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国的冲突:群体与政治掮客(使徒行传13-19)
我们要依照使徒行传所衍生出来,四个主要与工作神学相关的主题,来探讨这一段落。首先,我们会研究一段和见证呼召相关的经文。再来,要讨论基督徒群体怎么实践领导和决策的权力。接着,我们要考察圣灵引导的群体,如何在更广大的文化圈中施展大能。第四,我们要看到跟随基督,是否必须放弃某些职业和社会责任的问题。最后,我们要谈谈保罗自己是如何边织搭帐篷、边进行他宣教旅程的。
群体处境中的呼召(使徒行传13:1-3)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使徒行传13:1-3告诉我们在安提阿教会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个群体以多种族群、委身为神国作见证著称。[16] 我们已经看过路加怎么描述工作——特别是权力与资源的运用——作为见证的方式。[17] 在使徒行传6:1-7中,我们看到,这些原则适用于我们很自然就联想到的事奉(像是宣教),但同样适用于我们可能叫做工作的(像是饮食款待)职业。所有的职业都可以为神国见证,特别是运用在追求公平与公义的时候。
使徒行传13:1-3告诉我们,基督徒群体在作见证的时候,是如何一心寻求圣灵带领的。保罗和巴拿巴受差遣出去作工,担任旅行传道、医治病人。这个故事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这是教会同心做出的决定。比起单独一个人来说,基督徒群体更能鉴别神对个别成员的呼召。大体上说,现在基督徒群体应该与年轻人及其家人一道寻求类似问题的答案:「你长大之后想要做什么?」「在你毕业之后要做什么?」「神呼召你做什么?」因此,基督徒群体现在的职业辨识水平需要大大提高。同时,他们也需要更严肃地了解教会工作之外的事情,知道如何服务更广阔的世界。那种对年轻人的职业生涯的权威式指引,是不够的。只有当教会能够帮助年轻人,比其它管道更有效地帮助他们选择职业时,他们才会更注意这个群体要说些什么话。
做好这一点,是极为美好的见证。首先,所有宗教传统的年轻人——毫无例外——都为了择业而深深的困挠。想象一下,如果基督徒群体可以真正帮助年轻人减轻重担、改善结果,会得到什么效果。第二,绝大多数的基督徒都在教会之外的机构工作。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所有人工作的时候,都成为基督徒服事世界的管道,改善我们所共事的数十亿世人的生活,世界将会变得如何。基督的名字能得到多么大的彰显呀?
教会对职业的辨识,持续贯串整卷使徒行传;在这之后,保罗与这群体的许多宣教伙伴同行:巴拿巴、提摩太、西拉、百基拉、……等等。其次,从路加的记载可知,即使教会分担了选择职业的责任,也不能消除人类罪性带来的紧张关系。保罗和巴拿巴对是否要带约翰马可(他在之前的行动中离开了团队)上路,有严重的争执,结果分道扬镳(使徒行传15:36-40)。
Ben Witherington, III,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A Socio-Rhetor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8), 392.
It is worth noting, once again, that the proper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marked particularly by generosity, economic justice, and God-and-other-centered love—regularly results in the growth of the kingdom (Acts 2:47; 6:7; 9:31; etc.).
基督徒群体中的领导与决策(使徒行传15)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在这个基督徒群体中对社群关系进行大幅调整的案例,是和外邦人是否要遵守犹太人的律法和习俗有关的严重争议。在罗马阶级分明 的社会组织权责架构下,统治阶层可能在听取各方意见之后,独裁地规定下层人民遵行的决策结果。但是,在这个基督徒群体中,重要的事情都是在同心接受圣灵的引导下,全体一起决定。
事实上,这个争端发生于11章。彼得经历了一桩出乎意料、从神而来的启示,神要赐外邦人「悔改得生命」(使徒行传11:18),但并不事先要求他们归化为犹太人。但是当他带着几位未受割礼的外邦人,回到耶路撒冷时,一些基督徒抱怨他违反了犹太人的律法(使徒行传11:1-2)。受到这样的挑战,彼得并未发怒,也没有卖弄他是耶稣使徒的领导地位、或是贬损他们的意见、抨击他们的动机。相反的,他告诉他们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还有他是怎么看出神有旨意在这当中:「上帝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上帝呢?」(使徒行传11:17)。特别注意,他并没有表现自己是特别有智慧、道德特别高尚,而是一个也差一点犯下大错,但是让神纠正了的人。
然后他就让质疑他的人自己决定如何响应。听过彼得的经历之后,他们没有选择自我防卫,没有把雅各布(主耶稣胞弟 、耶路撒冷地方教会的领袖)的名字搬出来挑战彼得的权柄, 也没有指控彼得越权了。相反的,他们也寻求让神在其中掌权做主 ,得到跟彼得一样的结论。一开始的冲突,后来以团契、赞美结束。「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上帝」(使徒行传11:18)。我们不能寄望每一个争端都能圆满解决,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当人明白、寻求神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恩典时,就会有生出各式各样的盼望、彼此造就。
之后,彼得和之前与他有冲突的人和谐的分开、离开耶路撒冷。但是,在犹大地区仍有一些人教导说外邦人必需先归信犹太教, 他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使徒行传15:1)。那时保罗和巴拿巴正在安提阿。和彼得同样的,他们也见识了外邦人不需要归信犹太教,也能领受神的恩典。经文告诉我们说这次分裂非常严重,但是若基督徒共同体一起寻求智慧,终究可以达成共识。「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地纷争辩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巴和本会中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使徒行传15:2)。
到了耶路撒冷,教会、使徒和长老,都来接待他们(使徒行传15:4)。有些看法不一样、主张外邦人应该要先归信犹太教的,也都在那里(使徒行传15:5)。他们决定聚会商议这事,处理这桩激烈的争议(使徒行传15:6)。当时也在耶路撒冷使徒之中的彼得,复述了神如何向他显明祂对外邦人的恩典、不需要归信犹太(使徒行传15:7)。保罗和巴拿巴也述说了他们类似的经历,焦点同样是在神做了什么 ,而不是夸口他们有什么过人的智慧、权柄(使徒行传15:12)。大会非常重视他们所说的。然后,大家参酌有关圣经经文,仔细考虑了每一个人所说的(使徒行传15:15-17)。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雅各布,提出一个解决方案 :「所以据我的意见,不可难为那归服上帝的外邦人;只要写信,吩咐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使徒行传15:19-20)。
如果雅各布像罗马帝国权责架构一样行使他的权柄,那他说完刚刚这些话之后,一切都应该就结束了。光是他的地位、职务就足以判定这个议题。但是这并不是基督徒群体达成决议的方式。这个群体接受他的决议,但却视其为一种共识、而非命令。不只雅各布,而是所有的领袖,事实上,更是整个教会,都对这个决定表达了看法。「那时,使徒和长老并全教会定意...」(使徒行传15:22)。后来他们传话给外邦教会关于他们的决议:「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使徒行传15:28a),乃是以全体的名义,而非像权责架构那样以雅各布的名而发布。「所以,我们同心定意,拣选几个人,差他们...往你们那里去」(使徒行传15:25)。他们不强调个人的权柄,而是单单尽力顺服圣灵。 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使徒行传15:28a)。这些话似乎 很客气的表达了他们的决议, 强调他们已经弃绝了罗马权责体系所属的权力、特权、地位观念。
结束本段之前,还要强调一个重点。耶路撒冷的领袖特别尊重宣教士(彼得、保罗、巴拿巴)的经验——他们远离母堂独立工作,面对具体情况需要作出实际的决策。耶路撒冷的领导者非常尊重他们的经验和判断。他们认真沟通了指引决策的原则(使徒行传15:19-21),但是授权实际采取行动的人具体决策,然后再认可彼得、保罗、巴拿巴在工场所下的决定。这一点与罗马权责系统将能力、权柄集于主官手中,完全不同。
二十世纪后半,普及组织的使命、原则、价值观等知识,同时下放决策和行动权,其好处已经在商业、军事、教育、非营利、政府机关都广为人知。几乎各种组织的管理都受到影响、大幅转变。对早期教会的领导者来说,因此带来的人类创意、产能、服事能力的释放并不稀奇,因为早在使徒时代教会快速扩张时期,他们就经历过同样的急遽增长。
但是,面对现代经济活动时,今天的教会并不是很清楚、全面运用上述的教训。举例来说,在发展中国家服事的基督徒常常抱怨自己遭到远方发达国家的母会固执观念的阻挠。善意的抵制、公平交易规约、还有其它施压策略,常带来与原意不同的结果。举例来说,在孟加拉国致力于经济开发宣教的宣教士,曾提到美国赞助组织抵制童工的不良结果。赞助组织要求他协助发展的一家公司,不能从雇用十六岁以下员工的工厂购买材料。他们有一个供货商,由两个十几岁的兄弟构成。因为这项新要求的缘故,这家公司只好停止买进这对兄弟所做的零件,结果造成他们俩的家庭没有任何收入。后来他们的妈妈只好回去当妓女,结果让这位母亲、这对兄弟、整个家庭情况更糟。后来这名宣教士说:「我们需要美国本土教会协助的,是不带有压迫的团契关系」。「不得不服从这种善意的西方基督教命令,会让我们伤害宣教国家的人。」[18]
Name of source withheld at his request due to security concerns. Notes taken by William Messenger at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conference, Hong Kong, July 29, 2010.
圣灵的群体面对权势威逼(使徒行传16与19)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在使徒行传的后半段,保罗、他的伙伴,还有许多基督徒群体,和一些把持地方经济、社会势力人士起了冲突。第一桩事件发生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在那里犹太人挑唆「虔敬、尊贵的妇女和城内有名望的人」(使徒行传13:50)逼迫保罗和巴拿巴,将他们赶出境外。后来在以哥念,保罗和巴拿巴受到「外邦人、犹太人和他们的官长」凌辱(使徒行传14:5)。在腓立比,保罗和西拉因为「扰乱」城市而遭下在监狱里(使徒行传16:19-24)。保罗和帖撒罗尼迦的地方官(使徒行传17:6-9)、亚该亚的方伯(使徒行传18:12),都有严重冲突。后来,他又和以弗所的银匠工会起了争执(使徒行传19:23-41)。在保罗因为扰乱耶路撒冷治安受审时,这些冲突达到高潮,相关记载占了使徒行传最后八章。
使徒行传第2章里,彼得已经宣告神的灵要降临,因此,教会与地方势力有所冲突,就不必觉得奇怪了。我们看到,圣灵降临开始了神的新国度——虽然人无法明白这个奥秘。这会连带威胁到这个旧世界的威权体系。我们看到圣灵在这个群体中工作,形成一个以神恩赐为主,十分不同于罗马以权责为主的经济体系。基督徒群体形成一种系统内的系统,信徒仍然生活在罗马经济系统之中 ,但是以不同的态度运用资源。跟这些地方领袖冲突,主要是因为这些人都是罗马权责经济体系中主要的既得利益者。
在使徒行传16:16-24和19:23-41中的冲突,都值得深入探讨。在这些经文中,神国度的样式,与罗马世界的经济现况,有极大的分歧。
与释放腓立比女奴有关的冲突(使徒行传16:16-24)
回到目录第一个冲突发生在腓立比,保罗和巴拿巴在那里遇到一个通灵的女子。[19] 在希罗世界中,这一类的通灵跟占卜、算命有关:「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使徒行传16:16)。这可能是获取经济利益最令人不齿的方式。不知道为何保罗和西拉没有早一点行动(使徒行传16:18)。也许可能的原因,是保罗想要在纠正他们之前,先和她、还有她的主人有所联系。但是,最后保罗采取了行动,释放了这个女子的灵,挡了她主人的财路。这些主人便拉着保罗和西拉去见市镇首领、官长,说这些人骚扰城市安宁。
这件事有力的证实,耶稣在路加福音4中宣告的释放,至少会与一项实际普遍存在的生意——奴隶的剥削——相冲突。靠剥削人力牟取经济利益的事业,和基督福音严重冲突。(剥削人力的政府也是一样糟糕。我们前面谈过希律对待人民、甚至自己所属军兵如何残暴,结果导致他惨死在主的天使手中。)保罗和西拉的使命不是要革命颠覆腐败罗马世界的经济体系和政治现状,但耶稣要将人从罪恶、死亡中释放出来的大能,定然会打破这种剥削、奴役的捆绑。属灵的释放,一定会带来经济的影响。保罗跟西拉愿意让自己受羞辱、鞭打、下在监里,为的是要让那些在性别、社经地位、年龄上弱势而受到苦待的人,得到经济上的释放。
回看过去的两千年,基督徒是否可以对违反基督教伦理、社会原则的产品、公司、产业、政府,妥协让步、甚至还从中获利?谴责毒品、卖淫这类非法勾当是容易的,但是还有很多伤害劳工、消费者、或是大多数民众的合法产业,又应该要怎样呢?哪些牺牲他们利益、让少数人得利的法律漏洞、津贴、不公平的政府规定,又该如何对待呢?我们能察觉到自己从剥削他人而得到利益吗?在全球化经济系统中,追踪经济活动的状况和结果,十分困难。这需要很好的洞察力,不过基督徒群体并不是常常能够严格地执行评价的标准。实际上,使徒行传全书并没有告诉我们衡量经济活动的原则。不过本书确实谈到经济事务也是福音所关切的。保罗和西拉这两位伟大的宣教士、信心的勇士之故事,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知道基督徒蒙召要面对世上经济活动的错谬。
17和18章包含许多和工作有关的内容,但是为了继续讨论从福音挑战这世界体系而萌生的冲突,本文会接着讨论19章21-41节发生的冲突事件,再回到17,18章,最后再讨论19章其它部分。
See John R. Levison, Filled with the Spirit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9), 318-320, for a description of this type of spirit in Greco-Roman perceptions.
与以弗所地方败坏商业的冲突(使徒行传19:21-41)
回到目录为了讨论第二桩冲突事件,下面不会照着经文的顺序(暂时跳过使徒行传19:17-20)。这事发生在以弗所——亚底米神庙所在地。以弗所的亚底米崇拜是小亚细亚很有势力的经济力量。朝圣的人串流不息涌进这座神庙(一座雄伟的建筑、被视为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渴望能从亚底米大神领受在狩猎、农耕、家族各方面强盛的繁殖力。当时,就像很多观光城市一样,很多当地产业都和这个热门景点有关。[20]
有一个银匠,名叫底米丢,是制造亚底米神银龛的,他使这样手艺人生意发达。他聚集他们和同行的工人,说:「众位,你们知道我们是倚靠这生意发财。这保罗不但在以弗所,也几乎在亚细亚全地,引诱迷惑许多人,说:『人手所做的,不是神。』这是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这样,不独我们这事业被人藐视,就是大女神亚底米的庙也要被人轻忽,连亚细亚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荣也要消灭了。」众人听见,就怒气填胸,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 满城都轰动起来。众人拿住与保罗同行的马其顿人该犹和亚里达古,齐心拥进戏园里去。(使徒行传19:24-29)
底米丢知道,若人人都变成耶稣的信徒,他们花钱的方式就会改变。不再购买和偶像崇拜有关的东西,只是最明显的改变。基督徒也很可能比较少为自己买奢侈品,而是为了他人的益处多买一些必需品。他们很可能越来越少消费,越来越多的奉献和投资。神并未禁止基督徒买银饰、银器。但是底米丢看得很准,如果很多人信了耶稣,整个消费型态会大幅转变。这会威胁到那些靠着以前消费模式赚取大多数利益的产业。
这一点提醒我们思考,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也许存在与基督徒的信仰不大相称的方面。举例来说,基督徒是否没有像底米丢担心的这样,还是继续买入和耶稣信仰不相合的物品、服务?我们成了基督徒之后,会不会还是继续购买一些跟亚底米神龛类似的东西?我们可能会联想到一些令人渴望的名牌商品,好像买家的社会地位、财富、权力、才智、美貌,或者其它特质,跟这些商品的「品牌承诺」有什么关联似的。如果基督徒 宣称自己的位份主要来自神在基督里无条件的爱,那么和名牌有所关连,不是一种偶像崇拜吗?买名牌是不是根本就等同于买亚底米的神龛呢?这桩以弗所发生的事件,至少可以警惕我们,跟随耶稣有时会在经济上遇到让我们不太顺利的状况。
See Ben Witherington, III, Acts of the Apostles: A Socio-Rhetor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8), 592-593.
尊重其它文化(使徒行传17:16-34)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虽然必须要在广大文化处境中面对权势威胁,但是基督徒群体走入世界时,硬碰硬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通常,其它文化对于神的恩典会有些误解、挣扎、轻视,但是还不至于会逼迫。在这种情况中,宣讲福音最好的方法可能是与文化合作、尊重它们。
在使徒行传17章,保罗为我们示范怎么以尊重的态度与其它文化共处。这要从仔细观察开始做起。保罗在雅典城内散步,在那里发现了许多神明的寺庙。他说他「观看」他在那里发现「你们所敬拜的」(使徒行传17:22),特别注意到那些是「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使徒行传17:29)。他读过他们的文献,可以得宜的引用,并且以尊重的态度将这些内容加入他有关基督的宣讲中。事实上,保罗说,他引用的诗句里有一些关于神的真理:「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使徒行传17:28)。投入到全面改变社会的工作中,并不是说基督徒就要反对社会上所有的事。社会并非完全不相信有神、不认识神:「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
类似的,在工作环境中,我们要仔细观察。在我们的学校、公司、政府机关、工作职场,也可以看到许多还不错的地方,虽然那不一定都跟基督徒群体有关。如果我们观察敏锐,会看到就算是不认识、甚至藐视基督的人,也ˋ还是照着神的形象所造。像保罗一样,我们应当善用这些,而不只是一味的贬损。我们可以和非信徒合作一起改善劳资关系、客服、研发、公司与市政管理、公共教育,以及很多其它领域。我们应该善用大学、公司、非营利团体,还有其它各种机构发展出来的技能与洞见。我们的角色不是去谴责他们做了什么,而是要更加深入认识他们所作的,然后向他们证实:「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使徒行传17:27)。比较一下这两句话有何不同:「因为你们不认识基督,你们所做的都是错的」,和「因为我认识基督,我想我能比你们更知道怎么欣赏你们所做的」。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仔细观察我们职场中破碎、罪恶的状况。我们的目的不是要论断 ,而是要去医治、或者至少是限制伤害扩大。保罗对罪恶和偶像崇拜的观察十分细心、深入。「他……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使徒行传17:16)。现代职场上的偶像,和古代雅典的一样,多得不得了。一位在纽约市的基督徒领袖说:
我和一些教育工作人员一起共事的时候,他们的偶像就是这世界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透过教育来解决。我和他们一样想要解决这世界的问题,不过我会告诉他们,教育能做的有限,只有基督才有真正的解答。对其它的行业来说,也是这样的。[21]
和保罗一样,细心观察,会让我们成为更富睿智的见证人,见证基督让世界恢复原状的大能。
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使徒行传17:30-31)
Telephone interview with Katherine Leary Alsdorf, Executive Director, Center for Faith and Work, 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 New York, December 15, 2012.
织搭帐棚与基督徒生活(使徒行传18:1-4)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使徒行传中最常提到工作的经文,就是使徒行传18:1-4中,保罗织搭帐棚。虽然这是大家很熟的经文,但是我们常常把它的意思想得太狭隘了。大多数人读后的意思,就是保罗靠着织搭帐篷赚钱,以支持自己为基督做见证的真正使命。这种观点太狭隘,因为没有看出织搭帐棚就是在完成见证基督的使命。保罗讲道的时候,是做见证;他做帐篷、运用所得帮助更广大的教会群体,也是在做见证。
这一点切合路加的观点,圣灵赐能力给基督徒,为了整个群体运用资源,这也是在为福音做见证。请记住,路加认为基督徒生活的主要方向就是做见证,而且一个人生命中的一切,都可以为主作见证。所以,保罗靠着圣灵带领的典范,十分令人惊奇、赞叹。
保罗确实是要自立自养。但是他的动机不只是支持自己的宣教事奉,更是要为整个群体提供经济援助。保罗这么谈到他对以弗所地区经济上的影响:
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20:33-35,特别标记处为RSV版本)
保罗有收入的工作,是要用来支持这些群体的经济。[22] 保罗为了这个群体而运用他的技能、资产,而且他清楚表达,其他人也应该这么做。他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效法他讲道的榜样。但是他确实是提到,每一个人都要效法他劳苦的榜样,来帮助软弱的 、慷慨付出,如同耶稣所教导的。班.威瑟琳顿(Ben Witherington)说过,保罗并没有说他使徒的位份比较高级,反而是「为了基督的缘故,放下身段、贴近社会底层。」[23]
换句话说,保罗之所以从事帐篷织搭的工作,并不是来供应他自己去做传道这些「真正的工作」。相反的,保罗在布料坊、市集、会堂、演讲厅、甚至牢房里,都是在做见证。在这些处境之中,保罗参与神的复兴大计。在这些处境中,保罗为了神的荣耀、活出他在基督里的新身分,为他的邻舍、甚至是以前的仇敌,活出爱。就算是他被人视为犯人、押送过海时,他还是运用他领导、激励的恩赐,引导军兵、水手,在暴风雨中,押送他安全抵达目的地(使徒行传27:27-38)。如果没有传福音、作使徒的恩赐,他还是会透过支搭帐棚来为基督作见证,为这个群体的缘故劳苦,在各样状况中为他人的益处而作。
「织搭帐棚」是基督徒常用的比喻,说的是从事支薪专业来支持所谓的「带职事奉。」「双重呼召」也常用来指结合两种专业:支薪的和纯事奉的。但是保罗的榜样让我们明白,人类生活的每个部份,都应该不断作见证。「带职事奉」和其它的见证,并没有什么根本差别。照使徒行传的记载,基督徒确实只有一种呼召:为福音作见证。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服事:讲道、教牧关顾、支搭帐棚、作家具、奉献关怀弱势族群,等等。一个基督徒从事类似织搭帐棚的支薪专业,来支持传讲耶稣的无薪酬专业,精确一点来说,应该叫作「两重服事」而非「双重呼召」:应该是一个呼召、两种服事。对那些担任多项工作的基督徒来说,也是如此。
This ethic is also expressed by Paul in 1 Thessalonians 1:9 and 1 Corinthians 9:1-15.
Ben Witherington, III,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A Socio-Rhetor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8), 547.
福音与呼召及事工的限制(使徒行传19:17-20)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使徒行传19:13-16提到一则特别的故事,「平素行邪术的」悔改信主了(使徒行传19:19)。他们有许多人把行邪术用的书拿来,堆积在众人面前焚烧。路加告诉我们,这些归信的人所烧书价值共合五万块钱。这些钱大约等于一个日薪劳工不断工作137年的薪酬,或者足够喂饱100家庭500天的粮食。[24]基督徒加入神国度的群体之后,对经济、呼召有重大影响。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对行邪术表示悔改的人,一定就是对自己这种营生的方式表示悔改,但是,这些价值不斐的书籍,不太像只是一种休闲嗜好而已。我们看到,透过在基督里的信心带来的生命中快速的改变,很快地反应在职业决定上——路加福音也有类似的情况。这里,信徒发现他们有必要完全离弃以前的工作。
在其他许多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事原来的职业,但是必须用不同的方式来执行。举例来说,一个保险推销员,专门卖非必要保险给年长者。这个人应该停止这样做,但是,他可以继续销售保险,改卖能让买受人受益的产品。业务奖金可能不多(甚至根本没有),但是,这样的专业会有较多合法合理的成就、符合道德规范的空间。
有一些可以合法执行的专业充满困难,因为在那一行中非法的事非常普遍,以至于很难在不违反圣经原则的情况下,与同业竞争。在一些极度腐败的国家里,城市中的雇工,就面临这样的困境。一个尽忠职守的建筑工地监工,很可能一周辛苦赚进10美元,但是上司却索要你一个月付100元来保住工作。身陷这种处境的基督徒,面临困难的抉择。如果尽忠职守、诚恳的人离开岗位,对大众来说是很可惜的。但是,如果不容易又不太可能在工作中持守信实,基督徒要如何守住工作?路加在 路加福音3:9提到类似的事,施洗约翰劝告军兵和税吏,继续他们的工作 ,但是不要再跟其他许多同行一样,以强暴待人、讹诈他人。(更多关于此段经文的讨论,请参看www.theologyofwork.org/cn中, 路加福音与工作 的「"路加福音3:1-14"」 )
Darrell Bock,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Acts (Grand Rapids: Baker, 2007), 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