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运行在我们中间(太5-7)

圣经注释 / 工作神学项目出品

马太福音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给了我们关于耶稣登山宝训最完整的版本。虽然,这一大段非常长的经文(总共有111节)通常被当作一系列互不关联的片段处理(有些人认为是从几次不同的教导场合中汇编收集起来的),然而,各个部分彼此关连,整个讲道也有一贯的思想,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天国如何运行的理解,帮助我们理解天国在我们的身上、在我们的工作上、在我们的家庭中,以及在社群生活中的运行。

八福(太5:1-12)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登山宝训的一开头就是八福--有八句话,开头的那个词都是“有福了”(blessed)。 [1] 这个词肯定了一种业已存在之祝福状态。八福中的每一个福都宣布,某一群通常被大家认为是倒霉的人,实际上却得到了祝福。那些已经蒙受祝福的人不需要再做什么事情来获得这项祝福。耶稣只是单单地宣布说,这些人已经得到祝福了。因此,这八福首要的功能就是在宣告上帝的恩典。这八福并非得救的条件,也不是让人得以进入上帝国度的路线图。

那些属于每一个蒙福群体的人都会经验到上帝的恩典,因为天国已经近了。我们来思考一下第二个福,“哀恸的人有福了”(太5:4)。一般人想到哀恸时,通常不会认为这是一种祝福,而是一种悲伤。 但是因为天国来临了,哀恸就变成是一种祝福了,因为哀恸者“必得安慰”。其中的含意是,上帝将亲自安慰。哀恸的苦难变成了获得与上帝之间深刻关系的祝福。那真的是一项祝福!

虽然八福的主要目的是在宣告上帝的国度所赐给人的众多祝福,但大多数的学者也认为这八福描绘出了一幅有关上帝国度特性的图画。[2] 当我们踏入上帝的国度,我们会比较希望自己成为那些被指名是蒙福的人--更加温柔、有恩慈、更加饥渴慕义、敏于使人和平等等。这使得八福成为了某种道德命令。稍后,当耶稣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时,八福就描述了这些门徒应该呈现出来的性格。

八福描述了上帝国度的特性,但不是得到救恩的条件,例如,耶稣并没有说:“只有清心的人才可以进天国。”这真是好消息,因为要实践这八福可真是不可想象的困难。要是耶稣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太5:28),那么谁能真正有“清心”(纯洁的心,pure heart)呢(太5:8)?要不是因为上帝的恩典,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得到祝福。对于无法达到这些要求的人,八福并不是一项审判。相反地,对于同意加入上帝国度的人而言,八福是一项祝福,因为“天国近了”。

八福更进一步的恩典是,这些福气是祝福上帝的社群,而不只是祝福属上帝的个人。我们因为跟随了耶稣,便成为这国度社群中被祝福的成员,即使我们的品格还没成为神的样式。若以个人来看,我们都有性格上的失败之处,无法获得某些、甚至所有的祝福。但纵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因为我们周遭整个群体的特性而得到祝福。我们在上帝国度中的国民身分从现在就开始了。这国度社群的特性要到耶稣再来时才能得到完全,那时祂将“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24:30)。

有了如此的认识,我们就已经准备好,可以开始检视这八福中每一个福气的特点,并探索该如何将其应用到工作上。我们无法尝试详尽地讨论每一个福气,但我们希望可以打好基础,以便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领受祝福,并活出这八福。[3]

The word blessed translates the Greek word makarios. It doesn't pray for a blessing but affirms an existing state of blessedness. There is another Greek word, eulogia, that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s “blessed.” It is the word used to pray that God will bless or bring something good to a person or a community. It does not appear in the beatitudes.

Donald A. Hagner, vol. 33A,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Matthew 1-13, (Dallas: Word, Inc., 2002), 97. This view, though widely held, is not universal. For a brief outline of various alternatives, see W.F. Albright and C.S. Mann, Matthew, Anchor Bible vol. 26 (New York: Doubleday, 1971), 50-53.

For a deeper exploration in the same vein, see David Gill, Becoming Good: Building Moral Character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3)

回到目录

“虚心的人”就是投靠上帝恩典的人。 [1] 我们个人在上帝的面前承认说,我们的灵性破产了。就像在圣殿中的那个税吏,捶着胸说:“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路18:9-14)。这是一段诚实的忏悔,我们都是有罪的,全然不具有可以讨上帝喜悦的德性。忏悔是狂妄自大的反面。在忏悔最深刻的形式中,我们承认,我们极度需要上帝。耶稣在此宣告,承认我们需要被上帝的恩典充满,这是一项祝福。

因此,在山上宝训的一开头,我们便得知,在我们里面并不具有属灵的资源,可以将耶稣的教导实际应用出来。我们没有办法靠自己来完成上帝的呼召。理解到自己灵性破产的人是有福的,因为这样的理解会使他们转向上帝;若没有上帝,他们无法实现被造的目的,也无法成为神愿意我们成为的人。这篇讲道剩下来的一大部份,让我们远离自欺,不要以为自己有办法可以可到祝福;其目标是要在我们里面产生出真正谦卑的灵。

这个祝福的实际结果是什么?如果我们灵里贫穷,我们就能带着对自我的诚实评价进入到工作中。我们不会在自己的履历表中灌水,或是因我们的职位而吹嘘。我们知道,要与无法学习、成长、或接受纠正的人共事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因为他们总是试图维持一种自我膨胀的形象。所以我们决定诚实对待自我。我们记得,即使是耶稣,在祂开始从事木工的工作时,一定也需要别人的引导和指示。同时,我们也承认,只有靠着上帝在我们身上运行,我们才有办法将耶稣的教导实际应用在工作上。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我们要寻求上帝的同在与力量,因为我们是以基督徒的身份在我们工作的地方过活。

在这个堕落的世界中,“灵里贫穷”看起来似乎是达到成功与前进的一种阻碍。但是通常这只是一种幻象。以长远来说,下面哪一个人比较有可能成功?一个领袖说:“不要怕,我可以处理一切的事,只要照我说的去做。”或是,另一个领袖说:“我们可以一起完成这件事,可是每个人都必须比以前表现得更好才行。”如果曾经有一段时间,傲慢自大、自我高抬的领袖被认为比谦卑、肯授权的领袖更棒的话,那么那段时光已经过去了,至少在最棒的机构里早已不存在了。例如,根据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那份有名的研究指出,那些成就永续伟业的公司,其首要的特性标记就是拥有谦卑的领袖。[2] 当然,许多工作场所仍受困于旧国度的自我高抬和膨胀的自我评价。在某些情况中,也许最佳的实用建议是去找另外一个工作场所——如果可能的话。在其他的状况下,我们也许无法离开这份工作,或是并不想要离开,因为若是基督徒留下来,也许能成为一股行善的重要力量。在这些状况中,灵里贫穷的人更能成为他们周遭之人的祝福。

Luke renders this as blessed are the poor (Luke 6:20). Scholars have debated which of the two accounts is primary. Jesus opens his ministry in Luke 4:16-18 by reading from Isaiah 61:1, saying that he has come to preach the gospel to the poor. When John the Baptist questions whether Jesus is the Messiah, Jesus replies, The good news is preached to the poor (Matthew 11:5). But other scholars point out that the poor are the humble and devout who seek God, which suggests that “poor in spirit” is the primary sense. This accords with Isaiah 66:2, But this is the person to whom I will look, to the humble and contrite in spirit, who trembles at my word.  Jesus references the poor fifteen times in the gospels. Three times he refers to those who have nothing to eat, but eleven times he refers to the humble and pious who seek God. Perhaps the best resolution is that the biblical concept of the poor refers both to socioeconomic poverty and spiritual bankruptcy, and the consequent need to depend on God.

Jim Collins, 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And Others Don't (New York: HarperBusiness, 2001), 20.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太5:4)

回到目录

八福的第二福建立在我们对灵里贫穷的认知上,但是还再加上对于哀伤的情绪反应。当我们面对自己生命中的邪恶时,我们会感到难过;当我们面对邪恶的世界--有可能包括了在我们工作场所中的邪恶时,也会碰触到我们的情绪,使我们哀伤。邪恶有可能来自我们自己、来自别人,或来自不明的源头。在任何情况下,当我们诚实地为邪恶的言语、邪恶的行为,或工作上的邪恶政策哀恸时,上帝会看见我们的忧伤,祂会安慰我们,让我们知道,情况不会永远是这样的。

那些因自己的失败而哀恸,从而蒙受祝福的人,藉由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得到安慰。若我们对同事、学生、顾客、雇员,或其他人犯了错,我们就要承认,请求他们的原谅。这需要勇气!对于我们的行动,若没有此种哀伤情绪的祝福,我们很可能永远也不会鼓起勇气来承认我们的过错。但是,若我们这样做,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通常大家都愿意原谅我们。而且,如果偶尔有人想要利用我们承认过错而获利,我们还可以倚靠不狂妄自大所获得的第一重祝福。

有些企业已经发现,表达悲伤是一种很有效的运作方式。斗牛牌公司(Toro)是拖拉机和除草设备的制造商,他们采用了一套措施,对于那些在使用他们的产品时受伤的人表达关心。只要他们的公司一得知有人受伤,就会联络那位受伤者以表达遗憾,并提供协助。该公司也会寻求对方的建议,以便改进产品。听起来可能令人惊讶,但是这个作法多年以来已经大为降低了客户诉讼的案件数。[1] 弗吉尼亚梅森医疗中心(Virginia Mason Hospital)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因为他们承认,他们在病人的死亡上也有责任。[2]

“Caring about People: Employees and Customers, A Conversation with Ken Melrose,” Ethix 55 (http://ethix.org/2007/10/01/caring-about-people-employees-and-customers).

“Determined Steps to Transformation, A Conversation with Dr. Gary Kaplan,” Ethix 73, (http://ethix.org/2011/01/11/dr-gary-s-kaplan-determined-steps-to-transformation).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太5:5)

回到目录

八福的第三福让许多工作的人感到困惑,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何谓“温柔”。许多人以为这个词的意思是“软弱、温驯,或勇气不足”。可是圣经对温柔的理解是“一股受控制的力量”。在《旧约圣经》中,摩西被描绘成世上最温柔的人(民12:3,根据KJV,中文圣经译为“谦和”)。耶稣描述祂自己是“柔和谦卑”(太11:28-29),这一点与祂洁净圣殿时强而有力的行动一致(太21:12-13)。

受上帝掌控的能力意味着两件事:(1)拒绝自我评价的膨胀;以及(2)节制而不坚持维护自己。保罗在罗马书十二章3节中很完美地抓住了第一个层面:“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上帝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温柔的人将他们自己视为上帝的仆人,不将自己看得过于所当看的。成为温柔的意思是,按照真实的状况接纳我们自己的优点和限制,而非总是在最佳灯光下完成自画像。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应该否认自己的长处和能力。当有人问及耶稣是否就是弥赛亚时,祂回答说:“......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痲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太11:4-6)。 祂既没有膨胀的自我形象,也没有自卑情结,却有一颗作仆人的心,根据保罗后来所说的,这就是“合乎中道”(sober judgment,罗12:3)。

温柔的第二个层面的关键是作仆人的心:节制而不坚持维护自己。我们运用我们的能力,是为了所有人的好处,而不只是为了自己。这第二个层面记载在诗篇37:1-11a上。这节经文一开头就说:“不要为作恶的心怀不平”,然后以“谦卑人必承受地土”作结束。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们抑制自己的冲动,不去报复别人做在我们身上的恶事,相反却使用我们一切的能力,去事奉别人。这种想法源自我们对自己的软弱所感到的哀伤,第二福就是由此构成的。如果我们为自己的罪恶感到难过,我们真的还想要报复别人的罪恶吗?

军队里的温柔

曾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2005-2007)的Peter Pace将军讲过自己在越南战争时还是一位年轻的上尉时的故事。

在越南,有一次我几乎犯下严重的错误。我们当时正在巡逻,一位来自纽约Bethpage、19岁的海军陆战队士兵Lance Corporal Guido Farinaro,被狙击手射杀了。子弹就来自附近的村庄。我当时是排长,而他是我的机枪班班长。我非常生气,于是炮击来攻击狙击手。接着,我看到我右手边站着21岁的Reid B. Zachary。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单单看着我,我立刻知道自己正在犯下大错。

“我请求停止炮击,并按照我第一时间就应当下达的命令,全面搜索了村庄。我们在村里只找到女人和孩子,因为狙击手早就跑了。如果事态按照我最初计划的那样发展,我不知道自己一生会活在怎样的心情中。我认为我不可能今天还能站在你们面前。我几乎被瞬间的愤怒所征服,忘记了在战斗中需要保持冷静的思考之原则。

“这事以后,我把全排人员叫到一个小小的弹坑处,向他们道歉。我告诉他们若非军士Zachary,我很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全排士兵的反应是十分惊奇。那是一种非常温暖的、家庭一般的回应;而我学到,一位领袖承认错误并感谢那些指出错误的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让我们在工作中的权力受制于神,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在这个堕落的世界里,似乎总是那些富有攻击性的、懂得自我推销的人占了先。“你得不到你应得的一份,只能得到你讨价还价所获得的东西。”​[2]在工作场合,傲慢而强势的人似乎总是获胜,但是他们最终会失败的。他们无法赢得个人的关系。没有人愿意与傲慢自私的人交朋友。渴望权力的人通常都是些孤独的人。他们也难以赢得财务上的安全感。他们认为自己占有了世界,但却是世界占有了他们。他们的金钱越多,感受的财务安全就越少。

相反,耶稣说温柔的人“将会承受地土。”正如我们所见,全地已经成为了神国矗立之地。我们倾向于认为天国是在天上,是一个与我们所知之处完全不同的地方(金子的街道,珍珠的大门,山一样高的大厦)。但是神对天国的应许是赐给我们一个新天新地(启示录21:1)。那些让神掌权的人将会承受降临在地的完美国度。在这个国度中,我们将会凭着神的恩典得到那些傲慢的人徒劳地想要在此世所获取的上好之物,甚至还要更多。而且这并不是未来才实现的远景。甚至在这个破碎的世界里,那些承认自己真正的力量和软弱之人,也能在真实的生活中找到平安。那些利用权力为他人谋福利的人常常受到尊重。温柔的人在决策之时会与人商量,从而得到更加的结果、建立更深的关系。

“The Truth as I Know It, A Conversation with General Peter Pace,” Ethix 61, (http://ethix.org/2008/10/01/the-truth-as-i-know-it).

Chester Karass, In Business and in Life: You Don't Get What You Deserve, You Get What You Negotiate (Stanford Street Press, 1996).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5:6)

回到目录

我们对第四福的理解,取决于对耶稣所谓的“义”的理解。在古代的犹太教中,行义的意思是“宣告无罪、证明某人无辜清白,恢复为正确的关系”。[1] 义人就是与上帝、与周遭的人维持正确关系的人。在此基础上,破坏关系者就被宣判为有罪。

你是否因正确的关系而领受过祝福呢?那是来自于温柔(第三福)。因为只有当我们停止让我们的一切行动只绕着自己旋转时,才能与别人形成正确的关系。你是否渴望--与上帝、与你的同事、与你的家人,以及与你的社群--拥有正确的关系呢?饥渴是一种生命现象。如果我们为了别人的缘故,而渴望他们,我们就是真正在渴望好的关系,而不只是将他们当作零食,只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在此拥有上帝的恩典,我们就会渴慕正确的关系——不只是与上帝之间,也是与那些一起工作或生活的人建立关系。

耶稣说,那些饥渴的人,将发现他们的胃口得以饱足。我们很容易便能在工作的地方发现错误,想要开战来处理这些错误。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就是在饥渴慕义,渴望看见错误的事情被更正。一直以来,基督徒的信仰已经成为职场世界中许多伟大改革的源头,也许最著名的就是大英帝国和美国的废除奴隶制度,以及民权运动的发起。但是需要再次强调,这八福的源头是要紧的。我们不可能靠着自己的力量来承担这些战役,只能承认我们自己的空乏,为我们自己的不义哀恸,并将我们的能力降服在上帝的手中。

David Noel Freedman, vol. 5, 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 (New York: Doubleday, 1996), 737.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太5:7)

回到目录

如果你因为自己的失败而忧伤,蒙受了祝福(第二福),并且也拥有正确的人际关系(第四福),你就会发现,在工作上或其他地方,向人表达怜悯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怜悯的意思是我们对待别人好的程度,比别人配得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更多。宽恕是一种怜悯。帮助一位我们没有义务该帮忙的人或者不因别人的弱势而去剥削对方,也是一种怜悯。怜悯包含着上述一切的含意,是驱动基督道成肉身、死亡又复活的动力。藉由祂,我们的罪得以赦免,我们自己也领受了上帝圣灵所赐予的帮助(林前12)。圣灵向我们显出这样的怜悯,其理由只是因为上帝爱我们(约3:16)。

在工作中,怜悯具有特别实用的效果。无论我们对别人的观感如何,我们都应该帮助他人获得最佳的成果。当你协助一位可能不太喜欢、甚至以前曾经得罪过你的同事时,你就是在对他显出怜悯。当你是某场试听会头一位参赛者,若你警告后面的参赛者,让他们知道评审员的心情不佳,你就是在显出怜悯,虽然这样做可能会让他们占据优势。当竞争对手的孩子生病了,你若同意重新安排向客户作简报的时间,好让你的对手不用选择是要照顾孩子,还是要争取生意,你就是在显出怜悯。

这样的怜悯可能会使你失去本来可以拥有的优势。然而,这样的怜悯会让工作更有成效,同时也能使其他人获益。例如,帮助某个你不喜欢的人,以便帮助你的工作单位达成目标,即使那并不会使你个人受益。或者,像是在对手小孩生病的例子中--这样做不会使你的机构获益,却会使你致力服务的客户受益。隐藏在怜悯底下的实际状况是,怜悯将使在你之外的某人受益。

具有饶恕氛围的机构将提供另外一种令人惊讶的结果。这种气氛将会改善整个机构的成效。若有人在机构中犯下错误,而机构中没有怜悯的氛围,他们可能对此什么话也不会说,并希望这错误不会被发现,好让他们自己不会受到责备。

这样就会在两方面削弱成效。首先,被遮盖的错误在之后可能更难处理。想象一下工程方面的工作,有个工人在奠立地基时犯了个错误,若立刻说出来,就很容易修正,并且可以立刻补救。 若等到整个结构都建好了,地基也都埋好了,那时才要修正的话,代价就很高昂。其次,最佳的学习经验来自从错误中学习。正如Soichiro Honda 曾说过的:“只有透过不断的失败与反省,才能达致成功。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你工作的百分之一,剩下那百分之九十九都被称为失败的努力。”[1] 若错误不被指出来,机构就没有机会学习。

Tom Peters, Thriving on Chaos (New York: Knopf, 1987), 259-66.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太5:8)

回到目录

第六福与诗篇24:3-5相呼应:

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的人。他必蒙耶和华赐福,又蒙救他的上帝使他成义。

正直的汽车销售

Flow Automotive的总裁Don Flow,向我们展现了商业活动中正直的价值。他的为人特别重视公平性。但是他却发现他的汽车销售商在销售时,会不公平地对待较穷的消费者。他不能够——也不想——将自己的商业实践和个人的责任分割开来。所以他改变了商业的做法。他是这样解释自己的新方式的:
“我们有一个顾客为中心的销售流程。我们不采用传统的反复议价过程;我们有一个固定的价格结构。我们的价格实际上不别人的还要略微低一点,因为我们能够采用更好的内部流程来管理成本。你不必是一个能干的议价者,或者受过更好的教育,才能得到一个公平的价格。不管你得到了博士学位,还是一位清洁工,买一辆车的价格都是一样的。我们进行过研究,发现那些花比较少的钱买车的人通常是支付能力最强的人。那些支付能力最弱的人,反而付的钱最多。对我来说,从支付能力弱的人身上获利是不对的,明显违背了箴言中的圣经命令。于是,我们回头重构了我们的商业模式。我们的盈利结构比一般的车商要绷得更紧,而且我们还必须充分与顾客沟通我们的价值观,这样他才会付给我们合理的报酬。”​[1]

 

“手洁心清”的意思是正直,单一专注,完全忠诚。正直远不仅是避免欺骗和不好的行为。正直的词根是整全、完整,意思是我们的行动不是根据我们的方便而随意摆弄的选择,而是源自我们整个人的本质。请注意,耶稣并不是在宣布饥渴慕义的福之后,立刻宣布这清心者的福,而是把它放在怜悯人的福之后。内心的清洁不是出自我们意志力的完美,而是因为接受了上帝的恩典。

通过提问,我们可以确定我们领受了多少清心的祝福:当我可以藉由巧言欺骗脱身时,我坚守正直的程度如何?不论闲话和讽刺影射多么动听,我是否拒绝让它影响我对某人的看法?我的行动和话语在何种程度上确切地反映出我内心真正的想法?

在工作场所中我们很难说不要个人的正直,但是,在这堕落的世界中,正直的人通常是大家谈资笑柄。就像怜悯和温柔一样,清心也有可能被视为软弱。但是,只有具有诚实正直品格的人才能“见到上帝”。虽然圣经很清楚地写说,上帝是人眼所不能见的,并且“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提前1:17,6:16),但清心的人可以在今生觉察和感知上帝的同在。事实上,若没有正直诚实,我们针对别人所传播的谎言,到最后,会让我们自己失去感知真理的能力。我们将无可避免地开始相信自己编造的谎言。这将破会我们的工作场所,因为基于不真实的工作很快就会变得效率低下。不清心的人一点也不想要见到上帝,但是属于基督国度的人将蒙受祝福,因为他们看见事物真正的样子,看见了真实的上帝。

“Ethics at Flow Automotive, A Conversation with Don Flow,” Ethix 34, (http://ethix.org/2004/04/01/ethics-at-flow-automotive).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太5:9)

回到目录

第七福赋予每一位基督徒工作者解决冲突的任务。只要人的意见不同,就会产生冲突。在堕落的世界中,一般的倾向是忽略冲突,或是利用势力、威胁或恫吓来压制冲突。但两种方式都违反了冲突者的诚实正直(第六福)。在上帝的国度里,让冲突中的双方和好是一项祝福。只有那样,才有可能解决冲突,并恢复关系。(我们将在本文稍后探讨耶稣在马太福音十八章17-19节里提出的解决冲突的办法)。

冲突解决的后果是平安,而使人和睦的人将被称为“上帝之子”。他们的行动将会反映出上帝的性格。上帝是和平的上帝(帖前5:16),而当我们在工作的地方、在小区、在家中、在全世界努力使人和睦时,我们就显出自己是上帝的儿女。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10)

回到目录

第八福也是最后一福,可能因其负面而使我们震惊。在此之前,所有的福都着重在谦卑、温柔、正确的人际关系、怜悯、清心,以及使人和睦上——全都是正面的品质。但是耶稣却将“为义受逼迫”的可能性包涵进来。这一点由前面的七福引起,因为那些反对上帝之道的势力在此世仍然掌握强权。

请注意,源自不义行为的逼迫,是不会蒙受祝福的。如果我们因自己的过错而失败,我们应当预计会承受负面的后果。稣在这里谈的是关于因行善而遭受逼迫的祝福。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因为义而被逼迫呢?在堕落世界中的现实就是,如果我们展现出真正的公义,很多人就会拒绝我们。耶稣很详细地阐述了这一点,指出跟祂一样宣扬上帝国度的众先知也曾遭受逼迫。“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太5:11-12)。义人可能会遭受到主动的、甚至有时相当严重的逼迫——被那些可以因不义行径得到好处或自认为可以得到好处的人所逼迫。例如,你在工作的地方为遭受闲言闲语或歧视待遇的受害者说话,或只是对他表示友善,就有可能遭遇逼迫。如果你是商会会长,而你公开反对会员接受不正当的津贴,就别期望下次还会当选了。这项祝福是这样的:为了正确的理由而遭受主动的逼迫,表明黑暗的势力相信你正成功地推进上帝的国度。

甚至是最好的机构和最令人佩服的人士,也仍然会因为人类的堕落而被污染。没有人是完美的。第八福提醒我们,在这个堕落的世界中工作,是需要勇气的。

工作世界中的光和盐(太5:13-16)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在登山宝训的八福之后,耶稣告诉祂的跟随者说,领受这些祝福的人是很重要的: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3-16)


如果你是耶稣的跟随者,活出了这八福,你就是很重要的。你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你是这世上的盐。盐的功用是保存,而基督徒有助于保存文化中美好的部份。在古代的世界中,盐是非常贵重的:希腊人认为盐里面所包含的物质几近于神圣,而罗马人有时以盐当作薪资付给士兵。没有履行职务的士兵,被称为“配不上他领的盐”。你的责任是调味。从某种意义来说,你可以将上帝的价值观所具有的独特风味带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你可以使生活变得美味可口。

请注意,盐若要发挥效用,必须与它所要保存的肉品或鱼类接触。因此,我们若要发挥效用,就必须介入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这会构成某种张力,因为主流文化不见得喜欢我们。大多数的时候,依照八福的原则来生活,会使我们在工作上更加成功。但我们也需要做好准备,应对不如意的情况。如果在我们的工作中显出怜悯、使人和睦,或是为了公义而努力,却使我们的职位遭受威胁,我们该怎么办?从这个世界中撤离,绝对不是基督徒的答案。但是,住在这个世界中,真的是很困难,必须随时作好准备挑战其运作模式。在马太福音5:10-12中,耶稣指出了逼迫的真实性。但是,在我们与所处文化的接触中,我们必须保持我们的“盐份”——我们的独特性。我们被呼召要维持这种平衡。

“你们是世上的光。”基督徒的工作内容不只是要维持个人的圣洁,也要碰触到我们周遭每一个人的生命。在工作中,我们可以接触到许多不会在教会中遇见基督的人。也许,工作场所就是我们为基督作见证最有效的地方了。可是,当我们在工作的地方为基督作见证时,必须小心我们所使用的方式。老板付钱让我们工作,若我们利用工作时间来传福音,可能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好像在偷窃雇主。再者,若在工作的地方造成分裂,或是针对未信者制造一种怀有敌意的环境,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我们必须避免利用使人改变信仰而自我高抬的败坏行为。并且风险在于,这种做法可能让我们在工作中的失败羞辱基督的名,特别是如果我们看起来很热衷于传福音,却在实际的工作上质量不佳时更是如此。

既然有这么多的危险,我们要如何成为职场中的盐和光呢?耶稣说,我们的光不一定非得藉由话语的见证,也可藉由我们的行为——即我们的“善行”来见证。“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八福中已经提到了一些善行。在谦卑与对上帝的降服中,我们致力于正确的关系、怜悯的行动,为了和平而工作。当我们活出神的祝福时,我们就是工作场所、家庭和国家的盐和光。

什么是公义?(太5:17-48)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在马太福音5:20里,耶稣说了一段令人震惊的话:“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在祂的时代里,一般人敬重那些看起来公义的宗教领袖,永远也无法想象自己能达到他们那样的敬虔。耶稣说,只有比文士和法利赛人更公义的人才能进入神的国,众人听见都震惊不已。那么,谁还能得救呢?问题在于,我们是用外表的敬虔来评估义,这是古往今来对这个词的通常理解。然而,在整本圣经中公义这个字(如同在上面的第四福中已经提到的一样),总是带有“正确关系”的含意——我们与上帝、与周围之人的关系。这也包括了工作场合的关系。

看了下面的例子,我们就会清楚明白这一点。马太福音5:21-26说,光是不杀人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小心避免怀怒,以免冒犯别人或破坏关系。我们可能会生气,但是正确处理愤怒的方式是试着解决冲突(太18:15-19),而不是以侮辱或毁谤的方式将该人推开。耶稣明确指出,你和兄弟姊妹之间的正确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应该先放下宗教仪式,解决了两人之间的问题再回来。

在工作场合中,怒气有可能被用来操纵人。或者,可能因为你感到不公平的待遇,愤怒就淹没了你。你应该去处理冲突:首先采取和解的行动,即使这会让你显得低声下气。公平基础上的冲突解决,,乃是新国度的法则。再说一次,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财富与物质供应(太6)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耶稣经常谈到财富。财富与物质的供应本身并不是工作,而经常是我们或他人工作的结果。经济学的中心原则在于,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财富,因此这个主题与工作有关。以下是登山宝训中,耶稣对于财富和每日供应的教导。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太6:11)

回到目录

就在主祷文这句“为日用饮食”的祷词前面,我们读到:“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 。在上帝的国度里,领受我们日用的饮食虽是一件确定的事,但是在我们这个被罪污染的世界里,维持每日的供应却是问题重重。虽然上帝已经赐给我们人类所需要的一切事物,可以生产出足够喂饱地球上每一个人的食物,但我们尚未消灭饥饿。因此,耶稣对于财富或每日的供应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请求:“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我们为了所需的饮食而转向上帝。

但是,请注意,这项祈求是复数形式:“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我们不仅求自己的饮食,也为那些没有食物的人祷告。因为我们渴望与别人维持正确的关系,所以我们也考虑别人的饮食需要:我们与需要的人分享所有。如果每一个人、每个企业、机构,和政府,都依照上帝国度的旨意和原则来工作的话,没有人会捱饿。


积攒财宝在天上,而不是在地上(太6:19-34)

回到目录

我们不仅要为日常的物质供应祈求上帝,耶稣也警告我们,不可在地上储存物质的财富和其他的珍宝: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6:19-21)

“天上的财富”并不是上帝心中一个善良的幻想参照,或者类似的陈腔滥调。上帝的国度最终将统治全世界。“天上的财宝”是指将来上帝国度中有价值的事物,比如正义,每个人都有从事生产的机会,供应每个人的需求,以及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其言下之意是,如果我们将钱投资在改变世界的活动上,而不是投资在保护我们不断累积之盈余的证券上,会更好一些。

那么,若考虑一个退休投资组合,或为自己与他人考虑今世的物质需要,是一个错误吗?同样,答案即是“是的”,又是“不是”。回答“不”,是因为这段经文并非圣经中唯一谈论财富问题和供应那些依赖我们之人的经文。其他的经文段落劝我们要谨慎及深谋远虑,比如,“勤劳积蓄的,必见加增。”(箴13:11b),以及“善人给子孙遗留产业”(箴13:22 )。上帝引导约瑟提前为饥荒储存了七年的粮食(创41:25-36),而耶稣在才干的比喻中也赞同投资金钱(太25:14-30,这一点将在后面讨论)。根据来自圣经其余经文的亮光,马太福音6:19-34便不能成为一条全面的禁止令。

但这答案的肯定部分是一个警告,在第21节中优美地概括出来:“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我们可能会期望这句话以相反的方式来表述:“因为你的心在那里,你的财宝也在哪里”,但是,耶稣的话语另有深意。金钱改变人心,比人心决定如何处理金钱更甚。耶稣的重点并不是说“你倾向于将你的钱放在对你重要的事情上”,而是,“你所拥有的财产将改变你,使你更关心财产,胜于其他的事情。”请仔细选择你所拥有的事物,因为你将不可避免地开始珍视和保护它们,以防止别的东西带来的潜在损害。

我们可以称之为“财宝的原则”,意即,财宝会改变人。那些将最珍贵的财宝投资在今世之物的人,将会发现他们不再事奉神,而是事奉钱(太6:24)。这可能会导致焦虑,而焦虑来自货币的不确定性(太6:25-34)。我的钱会不会被通货膨胀所侵蚀?股市会不会崩盘?债券是否会违约?银行是否会倒闭?我是否可以确定我存的钱足以应付任何可能发生的事?

这种心态的解毒剂,是将投资放在满足人真正需要的事情上。一个提供干净的水或制作精良服装的公司,也可以算是在神国的投资,而追求因政治动机而发放的津贴、过热的住房市场、或稀缺原料的投资则未必如此。马太福音第六章的这段话不是投资组合的管理规则,但它确实地告诉我们,我们对上帝国度的方法和手段的注重,会影响到我们管理财富的方式。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你应当如何关注物质的需求和资源的积累呢?如果你为此而焦虑,绝非明智之为。如果你让这些事取代了你对上帝的信任,你就会愈来愈不忠心。如果你为这些东西付出过多的关注,你就会变得贪婪。如果你以牺牲其他人的代价获取这些东西,你就成为反对上帝国度的压迫者。

我们该如何分辨我们对财富的注意是否恰当?耶稣回答说:“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6:33)。先做重要的事。尽管我们很容易会自欺欺人,但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让仔细观察财宝把我们带到了何处。它可以揭示我们的内心。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马太福音7:1-5)

回到目录

耶稣呼召我们认识自己,远离指摘或论断他人: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为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1-5)

这段话似乎制造了工作场所中的一个问题。成功的工作往往取决于针对别人的性格和工作进行评估。老板必须评估自己的下属,也有某些组织采用反向评估。我们经常必须决定谁是值得信赖的,要选谁作为合作伙伴,该聘用谁,该加入哪个组织。但是第5节说到了假冒为善这个词,并训诫我们说:“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表明耶稣说的这话是反对虚假或不必要的判断,并不反对诚实的评估。问题在于,我们会不断地作出判断,却浑然不觉。我们在工作场所中针对别人所形成的印象,较多是出于我们偏颇的看法,而非事实。部分原因是,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常常是用来让我们自我感觉更好。还有部分原因是,当我们没有以仆人身份服侍别人时,想要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还有部分原因是,我们缺乏时间或意愿来收集真实的信息,因为储存随机印象要简单很多。

要单单靠我们自己来克服这种虚假的论断主义,也许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一致的、以事实为基础的评估系统在工作场所中极为关键。良好的绩效考核制度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去收集真正的绩效证据··,并要与员工讨论不同的看法,识别共同的偏见。在个人层面上,在那些不存在上下级关系的人之间,我们也可以达到相同的公正性,只要当我们注意到自己开始判断他人时,问问自己:“我与此有何关系?”“有什么证据可以让我作出这个结论?这个判断对我有何好处?对方会如何回应?”也许,要除去我们自己眼中的梁木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直接把我们的判断告诉那个人,请他们回应我们的看法。(见此文后面马太福音18:15-17,“解决冲突”一节。)

黄金定律(太7:12)

回到目录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这句话将我们带回到真正的义,就是在工作中以及在其他地方修补并维持正确关系的义。如果在我们作出决定、采取行动之前只能问一个问题,最好的问题应当是:“这是我希望做在我身上的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