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伦理介绍

/

定义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伦理」一词来自希腊语ethos,在希腊常用的用法中有两个含义:习惯或习俗以及条例或法律,两个含义都有用于新约之中。 例如,在使徒行传25:16中,通常将其翻译为「习俗 (custom)」('it was not the custom of the Romans to hand over anyone'),而在哥林多前书15:33 中被翻译成「善行(morals)」或「品格(character)」('Bad company ruins good morals',NIV)。 

伦理和道德两个词语通常是通用的。 您可以说伦理是道德准则的研究或科学,而我们的行为受着这些准则规范。 丹尼斯·霍林格(Dennis Hollinger)表示,伦理学是"...... 对与错,公义与不公义,善与恶的标准系统研究,目的是将这些标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2]

基督徒的道德生活是「... ... 按照我们作为基督徒认同的基本信仰承诺,在生活的每种情况下安排我们的步伐。」[3]

或者,根据另一个定义:基督教伦理尝试提供框架和方法,让人作出抉择,以达致荣耀圣经中揭示的神,效法耶稣,回应圣灵,并促进成就神在世上旨意的效果。」[4]

Dennis P. Hollinger, Choosing the Good: Christian Ethics in a Complex World (Grand Rapids: Baker, 2002) 14.

Stanley J. Grenz, The Moral Quest (London: Apollos, 1997) 19.

Alistair Mackenzie and Wayne Kirkland, Just Decisions (New Zealand: NavPress NZ, 2008).

伦理的不同理论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概述

我们需要在不同伦理道德推理方法的一般理解范围内,为基督教伦理的理论定位。 通常可以识别出三个不同的理论。 这些理论就称为命令、后果和品格论。[6]

命令论

根据命令论,我们会问:「根据规则,这样行事,本身是对或是错?」这理论通常称为义务论(希腊文deon解作义务或规则)义务论[7]建基于一个主张,即是一切行事本质上的对或错,取决于一套成规或义务。 这套义务或成规可以来自神的命令、自然法则、理性逻辑或其他来源。 在基督教伦理中,我们会着眼于神的命令,又或从神在圣经中的自我启示整理出衪的谕示。 

后果论

根据后果论,我们会问:「这样行事,结果是好或是坏?」这理论通常称为目的论(希腊文telos 解作结果) [8]因目的论主张最终结果决定怎样行事才合乎道德。 最合乎道德的行事方针取决于:

  • 什么会带来最大得益? 目的论的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功利主义。 [9]最大得益可定义为为最多人带来最多幸福。 

  • 什么能大幅提升个人利益? 例如,称为道德利己主义的体制。 [10]假设能让人在可能范围内各自追逐一己私利,就最符合大众利益。 

  • 什么结果最合符神创造的原意? 这个理论可聚焦于次要目标,例如为残疾人争取较好的生活质素,也可聚焦于终极目标,例如荣耀神并且永远以衪为乐。 在复杂的处境中这个理论意味着要盘算哪些行动能达致少恶多善的平衡。 

因为幸福或私利似乎都不是神创造的至高理想成果,所以功利主义或道德利己主义也普遍不获公认为基督教形式的伦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后果对神毫不重要,正如违背圣经的法制确实存在,也不意味着道德命令对神无关痛痒。 

品格论

根据品格论,我们会问:「行事的人是否好心的善人?」这种方法要人审视品格和动机,来

决定最合乎道德的行事方针,也要人认识到个人不会独自行动,因为个人是群体的一部分,性格、心态和行为都受社群熏陶,这通常叫品德论。[11]

自基督教时代开始,美德就被认定为基督教伦理的要素。 可是,从改革时期到二十世纪后期,大多数新教徒的伦理想法都重视命令伦理学,而忽略美德伦理学 — 如忽略后果伦理学。 

但是,可以怎样于基督教伦理应用上述三个理论?

Most ethics texts categorise Deontological, Teleological and Virtue Ethics as distinct approaches. Some include contextual concerns as a separate category.

Patrick Hanks, 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Collins, 1979) 397. See also Wikipedia 

Patrick Hanks, 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Collins, 1979) 1493. See also Wikipedia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Utilitarianism article in Wikipedia

See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Ethical_Egoism.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Wikipedia article, Virtue Ethics, http://en.wikipedia.org/wiki/Virtue_ethics.

神的律法是什么? 每个处境都有命令吗?

回到目录

大多数传统教会的基督徒都同意,我们对这些命令和原则的理解,深受圣经影响。 而且不难发现圣经有关工作的经文。

  • 在圣经的前两章中,男人和女人都有工作要做,要管理及栽培神赐的自然资源创1:26-29;创2:15;创2:18-20)。 

  • 神示范了七日的作息规律(六天工作,一天休息)(创2:2;出20:9-11可2:27叫子民仿傚。 而且每天也有作息的规律(诗104:19-23)。 

  • 辛苦劳碌工作谋生应予赞扬(诗128:2;帖前2:9;帖后3:7-10)。 

  • 箴言书多劝勉人努力工作,切忌懒惰(例如,箴6:6)。 

  • 不应轻视体力劳动。 甚至国王也动手工作(撒上11:5)。 耶稣做过工匠的工作可6:3)。 

  • 先知谴责闲散的富人(例如,摩6:3-6)。 

  • 像先知们一样(见赛5:7-8;弥3:1-3;摩5:21-24)耶稣谴责那些自称信神但行为  不公义的人(太23:23)。 

  • 使徒保罗制作帐篷维生,保持独立自尊,并为信徒树立勤奋自立的榜样。 保罗鼓励信徒与有需要的人分享(弗4:28),而且认为办自己的事,亲手作工是对福音的一种赞美(帖前4:11)。 他谴责那些认为福音工作迫切而想要放弃日常工作的热心人士,最终要倚赖他人为生(帖后3:10 ff.)。 

  • 应视工作为荣耀神的行为(林前10:31;西3:1723)。 

圣经也关注到雇佣问题。

  • 我们努力不仅只为取悦上司。 我们为神工作(西3:23;弗6:5-8),要全心全意做好工作(传9:10;西3:22-24)。 

  • 神希望工作的人能获得合理报酬,丰衣足食,居有定所应该是工作成果的一部分(路10:7;帖前3:10;诗128:1-2)。 

  • 圣经告诉雇主,对待雇员要公正公平,要知道自己还有一个主人,最终要向这个主人负责(西4:1)。 

  • 雇主应该知道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路10:7;提前5:18)。 

  • 圣经提醒员工要对雇主负责(提前 6:1;提多2:9)。 

除了这些禁令,圣经中还有许多讨论工作关系和品德操守的经文。 Mike Murdock 的著作《商人的圣经》[12]及其姊妹作《女商人的圣经》[13]确认了100种常见的职场问题,然后用1550段圣经经文来指引答案。 主题包括如何应付客户不满,要员离职,被人出卖,试图作弊,又或需要激励士气。 

但是,试图根据圣经来制定一套守则大全,以回应任何可能出现的伦理困境,似乎是徒然的探索。 也没有命令全集广泛得足以全面覆盖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 现代职场的处境,在圣经时代亦未必有先例。 以股票期权奖励业绩是否合乎道德? 诱使人们购买更多产品的宣传是否合乎道德? 对聘用小数族群有所偏好是否合乎道德? 收购竞争公司是否合乎道德? 圣经的命令似乎没有涵盖这些情况。

而且,这是抄写员和法利赛人试图发明一套周全的守则时遇到的困难,不仅细节琐碎得难以招架,而且也失去重点。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要愚昧得忽略一个事实,就是圣经在许多问题上立场鲜明:偷窃、撒谎、爱护他人包括敌人、公正行事、救弱扶贫等。 正如克里斯· 马歇尔(Chris Marshall)所说:「拒绝接受圣经命令、法律或原则的任何规范权力,足以削弱基督教伦理的鲜明基督教特征,令判断流于主观。」[14]

圣经虽不可能变成现代市场上的道德守则大全,但它仍包含着一些重要且适用的规则。

Mike Murdock, The Businessman's Topical Bible (Tulsa: Honor Books 1992).

Mike Murdock, The Businesswoman's Topical Bible (Tulsa: Honor Books, 1994).

Christopher Marshall, "The Use of the Bible in Ethics" in Voices for Justice, edited by Jonathon Boston and Alan Cameron (Palmerston North, N.Z.: Dunmore Press, 1994) 125.

寻找指导原则

回到目录

已有多方面尝试,把各种圣经命令缩减到只有几个总体命令或原则。 一些例子强调

《摩西十诫》[15] 或耶稣的八福 [16] 或箴言书引述 [17] 的重要性。

拉里·伯凯特(Larry Burkett)撰写的《经商有道》(Business By The Book)有一个颇为堂皇的副标题为《男女经商指南》[18] 宣布了六项基本圣经经商最低标准:

  • 在营商中反映基督

  • 承担责任

  • 价廉物美

  • 欠债还钱

  • 善待员工

  • 待客以诚

还有许多人尝试做着类似的事情,也多真知灼见,却往往流于精心计算,巧立名目,而非宣扬圣经的基本见解,而这些基本见解的确可以帮人看到事物的真相。

Business Through The Eyes Of Faith《信仰之道》[19] 建基于一些圣经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命令爱我们的邻居为首要的道德关注点。 然后,以弥迦书6:8的组织原则作为决定神如何让我们在商业中运用爱,来发展这一点:「他告诉你,凡人,什么是好事;耶和华对你的要求是什么,就是要伸张正义热爱仁慈,并谦卑与你的神同行?」[20]

因此,用爱去伸张正义、待人恩慈和信实,成为基本的道德原则。 我们发现耶稣本人在马太福音23:23中强调了这三个要素的重要性,「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 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 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怸,信实,反倒不行了。 这(更重的)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 」这似乎越来越接近基督教道德的核心,并且超越了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之间经常存在的鸿沟。 如果遵循几个基本命令比为每个问题寻找一个特定命令,似乎是更好的方法,那么问题就变成:是否有一个圣经命令建立在所有其他命令的基础上?」

Usually condensed versions of Exodus 20:1-17 or Deuteronomy 5:6-21. For example, see a useful summary of some of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ten commandments in Max L. Stackhouse, "The Ten Commandments: Economic Implications" in On Moral Business, edited by Max L. Stackhouse, Dennis P. McCann and Shirley Roel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5) 59-62 and also David Gill, Doing Right (Downers Grove: IVP, 2004).

David Gill, Becoming Good (Downers Grove: IVP, 2000).

Michael Zigarelli, Management by Proverbs (Chicago: Moody Press, 1999) and also Clinton W. McLemore, Street Smart Ethics (Louisville/London: WJKP, 2003).

Larry Burkett, Business by the Book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1990).

Richard C. Chewning, John W. Eby and Shirley J. Roels, Business Through the Eyes of Faith (London: Apollos, 1992).

Ibid, 26.

从指导原则到明确命令

回到目录

无可否认,将所有圣经的道德要求缩减为一个总体命令,总是诱人的。 对于约翰‧麦克斯韦(John Maxwell)来说,黄金法则就是:「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7:12)。 这仅涉及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别人如何对待我?」[21]

麦克斯韦承认,把理论付诸实践还需要许多其他原则,包括:

  • 待人要比别人待您好。

  • 做得比别人要求的多。

  • 帮助未能帮到您的人。

  • 在容易犯错的情况下也要做对的事。

  • 辛苦也要信守承诺。

遗憾的是,这令基本诫命的数量不减反增,还引进了并非直接来自圣经的原则。

约瑟夫‧弗莱彻在他的《情境伦理学》[22] 以耶稣的 「爱的诫命」处理一切:「要爱人如己。 」(马太福音22:39)。 然后,他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被迫制定另一些原则(四个前提和六个命题),以澄清如何认定最爱事物。 麦克斯韦渴望摆脱情境伦理学的道德相对论,并且不会像弗莱彻那样,为了把所有其他道德规则简化为有用的启发,而把爱的诫命说成唯一而绝对的道德原则。 但是麦克斯韦和弗莱彻都证明,虽然选择提升一个原则,一方面简单可行而又诱人,另一方面却流于简化,兼且自欺欺人。 

他们还证明了只用一个理论来处理道德操守并不足够;他们的理论就是命令理论。 两个例子都始于提倡一个绝对的圣经命令,但其后进展很快就要考虑处境和后果,以判断还需要哪些其他限定命令来澄清。 而且他们谈论以爱的方式表明,无论如何,表达爱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事者的性格。

John C. Maxwell,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Business" Ethics (USA: Warner Books, 2003).

Joseph Fletcher, Situation Ethics (London: SCM, 1966)

三种平衡原理

回到目录

对于亚历山大‧希尔来说,基督教商业伦理的基础是神不变的品格。 [23]

人类应遵循的命令或原则由神的品格界定。 请注意,尽管希尔从神的品格开始,其方法却不被视为品格为本的道德,这容后再述。 这是因为在决定人应如何行事时,希尔的方法是制定规则和原则,规则和原则是命令伦理学方法的标志。 

圣经常常反复描述神的品格为圣洁、公义和仁爱。 我们的法律、规则和惯例也应带来圣洁、

公义和爱心。 希尔坚称,基督教伦理要求三个原则并重,始终如一。 就像三脚凳的脚,缺一不可。 对原则厚此薄彼,必会扭曲道德思想。 例如,过分强调圣洁,很容易令基督徒遗世独立,变成无能为力的孤立主义。 过分强调正义,很容易对违规行为过度处分。 过分强调爱心,有时会令责任模糊,缺乏承担。

比之着眼于单一原则的方法,希尔的方法似乎更加平稳,有助于个人和社会层面的道德探索。 然而,要解释仁爱、公义和圣洁等概念,我们仍得参考其他原则。 将大量规则简化为少量总原则的希望仍然未能实现。

Alexander Hill, Just Business: Christian Ethics for the Marketplace (Downers Grove: IVP, 1997).

后果论

回到目录

后果论者提出的基本问题是:「这样会有好结果吗?」或「那个选择会产生最佳效果?」。 与命令论(最佳选择由高尚情操的定义来决定)不同,后果论由结果决定。 最终结果决定什么行为最有道德。 这涉及对不同行为的后果作预期和盘算,从而选出真正或可能范围内的最好结果。

圣经及后果

回到目录

许多人把《十诫》和《圣经》奉为道德的圭臬,我们却惊觉圣经本身常常鼓励读者衡量行为的后果,先衡量后果再作决定。

例如:箴言充满了警示和应许——言简意赅地指出某些行动的可能结果。 例如:箴言14:14声明:「心中背道的,必满得自己的结果。 善人必从自己的行为,得以知足。」

耶稣也警告听众,要小心为自己的决定及后果权衡轻重。 「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太7:16)。 实际上,就某种意义而言,耶稣的一生和事奉就是为了众人受惠而作出决定的实例。

衪的八福也向听众展示了后果的隐喻层面——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太5:6)。 因此,登山宝训的其余大部分也是如此,例如: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太5:16

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监里了。(太5:25

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 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报答你(有古卷作必在明处报答你)。(太6:3-4

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太福音6:15

根据圣经考虑后果来作道德抉择是重要的方法。 但是,这种思维也埋藏着很多地雷,尤其是要回答这些问题:「什么是好?」「对谁有好处?」「目的良好就可以不择手段吗?」「处境会否影响什么是好的决定?」衡量好坏并不如想像中简单。

品格论

回到目录

在个别处境中,美德论不在乎「什么规则?」或「怎样达致理想结果?」反而在乎「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这里有一个假设,就是养成良好品格的人,在人生的跌宕起伏中,仍会多做善事义举。 因此,与其说这是道德行为的伦理,不如说是道德培育的伦理。

这理论也承认,知道什么是对——以后果道德或命令道德为准则——并不保证您会做得对。 做对的事要有正直的品格。 品格伦理就是培养知义行善的习惯,让神的品格改造我们的品格──让我们变得更加圣洁、公义和仁爱,三者都是圣经中重要的品格特征。 这些特征不应沦为抉择的指引,而应该潜移默化成为善良品格。 品格如此重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就一直谈论着道德窘境,足以证明我们既有时间又有能力去理解一些复杂的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有时我们是这样做的。 但大多数时候呢? 大多数决定还不是百忙中一瞬间做出的吗? 我们应如何跟这个人打交道,解决那个问题,为客户提供建议,或者鼓励表现不佳的个人或团队?

其次,许多道德抉择其实是否事前已经基本落实了? 大部分要做的事情是否都不由自主地受品格左右? 因此,道德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品(个人性格和价值的体现),而非采用的决策程序。

第三,我们的决定是否真的出于个人自由? 还是主要取决于个人所属群体? 到了谈论道德时,品格和群体是否与价值观紧密交织,以至不可分割?

大卫‧库克(David Cook)认为我们很少做出有意识的道德决定。[24]

很多时,我们都不会考虑道德困境,只是对其做出回应。 果真如此,我们充其量只是作出本能反应,然而虔诚品格就会与日俱增,因为我们就会自自然然做出许多道德选择。 好人多数会做正确抉择。

David Cook, The Moral Maze: A Way of Exploring Christian Ethics (London: SPCK, 1983) 78.

哪些美德?

回到目录

正如命令论和后果论必须确定哪些命令和结果是真的好,品格论也必须确定哪些美德是真的好。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强调古希腊美德的正义、刚毅、审慎和节制。 圣安布罗斯(St. Ambrose)(339-397)同意圣经也隐含这些美德,但也补充了圣经中另外三种特殊的「神学」美德──信、望、爱。 中世纪的神学家托马斯· 阿奎那(Thomas Aquinas)继而将这些美德与相应的恶习进行对比,我们称这些恶习为七宗罪。 

美德伦理学在天主教思想中从来都重要,新教神学家最近却才开始踊跃探索品格论。 他们大多把圣经视为美德的源头。 我们知道亚历山大·希尔将圣洁、公义和仁爱等圣经美德确立为神的首要美德。 但是,即使他也将美德论附属于规则论。 他并没有主张世人应该自己培养美德,反而主张世人应该根据神的美德制定规则。 

新教神学家试图识别出世人应该培养的基督教美德,多专注于耶稣的生命和教导。 司道生(Stassen)和顾希(Gushee)注意到:

圣经并不平淡划一,基督是它的高峰和中心。 处理任何道德问题,不可以不考虑反映在问题上耶稣基督的意义。[25]

对于司道生(Stasse)和顾希(Gushee)而言,耶稣的信徒应该追求什么美德,应由登山宝训开始,尤其是八福。 虚心、怜恤、饥渴慕义、温柔、使人和睦、哀恸,这些都是需要培养的关键素质。 对于耶稣来说,我们的行为和举止是更基本的核心态度、动机和品格质量的体现(可7:21-22)。 使徒保罗还强调品格发展的重要性。 例如,在加拉太书中,保罗劝告那些属于耶稣的人不要满足「肉体」的欲望,而要让圣灵结出「果子」来,例如: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5:16-25)。 保罗对腓立比人说:「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 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 ...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2:3-5)。 

耶稣是我们的榜样。 我们要模仿的正是耶稣的榜样。 通过圣灵的工作,我们要培养的正是耶稣的品格。 这些引证反映了新约极度重视培养耶稣的品格。

Glen H. Stassen and David P. Gushee, Kingdom Ethics: Following Jesus in Contemporary Context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3) 97.

真正的耶稣请站起来?

回到目录

作为基督徒,我们企图变得像耶稣(约一3:2)。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小心避免「重塑」耶稣的诫命、预期的后果和品格去迁就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世界观。 以自己的形象重塑耶稣的形象是所有人都可能面对的诱惑。 在相对富裕的社区,人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过滤了耶稣的生命和教义所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影响,只剩下一个只能有限度解决「个人」道德问题的耶稣。 「耶稣会做什么?」很容易变得不足挂齿。 研究显示,大多数去教堂的人只表现出与其他社群不同的伦理见解,一般只触及性行为、个人诚信和财富积累等问题。[26]

在许多其他方面,文化价值对我们的影响远大于耶稣的道德。

这项研究令人鼓舞的是,它清楚显示了去教堂确实令人对道德的理解有分别。 但可惜的是,这分别非常有限,皆因教会通常处理的道德问题,大多数都不包括职场和商业伦理问题。 在教会的支持下,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总裁可以自称是虔诚的基督徒,这事实当然暗示了一些盲点。 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处理更多市场的问题,正如我们叙述、表扬和探索基督教的故事一样。

基督徒的品格不因个人转变而成长,只有在群体的环境里才能培育出这种个性。 正如本杰明‧ 法利(Benjamin Farley)所述:

新约圣经与希伯来圣经,一致强调了一个信徒群体的背景不可或缺...... 只有在这种充满信、望、爱的背景里...... 基督徒的生命作为一个过程才得以展开。 基督徒的道德行为核心,靠的从来不是个人与外来和敌对文化的角力。[27]

当我们投入群体,致力于重述、理解、欣然接受,并活出福音故事时,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义人—特别是这些群体都致力于认清耶稣的品格,并提出别扭的难题,都有助我们面对一知半解的义人生活。 果真如此,我们就不太可能重复许多基督徒以非基督教手法做生意的不幸例子。 

These are the conclusions of Robin Gill in his book, Churchgoing and Christian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and are also supported by comparisons with New Zealand Values Surveys according to Alistair Mackenzie, "Evangelicals and Business Ethics: The Church" in Stimulus, Vol. 14, No.1 (February 2006) 2-9.

Benjamin Farley, In Praise of Virtu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5) 100.

综合理论

回到目录

我们有的是:命令,后果和品格,三个不同的道德理论。 实际上,在处理日常情况时通常会结合三个理论并用。 例如:很难想象在运用一些命令或规则时可以不考虑其后果。 同时,要在不同的预期后果之间作出选择,还取决于我们对原则的优劣先后的了解。 而且,无论理论上的决定是什么,最终还是品格决定个人的行动。

因此,当涉及道德抉择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正受到三个不同的道德理论的相互影响。

三个理论的总结

 

道义论

目的论

美德论

关键概念

命令/规则

后果/结果

品格

主要问题

适用规则是什么?

什么会产生最好的结果?

我会成为一个好人吗?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强调的取决于我们所面对的状况本质。 例如,我们试图解决的是一个重大道德困境,还是一个日常道德抉择,理论上常会出现差异。 让我们探讨一下我们的意思是什么。

解决重大道德困境

回到目录

许多商业道德教学都是围绕探索重要的案例研究而建立的,并且是针对深刻的道德困境而开发的。 特别是当重要原则发生冲突,并且似乎指向不同的解决方案时所面临的挑战。 解决此类问题的尝试始于强调在面对此类挑战时开发道德推理方法的重要性。 这样的模式通常强调考虑相关规则,并计算可能结果的重要性,目的是比较和权衡这些结果以识别在特定情况下采取行动的最佳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对美德和品格的强调主要涉及确定能找到足够的动力和决心,来确保采取适当的行动。 可以如下图所示:

规则/后果优先(决策行动)模式

 

决定每种情况下

应做的事

 

确定适用规则

(命令)

 

识别最佳结果

(后果)

 

要做义人

就要一次又一次做正确的事

做确定正确的事( 品格)

建议使用的方法通常看似这样:[28]

1. 收集所有相关事实。    

2. 澄清关键的道德问题。    

3. 找出与事件相关的规则和原则。    

4. 参考重要指引资源,尤指圣经。 要谨慎阅读圣经,寻求最佳方式来处理这种情况。 但也要参考其他相关资源。    

5. 向群体中熟识你的处境的人求助。 这可令你免于自欺欺人,并过度执着一己偏见。 

6. 列出所有其他行动选项。    

7. 用原则比较其他选项。    

8. 计算每个行动的可能结果,并斟酌后果。    

9. 考虑你的决定时要在    神面前虔诚祷告。 

10. 作出决定,付诸实行。    

11. 建立制度和常规以奠定机构/社团文化,确保机构/社团朝着您认为正确的方向运作。    

12. 认为正确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持之以恒。    

This approach borrows from Richard Higginson, Called to Account (Guildford: Eagle, 1993) 224-240; David Cook, Moral Choices: A Way of Exploring Christian Ethics (London: SPCK,2000) and Scott B. Rae, Moral Choices: An Introduction To Ethics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1995), but is also typical of many others.

日常道德选择

回到目录

第二种模式确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所作的道德决定,通常都是情急之下未及细想的即时反应,是一辈子积习而成,受职场文化、同侪、以及信仰群体所影响,也视乎基督教美德和品格对我们做人的核心价值有多少影响,这是基督徒日常的门徒训练。 这并非暗示做事既强调以如何做人的重要性为基础,就不需要道德推理。 就算过着品德高尚的生活,仍需要理解规则和计算后果。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规则和后果附属于美德,是仆人而非是主人。 这推翻了上图所示的优先次序 :

品格优先(道德发展)模式

成为善人

培养善良品格,以智慧和毅力

在规范里寻求最佳结果

(品格)

↓↓            

形势不明朗时

知道做什么才对

确定适用于各种处境的规则

(命令)

识别各种处境的最佳结果

(后果)

这并非暗示强调美德就不会带来道德困境,因为我们会发现美德也可以南辕北辙,互相矛盾。 例如,勇气与审慎背道而驰,又如正义与和平,或如忠诚与真理。 矛盾中可能有超过一个正确答案,要作出善良的道德抉择,不应寻求唯一正确答案,而应审视不同选项,作出一个周全的基督徒回应。

在堕落的世界中做出道德决策

回到目录

我们一直高谈阔论,仿佛我们都能依照神的诫命行事,祈求神所求,养成端正品格。 可是我们通常力有不逮。 我们可能无权无势去行善,可能缺乏勇气,可能被自己的不伦欲望、态度、恐惧、感情关系及其他因素所绊倒。 

有时,我们不仅欠缺能力,甚至欠缺知识去行善。 例如,我们可能不清楚神对于战争或生物伦理学的法则。 面对要当还是看着孩子捱饿的抉择时,我们未必知道神想怎样。 在职场里,有能干但卑鄙的人,也有笨拙而善良的人,我们也未必想象到耶稣想要我们担当的角色。 

在工作和生活里,我们很多时根本无法达成完美的解决方案。 我们通常面临的选择不是更好或最好,而是坏或更坏。 尽管如此,神仍与我们同在。 就算我们无法达到至善,基督教的道德方法也不至于谴责我们失败,反而会为我们提供资源,让我们做到最好,或者至少比原先更好。 要改变腐败的制度,我们能力有限。 即使如此,圣经至少描绘了神理想中的事物,尽管遥遥无期。 这应带来盼望,而非内疚。 在腐败的制度里,神选择以耶稣的身份进入人的生命,遭逢最可怕的后果,但借着神的恩典而凯旋回归。 作为耶稣的信徒,我们可以期望相同的胜利。 「因为神差祂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审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约3:17)。 

最后,一切都是恩典。 神的恩典令我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事。 神的恩典令我们有能力做我们所知的正确事情。 即使失败了,神的恩典也会宽恕我们,让我们再次尝试。 

世界堕落,就是我们认为品格论如此重要的最重要理由之一。 我们未必能够完全依照神的诫命行事,或者祈求神所求。 但是靠着神的恩典,我们今天可以试着做得比昨天好。 假设我们昨天撒了谎,今天只要肯说一次真话,品格就会有少少善良。 一生向善,努力不懈,逐渐地道德就会有所改变。

总结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作为耶稣基督信徒,我们要遵守的命令,要寻求的后果,要培养的品格,皆源于圣经。 尽管我们考虑基督教伦理时最先会想到圣经的命令,但后果和品格也是基督教伦理的基本要素。 对大多数人而言,提高道德操守的最有效方法,可能是多注意工作上的行动和决定如何塑造我们的品格。 在职场内外最好的道德决定,就是令我们的品格更像耶稣的决定。 最后靠着神的恩典,「我们必要像他」(约一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