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创12:1-25:11)

圣经注释 / 工作神学项目出品

亚伯拉罕的忠心,对比巴别的不忠心(创12:1-3)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创世记十二章的开头记载神呼召亚伯拉罕,与他立下忠心服事的约。藉由离开对神不忠心的二等亲家庭所在的土地,并顺从神的呼召,亚伯拉罕证明了自己跟他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远房亲戚乃是天壤之别。他们企图建造巴别塔,如创世记十一章的结尾所说的那样。第十二章亚伯拉罕的原生家庭以及第十一章挪亚其他的后代,显明五个差别。

第一,亚伯拉罕信任神的引导,而不是人自己的手段。相比之下,建造巴别塔的人相信,靠着自己的技术和聪明,他们可以设计一座“塔顶通天”的塔(创11:4),藉由夺取神的权柄,企图达成辉煌的成就,并享受所带来的安全感。[1]

第二,巴别塔建造者企图传扬自己的名(创11:4),但亚伯拉罕相信神的应许,祂会使亚伯拉罕的名被尊为大(创12:2)。两者的差别不在于渴望成为伟人本身,而是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名望。神确实让亚伯拉罕成名了,但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借着他让“地上的万族都要……得福”(创12:3)。巴别塔建造者追求名望乃是为了自己,不过他们直到今日都无人纪念。

第三,亚伯拉罕愿意去神带他去的任何地方,但巴别塔建造者却试图挤在在他们熟悉的地方。他们拟定的计划是出于害怕,怕他们会分散在地面(创11:4)。他们这样做,是拒绝了神给人类定下的旨意:“遍满地面”(创1:28)。他们似乎害怕在这不友善的世界散开来,会让他们的日子很难过。他们很有创造力,很会发明科技(创11:3),但他们却不愿意完全拥抱神对他们的旨意,“生养众多”(创1:28)。他们害怕与被造界完整连结,会与他们决定要用自己的聪明取代神的引领和恩典有所冲突。当我们停止渴慕超过我们能力所及的东西,我们的渴慕就变得微不足道。

相比之下,神使亚伯拉罕成为一枝独秀的创业家,总是在新的领域从事新的挑战。神呼召他离开哈兰这座城市,前往迦南。即使到了迦南,亚伯拉罕也从未定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他被称作“到处飘泊的亚兰人”(申26:5;新普及译本)。这样的生活方式本身是更加以神为中心,因为亚伯拉罕需要倚靠神的话语和带领,才能找到他的价值、安全感及成就。如希伯来书十一章8节所说,他“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在工作的范畴,信徒必须领会并比较这两种基本的方向。所有的工作都蕴含计划与建造。不合神心意的工作源自单单倚靠自己的渴望,而且它只狭隘地带给我们自己利益,以及跟我们有关系的少数人。合神心意的工作则是愿意倚靠神的带领和权柄,而且它渴慕扩展的目的,是带给全世界祝福。

第四,亚伯拉罕愿意让神带领他进入新的关系。虽然巴别塔建造者企图把自己关在戒备森严的城堡中,但亚伯拉罕相信神的应许,相信他的家庭会增长成为一个大国(创12:2,15:5)。虽然他们在迦南地是寄居的(创17:8),他们跟所接触的人保持很好的关系(创21:22-34,23:1-12)。这是群体的恩赐。如此就浮现出工作神学另外一个重要的主题:神的心意是要人们在健康的人脉中工作。

最后,神赐给亚伯拉罕耐心,可以有远见。神的应许是成就在亚伯拉罕子孙的时代,而不是他自己的时代。使徒保罗诠释“子孙”为耶稣(加3:19),意思是成就的日期是超过一千年之后的未来。事实上,给亚伯拉罕的应许,要一直到基督再来,才会完全应验(太24:30-31)。它的进度无法用每季一次的报表确切测量!相比之下,巴别塔建造者并不关心他们的计划会如何影响后代,而神直白地批判他们这方面的过错(创11:6)。

总而言之,神应许亚伯拉罕名望、人口兴旺及广大人脉。藉此他和他的家族就可以祝福全世界,在未来自己也受到超越想象的祝福(创22:17)。亚伯拉罕跟其他人不同,他意识到靠自己的能力去抓取这些东西是徒劳无功的,甚至还更惨。相反的,他信靠神,每天倚赖祂的带领与供给(创22:8-14)。虽然这些应许一直到创世记结束, 都还没有完全实现,但却开创了神与祂子民的圣约。藉这圣约,这世界的救赎将会在基督的日子达到完全(腓1:10)。

神应许亚伯拉罕家族一个新的土地。要利用土地需要很多种不同的工作,所以土地的赏赐等于是重申,工作是神非常关注的范畴。在土地上工作需要各种专业能力,如牧羊、织帐棚、军事护卫及生产种类繁多的物品和服务。不只如此,亚伯拉罕的后代会繁衍成人口众多的国家,其数量无法测度,如天空的星星。要达到这个境地需要很多工作,如发展人际关系、教养子女、政治、外交和行政、教育、医学及其他跟社群有关的职业。为了把这些祝福带到地上,神呼召亚伯拉罕和他的后代要“在我面前作完全人”(创17:1)。要达到这要求需要很多工作,如敬拜、赎罪、门徒训练及其他跟信仰有关的职业。约瑟的工作是针对饥荒想出一个对应的计划。有时候我们的工作是医治破碎的心灵。所有这些种类的工作,以及从事这些工作的工人,都是在神的权柄、带领和供给之下。

Bruce K. Waltke, Genesis: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1), 182-83.

亚伯拉罕和他家庭的牧羊生活(创12:4-7)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当亚伯拉罕离开他在哈兰的家乡,前往迦南地,他的家庭以现今的标准来看,很可能已经人数不少。我们知道他太太撒拉和侄子罗得与他在一起,但还有其他数量不祥的人口和财物(创12:5)。不久后,亚伯拉罕会变得非常富有,有许多仆人、牲畜和金银(创12:16,13:2)。他在埃及的期间,从法老接收不少人口与动物,而金银则是藉由贸易取得的,说明耶和华是最终赏赐财富的那一位。 [1] 亚伯拉罕和罗得的牧羊人起了争执,因为那土地没办法满足那么多吃草牲畜的需求,这成了两家人都变得很富有的证据。显然两家人需要分道扬镳,才能支撑他们各自的商业活动(创13:11)。

这个年代及这个地区的考古研究指出,经文叙述的这些家庭过的是半游牧生活混合畜牧业(创13:5-12,21:25-34,26:17-33,29:1-10,37:12-17)。[2] 这些家庭需要按季节迁移,因此住在用兽皮、毛毡、羊毛做成的帐棚里。他们的财物都是可以用驴子驮运的,或是如果财力够雄厚的话,也会用骆驼。寻找可以同时供应草和水的地方,需要很好的判断力及丰富的气候、地理知识。十月至三月的雨季,平地有草可以吃。而在四月至九月这段较热的旱季,牧羊人会带领羊群到山坡地寻找绿地和水泉。[3] 因为一个家庭无法单靠牧羊来维持生活,因此他们需要在当地种植农作物,拿来跟定居在某处的社群交易。[4]

游牧民族饲养绵羊及山羊,取得牠们的奶与肉(创18:7-8,27:9,31:38)、羊毛及其他的动物制品,如皮件。驴子用来驮重物(创42:26),骆驼则特别适合用来长途旅行(创24:10、64,31:17)。养育这些牲畜所需的技术,包含放牧、取水、助产、照料生病及受伤的个体、保护牲畜不被抢夺或偷窃,还要寻找其中走失的。

气候的变化和牲畜繁衍的速度会影响当地的经济。比较弱小的牧羊群体很容易就会被迫他迁或被吸收掉,让位给那些需要更多土地来扩张牲畜规模的群体。[5] 牧羊得来的收入并不会存起来或拿去投资,而是分享给家族成员。同样的,因着饥荒而导致的艰困,也会让所有人都感受到。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家庭事业的群体本质,通常跟现代崇尚个人成就及追求更多收益的文化有所区别。社会责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没得选择。

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之下,为了生存,家族成员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家族或部落成员彼此互相依靠,且了解到他们有共同的祖先,会使他们非常团结,也会对企图想扰乱他们的外人进行可怕的报复(创34:25-31)。[6] 领袖必须知道如何汲取群体的智慧,才能做出完善的决定,要往哪里迁移、要住多久、要如何分开牲畜。[7] 对于把羊群带离一段距离的牧羊人,他们一定有某种方式可以跟他们沟通(创37:12-14)。为要解决不可避免的草地、水源、井、水泉的使用权争端,化解冲突的技巧是必要的(创26:19-22)。野地的移居生活和容易受到强盗攻击的现实光景,代表接待旅客的举动不只是一种礼貌而已。当时的文化通常会期待正派人士必须要接待旅客,并提供饮食和住宿。[8]

族长的叙事不断提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雄厚财力(创13:2,26:13,31:1)。牧羊与畜牧是正当的工作选择,而且可以达到不少的获利,这让亚伯拉罕的家族变得非常富有。例如,雅各为了要缓和他许久之前冒犯的哥哥以扫,在跟以扫见面之前,他从他的财物挑选出至少五百五十只牲畜:两百只母山羊、二十只公山羊、两百只母绵羊、二十只公绵羊、三十只母骆驼和牠们的小骆驼、四十只母牛、十只公牛、二十匹母驴和十匹公驴(创32:13-15)。所以当雅各在临终前祝福他的儿子们时,他适切地见证,他列祖的神”是一生牧养我直到今日的神”(创48:15)。虽然圣经有许多经文警告,财富经常对信心有害(例如耶17:11;哈2:5;太6:24),但亚伯拉罕的经验说明神的信实可以用财富表彰出来。不过,我们之后会看到,这并不意味着神的子民可以期待神会持续性地赐下财富。

Bruce K. Waltke, Genesis: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1), 216.

Victor H. Matthews, “Nomadism, Pastoralism” in Eerdman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s. David Noel Freedman, Allen C. Myers, and Astrid B. Beck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2000), 972.

John H. Walton, Victor H. Matthews, and Mark W. Chavalas, 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0), 44. 中译本为《旧约圣经背景注释》,台北:校园书房,2006。

Victor H. Matthews, “Nomadism, Pastoralism” in Eerdman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s. David Noel Freedman, Allen C. Myers, and Astrid B. Beck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2000), 971.

T.C. Mitchell. “Nomads,” in New Bible Dictionary, 3rd ed., eds. I. Howard Marshall, A. R. Millard, J. I. Packer, and D. J. Wiseman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96) 828-31.  中譯本為《聖經新辭典》,香港:天道書樓,1993-1996。

T. C. Mitchell, “Nomads,” in New Bible Dictionary, 3rd ed., eds. I. Howard Marshall, A. R. Millard, J. I. Packer, and D. J. Wiseman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96) 829.

Victor H. Matthews, “Nomadism, Pastoralism” in Eerdman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s. David Noel Freedman, Allen C. Myers, and Astrid B. Beck, ed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2000), 972.

Julian Pitt-Rivers, “The Stranger, the Guest, and the Hostile Host: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s of Hospitality,” in Contributions to Mediterranean Sociology, ed. John G. Peristiany (Paris: Mouton, 1968), 13-30.

亚伯拉罕的旅途从在埃及的失败开始(创12:8-13:2)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亚伯拉罕一开始的旅途并不是那么顺利。有很多人在争土地(创12:6),而亚伯拉罕花了很多时间找地方定居下来(创12:8-9)。最后,艰困的经济环境逼使他完全撤离,带他的家族前往埃及,那是距离神的应许之地有几百英哩之远(创12:10)。

亚伯拉罕作为埃及的经济难民,其弱势的立场让他感到害怕。他害怕埃及人可能会把他杀了,夺取他的妻子,撒拉。为了防止这件事情发生,亚伯拉罕告诉撒拉,要对外说她是他的妹子,而非妻子。如亚伯拉罕所预料的,其中一个埃及人──事实上是法老──确实对撒拉有兴趣,所以她“就被带进法老的宫去”(创12:15)。结果,“耶和华因埃布尔兰妻子撒莱的缘故,降大灾与法老和他的全家”(创12:17)。当法老得知缘由──他夺了别人的妻子──他就立刻把撒拉交还给亚伯拉罕,并命令他们离开他的国家(创12:18-19)。尽管如此,法老还是给了他们牛、羊、公驴、母驴、男仆、女仆及骆驼(创12:16),还有金银(创13:2)。这说明亚伯拉罕的财富源自君王的馈赠(创13:2)。[1]

这事件戏剧化地展现贫富不均造成的道德困境,以及面临这种问题带来的信仰危机。亚伯拉罕和撒拉因为饥荒而逃离迦南。我们也许很难想象自己处于如此穷困的景况,或是怕一个家庭会为了生存而放任其中的女性成员参与性交易,但即使在今天,也有数百万人面临这样的抉择。法老责难亚伯拉罕使用这样的手段,但神在后来另一个类似的事件所采取的响应(创22:7, 17),是显出更多的怜悯,而非审判。

另外一方面,亚伯拉罕已经领受了神直白的应许:“我必叫你成为大国。”(创12:2)他对神会成就祂应许的信心,这么快就垮掉了?为了生存,他真的有必要说谎,让他的妻子成为别人的妾,还是神会用别的方式供应他的需要呢?亚伯拉罕的惧怕似乎让他忘记要信任神的信实。同样的,处在艰困处境之下的人,经常会说服自己,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做他们知道是错的事情。然而,不讨喜的选择,不管我们对它是怎么想的,跟完全没选择还是不同的。

Bruce K. Waltke, Genesis: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1), 216.

亚伯拉罕与罗得分开(创13:3-18)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当亚伯拉罕和他的家族回到迦南,来到一个叫做伯特利的地方,他的牧羊人跟他侄子罗得的牧羊人起了纷争。亚伯拉罕因此需要面对土地稀少带来的选择。他们需要分开,而亚伯拉罕冒着风险,给了罗得优先选择土地的权利。迦南中间的山脊大多是石头地,长不出什么草可供放牧。罗得看上了东边的地和约但河附近的草原,他描述为“如同耶和华的园子”,所以他选择较好的地给自己(创13:10)。亚伯拉罕相信神,所以就让他离开,免得他一直为自己着急。不管亚伯拉罕和罗得未来会如何发展,亚伯拉罕让罗得优先选择的事实,展现出他的宽大,也让他们彼此建立互信。

不管是在个人或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宽大都是正面的特质。要建立信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宽大的特质也许是最好的帮助。同事、客户、供货商,甚至竞争对手,都会对宽大的行为有很强烈的反应,而且他们会记住很久。当税吏撒该欢迎耶稣来他家,又答应要把一半的财产捐出去,也把他讹诈得来的钱,四倍偿还回去,耶稣就称他为“亚伯拉罕的子孙”(路19:9)。当然,撒该回应的是耶稣在人际关系上的宽大。祂对众人鄙视的税吏如此敞开心胸,让其他人跌破眼镜。当时根本就没有人会这样做

亚伯拉罕与撒拉接待客旅(创18:1-15)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创世记十八章叙述亚伯拉罕与撒拉如何在幔利橡树边,热情接待三位到他们这边来的旅人。在旷野的半游牧生活经常使不同家庭的人有机会彼此接触,而迦南作为通往亚洲及非洲的天然桥梁,是当时热门的交通要道。在旅馆产业还不发达的年代,住在城市和郊区的人,有接待陌生人的社会责任。从旧约和其他古代近东文献的叙述,马太斯(Matthews)得出七条行为准则,规范何为妥善的接待,让接待陌生人并提供保护的人、其家人和社群可以维持良好的名声。[1] 在居住的区域范围内,居民和城镇要扛起接待的责任。

1. 在这区域内,村民要负责接待陌生人。

2. 陌生人在接受接待后,需要从潜在的威胁转变为友方。

3. 只有家里的男主人或城镇/村落的男性居民才可以提供接待的服务。

4. 接待的时间可以先说定,但如果双方都同意,可以在主人的提议下延长。

5. 陌生人有权利拒绝接待,但这可能会被视为不给主人面子,因而造成立即的敌对或冲突。

6. 一旦接受了接待的邀请,主人和客人的角色有习俗来规范。客人绝不可以主动要求任何东西。主人应当要尽所能地款待客人,即使他一开始发出邀请的时候态度很客气。客人对这样的接待要有所回馈,例如提供消息、好运的预测、表达感恩之心、称赞主人的慷慨和为人。主人不可以问客人隐私的问题。这类主题只能由客人主动分享。

7. 在客人启程离开主人的区域范围之前,客人应该受到主人的保护。

这事件提供新约命令的背景信息:“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来13:2)

乐于接待与慷慨的举动在基督徒圈子内经常被忽略,但圣经却描绘神国为大气,甚至奢华的宴会(赛25:6-9;太22:2-4)。乐于接待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而亚伯拉罕与撒拉的接待行动让我们看到,圣经很早就提到,人际关系与分享食物是并行的。这些陌生人藉由分享食物与长时间的交谈,对彼此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天也是一样。当人们一同擘饼、一同休闲娱乐,通常他们都会更认识并珍惜对方。乐于接待的举动经常会促进更好的工作关系及更有效率的沟通。

在亚伯拉罕和撒拉的年代,接待的举动几乎都发生在主人的家中。今天,这不总是实际的作法,甚至不是最好的作法。而旅馆产业的兴起促使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提供接待。如果你想要接待客人,但你家太小或你的厨艺有限,你可能会带客人去餐厅或旅馆,享受你们的情谊,并加深你们的关系。接待人员会协助你进行接待的工作。不只如此,接待人员依据自己的专业,有机会可以让人舒畅、增进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住处、服务他人,就像耶稣变酒出来(约2:1-11)及洗脚(约13:3-11)那样。旅游产业占了全世界国内产品总量的百分之九,并提供就业机会给九千八百万人,[2] 包含许多较没有专业能力的移民工人,而这些工人是使教会人数快速增长的群体之一。再者,有更多人从事没有工资的接待工作,供给别人的需要,作为友爱、怜悯和社会关怀的行动。亚伯拉罕和撒拉的例子,显示这种工作是向着神与人的服务,而且可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可以怎么做,来鼓励彼此更慷慨投入接待的工作,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行业?

Abstracted from Victor H. Matthews, “Hospitality and Hostility in Judges 4,”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 21, no. 1 (1991): 13-15.

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 Travel and Tourism Economic Impact 2012, World (London: 2012), 1.

亚伯拉罕与亚比米勒争执(创20:1-16; 21:22-34)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当亚伯拉罕与撒拉进入亚比米勒的领土,亚比米勒不小心违反了接待的规范。作为补偿,他给亚伯拉罕可以在任何地方放牧的权利(创21:1-16)。有一座井是亚伯拉罕先前挖的,但后来亚比米勒的仆人却将之霸占(创21:25),因此起了一些争端。亚比米勒并不知情,但当他听见这消息,亚伯拉罕就与他立约,让他公开宣告亚伯拉罕拥有那座井的使用权,使亚伯拉罕可以继续在那地区从事贸易(创21:27-31)。

在其他地方,我们看到亚伯拉罕放弃原本是属于他的东西(创14:22-24),但在这边,亚伯拉罕固执地守护所属于他的。叙事者并没有影射他的信心又动摇了,因为这事件是以敬拜收尾(创21:33)。相反的,他是一个有智慧又勤奋工作之人的榜样。他公开做生意,也妥善运用法律给他的保障。对牧羊事业来说,水资源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水,亚伯拉罕就无法继续养活牲畜、工人和他的家庭。因此,亚伯拉罕保护自己水资源权利的行为,以及他采取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如同亚伯拉罕,各行各业的人们需要辨别,什么时候可以大方地给别人好处,什么时候要保护自己或所属机构的资源和权利。并没有白纸黑字的规范,让我们可以得到机械化的答案。尽管神的旨意到底是要我们给出资源,还是保护资源,不总是很明朗,但在各样的情况下,我们总是神各种资源的管家。亚伯拉罕的例子强调某一点,是我们很容易忽略的。采取决定的考虑点不只包含谁是正确的,也包含我们的人际关系会如何受到这决定的影响。在前面,亚伯拉罕跟罗得分地的时候,亚伯拉罕愿意让罗得有首选的机会。这决定是给他们长期的同工关系铺路。至于这次的事件,他根据约定的条款,坚持他有井的使用权。如此,他确保了足够的资源,可以让他的事业顺利运转下去。不仅如此,亚伯拉罕的强硬事实上还增进了他与亚比米勒的关系。还记得当他跟亚比米勒第一次起冲突,起因是因为他并没有主张自己的立场(创20)。

安葬撒拉(创23:1-20)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当撒拉过世,亚伯拉罕为了她的安葬事宜,进行了可作为模范的协商行为。在见证人面前,他公开且诚实地协商,妥善顾到自己和卖地者的权益(创23:10-13、16、18)。他具体指出想要购买的地(创23:9),而且也几次说明他买地的用途(创23:4、6、9、11、13、15、20)。协商的对话非常清楚、合乎社交礼仪、且公开透明。协商在城门口进行,也就是公开进行贸易的地方。亚伯拉罕先起了头,询问要如何买卖土地。当地的赫人说他可以免费提供上好的坟地。亚伯拉罕不同意,请他们联系某地主,并说他愿意“按着足价”购买那块有洞穴、适合安葬的地。地主以弗仑听见这请求,就说要把他的地作为礼物赠送给他。因为这不能让亚伯拉罕拥有永久的所有权,所以他就客气地说要按照市场价格收购。亚伯拉罕并没有按照当时常见的交易模式去讨价还价(箴20:14),而是立刻同意以弗仑讲定的价钱,“把买卖通用的银子”(创23:16)给了他。这样的叙述意思是,这场交易符合当时不动产买卖使用银子的标准。[1] 亚伯拉罕可能有钱到一个地步,不需要讨价还价,或者他除了买地之余,也想要买到当地人的善意。除此之外,他可能也想要防止大家质疑这笔买卖或他对那块地的所有权。最后,他获得了那块地、其中的洞和周围树木的所有权(创23:17-20)。这是很重要的坟地,用来埋葬撒拉,之后也会用来埋葬亚伯拉罕自己,还有以撒、利百加、雅各及利亚。

在这件事情上,亚伯拉罕为核心的价值,诸如正直、透明、商业头脑立下了榜样。他隆重哀悼他的妻子,表达敬意,并妥善安置她的遗体。他理解自己在当地的身分,所以十分尊重当地人。他公开又诚实地在见证人面前做买卖。他也清楚沟通自己的想法。他很熟悉议价的程序,也礼貌地拒绝接受赠与。他很快就把约定的钱付清,也的确按照协商时所说的方式去使用那块地。这样,他跟所有相关人士都保持良好的关系。

John H. Walton, Victor H. Matthews, and Mark W. Chavalas, 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0),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