耶稣的门徒开始争论谁将为大。耶稣回答说,凡为他的名接待一个小孩子的,便为大。请注意,这里的典范不是那小孩子,而是接待小孩子的人。造就伟大领袖的方法,就是服侍那些在别人看来不值得为其花费时间的人。

在第二段经文中(路加福音14:7-11),耶稣看到宴会的客人们争相拣择首位,便对此做出了回应。耶稣说,这不仅浪费时间,实际上也适得其反。“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将耶稣的这个教导应用于领导职务则意味着,如果你要将所有的功劳都归于自己,那么人们就不会再跟从你,或者他们会为了让你难堪而不再专心工作。但是,如果你将荣誉归给别人,人们就愿意跟随你,并且你会得到真正的赞赏。

第三段经文(路加福音22:24-30)重新回到了门徒中谁将为大的问题。这一次,耶稣通过服侍他人,使自己成为领袖的榜样。“我在你们中间如同服侍人的。”在所有这三个故事中,服侍和谦卑的概念是结合在一起的。有效的领导需要服侍他人,或者说, 就是 服侍他人。若想更好地服侍他人,就要放低姿态,如同你自己并不像你想的那么重要。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theologyofwork.org网站,*领导力  (内容不可用)部分。

征税的问题(路加福音19:1-10;20:20-26)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从始至终,路加都认定耶稣就是将神的统治带到地上来的那一位。当他骑着驴驹进城时,人们夹道欢迎他,并向他唱起赞歌。“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路加福音19:38)。我们知道,神的国度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耶稣在进入耶路撒冷前后,也选择了税收和投资作为讨论的主题。

税吏撒该(路加福音19:1-10)

当去往耶路撒冷的途中,耶稣在耶利哥碰到一个名叫撒该的税吏,那时撒该正坐在树上,为的是能方便地看到耶稣。“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耶稣说(路加福音19:5)。与耶稣的相遇深刻地改变了撒该的工作方式。像罗马附属国里的所有税吏一样,撒该通过征收超额的税款来赚钱。虽然这种做法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行业惯例”,但它靠的是欺骗、恐吓和腐败。一旦撒该进入了神的国度,他就不能再按照这个惯例工作了。“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路加福音19:8)。至于他如何继续靠工作谋生,或者是否要继续从事这份工作,他并没有说,因为这并不是重点。作为神国的公民,他不能遵守与神的心意背道而驰的商业惯例。

神的物当归给神(路加福音20:20-26)

当耶稣像王一样被迎入耶路撒冷之后,路加福音里有一段经文,常常被误用来分割工作的世界与神的国:文士和祭司长想要“在他的话上得把柄,好将他交在巡抚的政权之下。”(路加福音20:20)。他们问耶稣,纳税给凯撒可以不可以。作为回应,耶稣要求他们拿一枚钱币来给他看,他们立刻拿出了一个银钱。他问他们,这钱上的像是谁的,他们回答说:“是恺撒的。”耶稣说:“这样,恺撒的物当归给恺撒,神的物当归给神。”(路加福音20:25)。

人们有时会将耶稣的回答解释为将物质与精神分离,将政治与宗教分离,将属地的与属天的分离。在教会(神的领域)中,我们必须诚实慷慨,关心我们的弟兄姐妹的利益。在工作(恺撒的领域)中,我们必须遮掩真理,任由经济上的忧虑驱动我们,并且将自身的利益摆在首位。但是,这误解了耶稣回答中的尖锐讽刺。当他说:“恺撒的物当归给恺撒,”他并不是在支持将物质与精神分开。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分离,其前提是恺撒的国与神的国并没有交集。通过耶稣在整部路加福音里所讲的可以看出,这一前提是毫无道理的。神的物是什么?一切!耶稣作为国王进入这世界,神以此宣告了整个世界都是属神的。任何属于恺撒的物都是属神的。这世界上所有工作的领域,包括税收、执政、生产、分配以及各种各样其他的工作,都是神的国正在闯入的领域。神呼召基督徒参与到这个世界之中,而不是脱离这个世界。这段经文恰恰反对将工作的世界与基督教的世界相分离的作法。恺撒的物(税)当归给恺撒,神的物(包括税在内的一切)当归给神。关于此事件的更详尽讨论,请参阅 www.theologyofwork.org 网站 马太福音与工作 一文的“马太福音 17:24-27 和 22:15-22”。

耶稣的受难(路加福音 22:47-24:53)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耶稣在十字架上心甘情愿地自我牺牲,是他事工的高潮,就在他呼出最后一口气时,他表达了对神的信靠,“父阿、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路加福音23:46)。耶稣通过他的自我牺牲以及父神复活的大能,完完全全地成为了永远的君王,正如他出生时天使预言的那样。“主神要把他祖大卫的位给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 永远 “(路加福音1:32-33)。耶稣真的是神的爱子,他在他的事工上至死忠心,为的是我们这些堕落到罪与死的可怜境地的人能得到救赎,这救赎是我们靠自己不能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明白,耶稣关心穷人和弱者,这行动本身既是目的,同时也是一个象征,表明他爱所有跟随他的人。面对我们的罪恶和世界的破碎, 我们都是贫穷和无助的。通过耶稣的复活,我们发现自己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因为我们被神的大爱紧紧地抓住了。

路加福音的总结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路加福音所叙述的故事,就是神的国通过耶稣基督在人间浮现出来了。作为这世界真正的国王,基督既是我们要效忠的统治者,也是我们如何行使所赐权力的榜样。

作为我们的统治者,他给了我们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大诫命。“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路加福音10:27-28)。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条诫命毫无新意。这只是摩西律法的总结。这里的新意,是建基于此诫命之上的国度,已经通过神在耶稣里的道成肉身,拉开了历史的序幕。起初,神的心意就是人类应当生活在这个国度里。然而,从亚当和夏娃的罪恶开始,人们就生活在黑暗与邪恶的国度中。虽然黑暗国度仍然维持着它的影响,但耶稣已经来到,他宣告这土地是神的国,并且他建立了神子民的团体,这些神的子民生活在他的统治之下。那些成为基督之国公民的人,他们最根本的回应,是应当在生活的 每一个方面 (包括工作)都追求神国的目标,并遵循神国的道路。

作为我们的榜样,耶稣教导我们这些目标和道路。他呼召我们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医治、宣教、公义、权柄、领导、生产与供给、投资、执政、慷慨和款待。他差遣神的灵,赐给我们所需的一切,来完成各自不同的呼召。他承诺会供应我们。他要求我们去供应他人,从而表明他对我们的供应,也常常是通过那些为我们劳作的人。他警示我们在追求财富上的自我满足时会遇到的陷阱,并且教导我们避开陷阱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用我们手中的财富来促进我们与神及与人的关系。当我们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他教导我们如何解决问题,并借此带来公义与和解。最重要的是,他教导我们,作神国的公民就是要在工作中服侍神,服侍他人。他在十字架上的自我牺牲是仆人式领导的终极榜样。他复活后坐在了神国的宝座上,这永久性地肯定并确立了对邻舍的积极的爱就是 那 永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