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如何在我们的生命中发展成长?
我们都认识一些生命中散发着鲜明个性的人。 他们一生的营商方式似乎都能贯彻始终。 但是,他们究竟如何成为这种个性的人呢?
在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中,我们很容易假定这主要是由于此人坚定地奉献基督,虔诚严守纪律,并以养成耶稣的品格为己任。
这些要素固然重要,而且圣灵的改造确实深入我们每一个人,但是这种改造却很少超出更广阔的范围。 MacIntyre和Hauerwas(近代两位倡导美德伦理学者)都强调社群在塑造和体现品德高尚生活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实际上,他们认为传颂社群的故事(叙事)是塑造群体品格的一股主要力量。 故事诱发大家的想象力,让大家真情流露参与其中。 故事亦有助品格和社群发展。
例如,主导着美国文化的故事,多年以来一直都是个人凭着个人力量,拒绝屈从,摆脱社会的压迫。 从法兰· 仙纳杜拉(Frank Sinatra)演唱《我行我素》(My Way)到电影《加勒比海盗》(仅举一例,因为大部份荷李活电影都是这故事的变体),再到贝贝· 露丝(Babe Ruth)的流行,主体故事就是个人内心的真我,战胜不胜负荷的社会期望。 不管怎样,追读报纸对这类故事的报道及事件发展可以十分有趣。
显然,圣经为基督徒提供了主要叙述。 这也是耶稣个人战胜社会压迫的故事,但是耶稣一再否认自编自导自演,反而说指示来自外在,即是来自神(例如,约翰福音12:49-50)。 我们要变得像耶稣(约翰一书3:2)。 圣经故事提醒我们,要成为神创造的子民,而且要以神的观点和价值活在世上。 这故事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并以意味深长的寓意诱使我们回应。
对于Hauerwas,Stassen和Gushee而言,耶稣的故事对基督徒至关紧要,我们要模仿的正是耶稣的品格和美德。
但是福音的叙述并没有向我们突出重点。 不知不觉间,我们接收的福音会受到文化和信仰社群过滤。 重述这故事的方式 - 强调什么美德,突出什么挫败,如何互相勉励对方养成故事诉说的习惯和做法 - 这一切对我们如何养成美德都有重大影响。
实际上,我们必须提高警觉,留意一个趋势,就是所有信仰团体都就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来重塑耶稣。 所有人都面对同一诱惑,就是把耶稣塑造成自己的形象。 西方教会今天正处于一个富裕丰足的社会,人们对一切成就的自我陶醉是史无前例的。 我们面临的危险是不知不觉间忽略了耶稣的生命和教义对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的重大启示。 很不幸,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信仰社群的叙述中,我们剩下的就是一个只限于解决少量个人道德问题的耶稣。
这不是福音的耶稣,因为耶稣要以身作则,教导一套贯彻始终的生活道德,而非只能应付性行为及个人诚信问题,削足适履的道德 - 无论这些问题多么重要。 耶稣的道德观念所包含的更广更多。
因此,虔诚的品格并不只是个人转变的结果,而是社群背景下培育发展而成。 而社群必须找到方法来揭露信奉耶稣无可避免的盲点。 正如本杰明· 法利(Benjamin Farley)写道:
新约圣经与希伯来圣经,一致强调了信众社群是不可或缺的背景,这里指教会,会众(ekklesia)。 正是在这种充满信、望、爱熏陶的环境中,基督徒生活作为一个过程得以展开。 基督教道德行动的核心,靠的从来不是个人与外来和敌对文化的角力。[1]
Benjamin Farley, In Praise of Virtu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5),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