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度中的生活(马太福音 18-25)

圣经注释 / 工作神学项目出品

在马太福音第18章到第25章当中,耶稣给了我们在上帝国度中生活的具体情形。在许多的情况下,这些讨论都特别适用于工作。

冲突的解决(太18:15-35)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所有的工作场所都会发生冲突。在这段经文中,耶稣示范了如何处理错待我们的人的模式。祂并没有说“报复!”或“反击!”相反,祂勾画出一个和解的过程,以寻求一对一的和解作为开始。温柔的福意味着你需要放下自我辩白,以便能以尊敬和真实的态度向伤害过你的人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开放地了解他们的观点(太18:15)。这并不意味着要让自己屈从于进一步的虐待,而是开放自己,知道自己的看法可能并非世上唯一的看法。但是,假如这样也不能解决冲突呢?退而求其次的第二步,是请一位认识你们两人的人和你一起去,再次与制造伤痛的人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冲突仍无法解决,那么将此事报告领导者(马太福音18:16专门讨论教会里的冲突,因此需要报告教会),以得到公正的裁决。如果该裁决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就应当将不遵守裁决的冒犯者从社群中赶出去(太18:17)。

虽然耶稣讨论的是与“教会其他成员”(太18:15)之间的冲突,但祂的方法很了不起,乃是目前职场公认的最佳实践的先驱。即使在最好的工作场所中,也会出现冲突。当冲突出现时,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冲突的双方直接交换意见,而不是向别人抱怨。不要在一群人面前谈论个人的冲突,而是要与对方私下解决。在这电子通讯的时代,耶稣的方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现在只需在“抄送”栏填上一两个名字,或是单击“回复所有人”的按钮,便能使一个单纯的意见不合,变成整个办公室的结仇。即使这两个人私下用电子邮件交流,但是因为使用了电子邮件之类不具人性的媒介,误解的可能性将成倍增加。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字面的意思来接受耶稣的忠告:“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太18:15)。

指出错误是一条双行道。我们也需要敞开自己,听取别人指出我们的错误。因此,聆听——在这三节经文中,耶稣三次提到聆听——是关键的因素。现代冲突解决的模式,甚至在双方保留不同的意见时,也提倡彼此倾听。通常,专注的倾听会得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如果还是没有成果,那么就邀请其他具有适当技能和权力的人介入一起讨论。

有钱的少年官(太19:16-30)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关于金钱的问题,在前面马太福音第6章讨论过,如今在这个被耶稣吸引的富有年轻人的故事中再次出现。这位年轻人问耶稣:“我该做甚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稣告诉他要遵守十诫,他回答说,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遵守十诫了。在马太的叙事中有一个独特的元素,这年轻人接着问耶稣说:“还缺少甚么呢?”这个问题显出他敏锐的洞察力。我们可能做到了每一件看来正确的事,但还是知道我们里面缺少一些东西。耶稣回答说:“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太19:21)。

我们从四福音书知道,耶稣并没有叫所有的听众都放弃自己的财产。不是所有的人都像这个年轻人一样,因自己的财产而背负重担。耶稣激进地挑战此人,因为他强烈地依恋财富(太19:22)。上帝完全知道我们的心,也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来事奉祂。

我们的财宝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任务、我们的表现和技能,还是我们的退休基金吗?这些事物本身都是很好的(是上帝的礼物)。但它们都是次要的,首先要先求祂的国(太6:33),以及与上帝、与人的正确(义)的关系。我们要张开手掌来持有财富、把握工作,以免像这位富有的年轻人,最终伤心地转身离开上帝。(这个故事在www.theologyofwork.org网站上,“马可福音 10:17-31 ”和“ 路加福音 18:18-30 ”中有更深入的讨论。)

葡萄园中的工人(太 20:1-16)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这个比喻只出现在马太福音中。一个葡萄园的主人在一天不同的时间内雇用短工。那些在早上六点钟就被雇用的人投入了一整天的工作。那些在下午五点钟才被雇用的人仅投入一个小时的工作。但主人支付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天的工资(一钱银子)。而且他让每个人都知道,尽管他们工作的时数不同,但每个人的工资是一样的。毫不奇怪,那些先被雇用的人抱怨说,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却没有比那些较晚开工的人挣更多的钱。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太20:13,15-16)。

与撒种的比喻不同(太13:3-9、18-23),耶稣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解释。因此,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解释。因为这个故事中的人物是劳动者和管理者,有的人就认为这故事与工作有关。若是如此,那么这个故事似乎是说:“不要和别人比较工资”,或是“如果在类似的职位中,别人多拿少做,不要感到不满”。对工人来说,也许这是不错的做法。如果你赚得了一份体面的工资,何必因为别人有更好的薪水而让自己痛苦呢?但是这种解释也可以被用来为不公平或虐待劳工的作法辩解。一些工人可能会因为种族、性别或移民身份歧视的原因,而领到较低的工资。耶稣真的是说,当与其他工人相比受到不公平对待时,我们应该知足吗?

此外,无论工人的工作量有多少,仍支付给人一样的薪资,这是一种有问题的商业行为。那样做岂不是给人强烈的诱因,使得所有的工人都会在隔天的下午五点钟才露面?还有,关于公开每个人的工资这件事呢?这样做确实能减少私议的范围。不过,强迫那些工作时间较长的人,看着那些工作仅一小时的人也拿相同的工资,这真的是一个好主意吗?这似乎是刻意策划,要导致劳资纠纷的做法。若按照字面来看这个比喻,对于没有绩效者也支付一样薪水,似乎不是企业成功的秘诀。难道耶稣真的是在提倡这种付工资的作法?

也许,这个比喻并不是真的在讨论工作问题。这比喻的上下文是耶稣针对“谁属于上帝的国度”,给出了一些令人吃惊的例子:例如,儿童(太19:14),他们在法律上甚至还不能为自己负责。祂很明确地表示,神的国不属于富人,或者说至少不会有很多富人进入其中(太19:23-26)。神的国乃是属于那些跟随祂的人,特别是那些因此而遭受损失的人。“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太19:30)。现在这个比喻之后,耶稣紧接着用了同样的话结尾:“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太20:16)。这表明,这个故事是神国属于哪些人之讨论的延续。上帝的国并不是靠着我们的工作或行为进入的,而是因为上帝的慷慨。

当我们理解到这个比喻是关于上帝在天国中的慷慨之后,我们仍然会问,如何可以将其应用到工作上。如果你得到合理的薪酬,那么完全可以接受建议,以自己所得为满足。如果另一名工人得到意外的好处,为他高兴而不是抱怨,岂非更为优雅的表现吗?

Toro公司的公平工资

Ken Melrose描述了Toro公司里,公平工资的重要性:​

1981年,我被任命为执行总裁时,Toro正在破产的边缘。我觉得神呼召我,要在仆人式领袖的原则上构建公司的文化。对我来说,那些记录在“职级和档案”中的员工,乃是组织真正的力量所在,乃是一件显然的事情。
我们小心地避免组织中的工资差异变得过大,引起众人的不满。我们特别注意期权所造成的那种“拥有和一无所有”的感受,也特别注意那些处于工资链底端的雇员。我们希望提倡的理念是,所有人都属于一个大的团队,每个人对公司的成功都极为重要。为了推动这种理念,我们象征性地给了每位员工一股Toro股份,然后创建了一个401K年金账户,每年用公司的股票奖励所有员工。尽管高管们比初级员工分得的股份多一些,但是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成了“业主”……​[1]

继续阅读,请点击这里。之后你可以回到本文。​ (译者注:只有英文)

但是,这个比喻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这比喻中的主人支付了所有的工人足以养家的工资。[1] 耶稣时代的社会状况是,因为他们无法支付缴纳罗马帝国的税款而背上债务,许多小农被迫离开他们的土地。这违背了上帝给以色列的命令——不能将土地从耕种它的人身边夺走(利25:8-13),但是当然罗马人并不关心这一点。因此,一大堆失业的男人每天早上聚在一处,希望当天能被雇用。他们是当时流离失所、失业或就业不足的工人。那些在下午五点钟还在等待的人,已经没有什么机会可以赚得足够的收入,来为他们的家庭购买一天所需的食物。然而,葡萄园的主人还支付了他们一天的工资。

如果葡萄园的主人代表上帝,这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信息,表明在上帝的国度里,流离失所者和失业的工人都能找到工作,好让他们和那些倚靠他们的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我们已经看到耶稣说:“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太10:10)。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地上的雇主有责任满足员工的一切需要。地上的雇主不是上帝。反过来说,这个比喻对于每个正在努力寻找合适就业机会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充满盼望的信息。在上帝的国度里,我们全都能找到供应我们需要的工作。这个比喻对于那些有机会塑造今日社会之工作结构的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基督徒现在当如何行事,从这个层面推进上帝的国度呢?

A denarius was the standard one-day wage in first-century Palestine.

仆人式领袖(太 20:20-28)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尽管前述的比喻谈到上帝的恩典和慷慨,尽管耶稣的门徒听到耶稣两次说,“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他们仍然错过了重点。雅各和约翰的母亲,要求耶稣赐给她两个儿子将来的国里最显赫的位置。这两个人当时都站在那里,于是耶稣转向他们,问道:“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们回答:“我们能。”其他的十位门徒听到这一点,就十分恼怒。耶稣藉这个机会,挑战了他们关于显要卓越的认知。

“耶稣叫了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20:25-28)

真正的领导力体现在服侍他人上。其形式,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所和情况而异。这并不意味着身为总裁的人必须每个月轮流扫地或打扫厕所一次,也没有任何人可用帮助别人为借口,不去做好自己份内工作。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做一切工作的目的,都是要服务我们的客户、同事、股东和其他受我们工作影响的人。Max De Pree 长时间在Herman Miller公司担任总裁,他也是入选财富名人堂(Fortune Hall of Fame)的一员。他在《领导是一门艺术》(Leadership Is an Art)一书中写道:“一个领导者的首要责任是确定现实的状况。最后的责任是说谢谢。在这两者之间,领导者必须成为一个仆人和一名债务人。简而言之,这就是领导的艺术。”​[1]

仆人是知道自己灵性贫乏的人(太5:3),并且在上帝控制下行使权力(太5:5),以保持正确的人际关系。仆人领导者为人正直诚信(太5:8),会为自己的错误道歉(太5:4),在别人失败时显出怜恤(太5:7),尽可能使人和睦(太5:9),并在事奉上帝时忍受过分的批评(太5:10),保持正直(太5:8)。耶稣用自己的行为为我们设立了模范(太20:28)。我们要遵循祂的榜样,以证明自己是基督的跟随者。

Max DePree, Leadership is an Art (New York: Doubleday, 1989), 9.

两个儿子的比喻(太21:28-32)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两个儿子的比喻(太21:28-32)讲的是两个兄弟的父亲要他们去葡萄园里工作。有一个告诉他的父亲说,他会去,但是他没这么做,另外一个告诉他的父亲,他不会去,但最终,他在葡萄的藤蔓中间工作了一整天。然后,耶稣问了这一个问题:“这两个儿子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答案很明确:实际去工作的那个,虽然最初他拒绝这样做。这个比喻延续了马太福音前面的故事,讨论究竟谁才真正属于上帝的国度。耶稣告诉听众中的宗教领袖说:“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上帝的国”(太21:31)。[1] 看起来最不敬虔的群众将在那些宗教领袖前面进入上帝的国度,因为他们最终遵行了上帝的旨意。

这个故事提醒了我们,在工作中,行动比言语更响亮。许多组织都有使命宣言,宣称他们的首要目标是服务客户,产品的质量,对人诚信,以员工为本等等。然而,许多这样的组织在服务、产品、诚信和员工关系方面的质量却很差。个人也一样,可能只是吹嘘自己的计划,却完全不去实现。掉入这个陷阱的组织和个人,可能都有着很好的意愿,一点没有意识到自己言不符实。工作场所既需要能够实现使命和目标的有效系统,也需要公正的监控系统,以提供不夸饰的反馈。

Jesus illustrates this in 21:32: The religious leaders had listened to John the Baptist but scorned him; tax collectors listened to him, believed, repented and were baptized. But the religious leaders refused to hear the prophet’s message or to repent, excluding themselves from God’s kingdom.

佃农的比喻(太21:33-41)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这个比喻之后紧接着凶恶园户的比喻(太廿一33-41),场景是一个工作场所,即葡萄园。然而耶稣明确地指出,祂并不是在谈论葡萄园的经营,而是在谈论犹太宗教当局对祂的拒绝,并最终唆使人将他杀害(太21:45)。若要将这个比喻应用到今天的工作场所,关键是第43节:“上帝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我们在工作中各有职责。如果我们拒绝负责,不顺服神,我们的工作方式就与上帝的国度相悖。在每一项工作中,我们最终的绩效考核都来自于上帝。

向上和向下服务(太24:45-51)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这个比喻谈到一位总管一家事务的奴仆。他的责任包括在适当的时候给其他奴仆发放食物津贴。耶稣说:“主人来到,看见他这样行,那仆人就有福了。”(太24:46)。仆人将得到晋升,并被赋予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耶稣评论说:

“倘若那恶仆心里说:‘我的主人必来得迟’,就动手打他的同伴,又和酒醉的人一同吃喝。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时辰,那仆人的主人要来,重重地处治他,定他和假冒为善的人同罪;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太24:48-51)

在现代的职场环境中,这位奴隶就相当于一位经理,他需要对业主负责任,同时也要管理其他工人。只有当工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业主的利益才能得到满足。经理需要向权柄在他之上与之下的双方负责。耶稣说,仆人式领导的职责,就是照顾在他之下的人的需要,也顾及在他之上的人。他不能虐待那些在他权柄之下的人,却借口是为了上司的利益。祂用戏剧性的方式描述了对只关心自己利益的工人所给予的重重惩罚(太24:48-51)。

才干的比喻(太25:14-30)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耶稣关于工作最重要的比喻之一,是关于投资的比喻(太25:14-30)。一个有钱人分派他的仆人管理他的财富,很像今天的投资者在市场里所做的。他给了第一个仆人五千银子(这是一大笔钱)[1] 两千银子给第二个仆人,一千银子给第三个仆人。其中两个仆人藉由基金交易赚回了百分之百的收益,但是第三个仆人将银子藏在地底下,一无所获。财主返家后,奖励了两位赚钱的仆人,却严厉地惩罚了那个什么也没做的仆人。

这个比喻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金融投资。上帝已经赐给了每个人各种各样的恩赐,祂希望我们运用这些恩赐来事奉祂。若仅仅将那些恩赐摆上壁橱架蒙尘,是不能被接受的。就像这三个仆人,我们拥有的恩赐各不相同。上帝希望从我们身上得到的报酬,与我们得到的恩赐相称。那个收到一千银子的仆人并不是因为没有赚到五千银子受责;他被谴责,是因为他没有用自己的恩赐做任何事情。我们从上帝那里收到的恩赐和礼物,包括技能、能力、家族关系、社会地位、教育、经验等等。这个比喻的重点是,我们必须要运用我们被赐予的一切,以完成上帝的旨意。发生在那个毫无产出的仆人身上的严重后果,远远超过平庸业绩所触发的结果,这是要告诉我们投资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费。

然而,在此比喻中,用于投资的特殊才干(talent)就是金钱,在当今大约可值一百万美元。现代英语掩盖了这一事实,因为他连得(talent)这个词主要被用来指称技能或能力。但是,这个比喻与金钱有关。它指出,如果以敬虔的方式成就敬虔的目的,那么投资而不是囤积,就是一件敬虔的事情。最后,主人称赞这两个值得信赖的仆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太25:23)。从这句话我们看到,主人关心的是结果(“好”)、方法(“良善”),和动机(“忠心”)。

对于职场更直接的应用,是将资本投入有风险的投资,以追求回报。有时候,基督徒或认为谈论投资增长、生产和回报,对上帝来说是不圣洁的。但是,这个比喻推翻了这种概念。为了上帝的国度,我们应该在工作中投资我们的技能和能力,也应投资我们可运用的财富和资源。这也包括生产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教导主日学的志愿者在履行这个比喻。那些开始一个新事业、提供就业机会给别人的企业家,发起艾滋病宣传运动的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开发创新过程的机器操作员也是如此。

上帝并没有赋予人相同的或完全相等的恩赐。如果你尽所能地运用上帝赏赐给你的恩赐,你会听到祂说“干得好”。不仅恩赐如此,人也具有平等的价值。同时,在这个比喻的结尾处,有十万银子的人得到了第三个仆人身上拿走的银子。平等的价值并不一定意味着平等的报酬。有些职位需要更多的技能或能力,因此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那两个做得很好的仆人得到了不同金额的奖励。但是他们都获得了相同的赞词。这暗示说,若我们运用所得的一切才干,为了上帝的荣耀而尽力的时候,就跟上帝其他忠心的、值得信赖的仆人站在了同等的平台上。

一个非常相似的十锭银子的比喻,见www.theologyofwork.org网站“路加福音与工作”标题下的“路加福音 19:11-27”。

更多关于恩赐和呼召的讨论,见Calling and Vocation Overview一文。更多关于利用恩赐服侍社会的讨论,见 "有恩赐的社区(林前 12:1-14:40)

According to NRSV footnote f, “a talent was worth more than 15 years’ wages of a laborer,” in other words, about $US 1 million in today’s currency. The Greek word talanton was first used for a unit of weight (probably about 30-40 kg.), then later for a unit of money equivalent to the same weight of gold, silver (probably what is meant here), or copper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 33b, Matthew 14-15). The present-day use of the English word “talent” to indicate an ability or gift is derived from this parable, (Archaeological Study Bible, 1608.)

绵羊和山羊(太 25:31-46)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耶稣在本节最后的教导中,检视了我们该如何对待那些有需要的人。在这段记载中,当耶稣带着祂的荣耀回来时,祂会坐在祂的宝座上,并且会将人分开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太25:32)。分隔的标准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有需要的人。耶稣对绵羊说:

“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太25:34-36)。

这些都是有需要的人,就是“绵羊”去事奉的人,因为耶稣说:“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耶稣对山羊说:

“离开我!… …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太25:41-43,45)

不管是个人或团体,我们的呼召都是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我们“的性命却在耶和华-你的上帝那里蒙保护,如包裹宝器一样”(撒上25:29),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人类的困境,例如遭受饥饿、干渴、赤身露体、无家可归、疾病,或监禁。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那些依赖我们之人的需要而工作;但是我们也为了能帮助需要的人而工作(来13:1-3)。我们也许从未缺少过基本生活用品,但世上有人却极度贫乏。我们应当与其他人一道想法帮助他们。如果我们认真对待耶稣的话,也许会意识到,世上有更多的人依靠我们的慈善而活着。

耶稣并没有确切地说到,这些绵羊究竟如何事奉有需要的人。也许他们通过各种礼物和慈善工作来服侍。但是,也许有一些服侍是藉由种植、预备食物和饮水;帮助新同事加速完成工作;设计、制造,并销售服装等日常工作来完成的。所有合法的工作都是在服务需要其产品和服务的人,我们做工的同时,就是在事奉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