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记、士师记与工作
约书亚记、士师记导言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约书亚记和士师记述说以色列人进占神所应许之地、立国组织形成的经过。主要内容,就是神的子民遵循神的诫命、顺从神的引导时,他们所做的就亨通,享有平安、喜乐。但是,如果是顺从他们自我心中所想所求,以自己为一切行事最高权威,那么穷困、纷争、种种邪恶,就将使之陷入不幸、痛苦。
征战、定居、治理一块领地,是神指派领袖、先知、军人、以及全以色列人的工作。尽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这两卷书可以帮助我们从圣经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工作,但我们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找到将约书亚记和士师记中的工作场景应用到现在职场的方式。但是若是仔细一点,会看到经文中对ˋ现代议题有所启发的,都跟一些意外事件有关:领导能力的发展与管理;为要完成目的时,投入工作与神引导的关系;资源分配的冲突;自我成就与服事他人之间的张力;神在我们工作之中的引导;一直存在的、将我们的工作当偶像崇拜的危机。约书亚记和士师记中的事件,为我们解决职场冲突、激励员工、面对选任职务的挑战、规划接任退休或离职员工的新任领导人员等问题,提供了好的范例与坏的警惕。透过这些书卷中的人物,我们看到杰出的女性领导人,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有权势的人合谋恶待工作场合中的弱势人员的情景。
约书亚记和士师记中的故事主轴,都提到当神所捡选的子民一再悖逆神,转去服事其他神,遗忘了神与他们的盟约时,神却总是预备回应他们面临的各种危机,要解救祂的子民。只有当他们停止渴慕神的祝福时,才会落入悲惨遭遇和社会动荡之中。对现代情境来说,这也是千真万确的讯息。当我们决定自己掌控工作中的诸多机会与挑战时,我们时常远离神。我们关切其它事务,远超过领受祂的慈爱、远超过要透过我们的工作来亲爱祂、服事祂。约书亚记和士师记的主要讯息,就是神总是预备好了,随时随地等待我们回转向祂,在生活里、工作中领受祂的祝福。
以下我们会按照四个主题来检视这两卷书的内容,大致依循叙事的经过:征战、协调、立约、混乱。[1]
For a helpful overview of the key themes of Joshua, see David M. Howard, Jr. Joshua,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and Holman, 1998), pp. 56-64.
征战(书1-12)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约书亚记的开头,是神对约书亚重述对圣地和神同在之应许:
“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 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 从旷野和这黎巴嫩,直到幼发拉底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处,都要作你们的境界。 你平生的日子,必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样与摩西同在,也必照样与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约书亚记1:2-5)
约书亚、应许之地和神的同在都是重要的话题,我们要在下列段落中给予进一步说明。
约书亚(书1)
回到目录约书亚继摩西之后领导以色列人。但是他并非君王,他所行的,可以说是为将来好几百年之内,要治理以色列国的许多君王,预做示范。他领导国家争战,必要时施行审判,并且尽力保守百姓持守在西奈山时,神与以色列人立下的盟约。
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从摩西到约书亚的转移,是立下继任人安排的绝佳典范。摩西依循神的引导,指派约书亚成为领袖;他和摩西同样忠心服事神。他英勇、好学,刚强、壮胆(约书亚记1:6-7),昼夜思想、谨守遵行神的律法(约书亚记 1:8-9)。最重要的,他是一个属灵的人,有神的灵与他同在。约书亚领导能力的根源,不在于他自我的能力,也不在于摩西的教导,而是完全奠基于神的引导与权能。神对他应许:「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上帝必与你同在」(约书亚记 1:9)。在www.theologyofwork.org/cn《工作神学圣经注释》的“安排接班人(民数记27:12-23)”和“摩西工作的结束(申命记31:1-34:12)”有更多约书亚继任摩西相关准备工作的有关内容。
约书亚最为显著之处,应是他一生极力活出属神的品格,此点堪为现代领袖之楷模。不像参孙老是长不大、幼稚、任性,约书亚从一个性情急躁的年轻人(民数记14:6-10),成为一名军事将领(约书亚记6:1-21),成为国家事务主要执行者(约书亚记 20),最终甚至怀抱先知的异象(约书亚记 24)。他不单单只是长时间努力向摩西学习,他也向许多比他更有经验的人学习(民数记27:18-23;申命记3:28)。需要有所行动的时候,他勇于命令属下,尽管如此,他也很干脆地把领导权分给包括祭司以利亚撒、十二支派长老在内的群体(例:约书亚记19:51)。他总是十分乐意把握品格成长、学习他人智慧的机会。
土地(书2-12)
回到目录在约书亚记和士师记二书中,土地问题(国土、国家)极其重要,就好像圣地也是一名人物似的:“于是国中太平……”(士师记3:11,3:30,...等)。约书亚记的主要行动,正是以色列人征服上帝应许其先祖的土地(约书亚记1:6,接到2:24)这块土地,正是神安排以色列人上演好戏的戏台,正是神应许这个民族最重要的部份。摩西律法与这块土地紧紧相连、无法分割。律法许多论及供应、保护以色列人之处,都与土地有关,并且违背盟约所受刑罚,也主要是从这块土地驱逐出去。
我要使地成为荒场,住在其上的仇敌就因此诧异。 我要把你们散在列邦中;我也要拔刀追赶你们。你们的地要成为荒场;你们的城邑要变为荒凉。(利未记26:32-33)
这块土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壤),正是我们气息存留之处。(有些人常潜入海里、飞进空中,但是,生命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这地面上过。)神给祂子民的应许,不是见不到形体、抽象无法言喻的,而是具体实在的处所,得以领受祂的旨意成全、见证祂的真实临在。无论何时,我们所处的境界,就是我们与神相遇的地方,也正是我们要执行祂所交付工作的唯一场所。受造物也可能是一个地域,住着好人、也住着坏人。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我们工作的真实情境中、文化处境里,活出美好、行出良善。约书亚所领受的任务,就是在那里落实神的盟约,使迦南地成为圣洁。我们的任务,也是在我们工作时的处境中,遵循神的盟约,使我们的职场也成为圣洁。
耕耘这块土地(书5)
回到目录依照古代近东水准来看,这块土地当然算得上是富足丰饶。不过神的赐福远远超过宜人气候、丰富水源,远远超过一切创造主亲手所造的天然资源。以色列人还要继承迦南地发展成熟的基础建设。“我赐给你们地土,非你们所修治的;我赐给你们城邑,非你们所建造的。你们就住在其中,又得吃非你们所栽种的葡萄园、橄榄园的果子”(约书亚记 24:13, 另参看 申命记 6:10-11)。对这块土地耳熟能详的描述——“流奶与密”之地(约书亚记 5:6, 另参看 出埃及记3:8),也暗示当地已有发展良好的畜牧、养蜂业。
土地资源与劳动力关系十分密切。能够产出多少东西,不单单是靠我们的能力高低、勤奋与否,还要看拥有什么资源。也就是说,土地自己无法生产东西出来。我们必须汗流满面,才能得到粮食(创世记3:19)。在约书亚记 5:11-12中,这一点也相当清楚:“逾越节的次日,他们就吃了那地的出产;正当那日吃无酵饼和烘的谷。他们吃了那地的出产,第二日吗哪就止住了,以色列人也不再有吗哪了。那一年,他们却吃迦南地的出产。”旷野漂流期间,以色列人靠着神所供应的吗哪过日,但是神并无意以此永远供应他们所需。他们要开始耕耘土地。充足的资源、丰富的劳力,乃是应许之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一点显而易见,但是仍旧值得提出来。虽然有时候神会显示神迹,供应我们所需,但是一般来说,我们要靠着我们的劳力所得、维持生计。
征服这块土地-上帝赞成战争吗?(书6-12)
回到目录以色列人剥夺这块土地上的迦南人,造就自己的经济生产力,这实在是个令人十分不悦的问题。难道神赞成用战争来扩张领土?难道神可以容忍种族战争?以色列人比迦南人更有资格得到这一块土地吗?关于战争的完整神学分析,并非本文目的。[1] 不过,虽然无法答复与此相关的一大堆问题,我们起码可以记住以下几点:
- 在史上古代近东混乱战局之中,神定意与祂的子民同在,这些与以色列人对敌的强权,极其众多、极其残暴。
- 军事行动当然是约书亚记中极其重要的工作,但是,圣经并不将之视为其它各种后续工作的范本。在约书亚记、士师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能够应用到现代,与工作或领导相关的事务上;但是,剥夺原来土地上的居民,并不算在内。
- 劫掠迦南地的命令(约书亚记1:1-5)极其特别,不应视为神命令以色列人或任何族群的一般原则。
- 灭绝迦南人,肇因于他们恶名昭彰的邪恶行径。迦南人流行献婴儿祭、算命占卜、魔法妖术、通灵招魂,在神所拣选要赐福万国的百姓中,这些都是神无法容忍的(申命记18:10-12)。这块土地要将偶像除尽,世人才得以清楚认识独一真神、天地之主。[2]
- 像喇合(约书亚记2:1-21;6:22-26)这样真心悔改的迦南人,就得到了赦免——事实上,历史学家一直都未能完全确认,迦南人是否真的完全大规模除灭(参阅后文)。
- 以色列人后来也像迦南人一样,不断施行这些邪恶之事,因此以色列人也“并不”更有资格得到这块土地。如同迦南人,以色列人后来也经历其他国家征伐,因而颠沛流离、远离国土,这一切,圣经同样说是出于上帝之手。以色列也要面对上帝的审判(参看阿摩司书3:1-2为例)。
- 基督徒与权柄的关系之伦理原则,不在约书亚记之中,而是在道成肉身耶稣的降生、受死、复活之中。圣经运用权柄的最终典范,并不是神为其子民征服列国,而是借着神的爱子,为一切来到他面前的,舍了自己的性命(马可福音10:42;约翰福音10:11-18)。圣经权柄之伦理原则,是奠基于降卑、舍己。
For more on the conquest, see C. S. Cowles, Eugene Merrill, Daniel L. Gard, and Tremper Longman III, Stanley N. Gundry, ed., Show Them No Mercy: 4 Views on God and Canaanite Genocid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3).
See J. Gordon McConville and Stephen N. Williams, Joshua in Two Horizons O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0), pp.113-4.
铭记神临在这块土地(书4:1-9)
回到目录这块土地上百姓最大的祝福,就是神会与他们同在。百姓到上主的约柜前,到祂临在的居所,欢庆领受赐福,并且在约旦河床堆迭石头,以资纪念。以色列的繁荣、安定,都是从神大能之手而来。以色列人所能成就的,都是神预先为他们预备好的。只要他们不与神同行,所行一切,无论如何卖力,都会归于无有。听听这段在士师记2:10-11中,令人扼腕的悲歌:“那世代的人也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以色列人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因为忘了神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我们也应当自问,是否时时纪念神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关键不是我们为神做了什么、做得多好,关键是我们要能明白神一直在为我们施行作为。在工作中,我们常会陷入自我增长和服务他人的张力,或者说是处在“一己利益、自我中心”和“其他成员利益福祉”之间的拉扯,如同萝拉纳许(Laula Nash)探究这类状态书中所说的[1] :这么拼命、卖力要爬到最上面,是不是因为害怕、担心没人注意到我们呢?
如果操练时时纪念神所为我们做的,会有什么收获呢?很多人都会为工作中的成就,留下各种纪念——奖牌、匾额、相片、表扬、证照……等等。如果每次我们看着这些、回味留念的时候,能想着:“神在这里这里与我时时同在”,而不是:“这些都是我应得的。”这样会不会让我们更放心慷慨对待他人,同时也仍会觉得自己得到足够的关注?很简单,我们只要把每天发生的出乎意料的好事记在心上、或者写在纸上就行——不论是发生在你身上,或是透过你而发生在别人身上的。这一切都能变成纪念神作为的石堆,就像以色列人迭在约旦河中纪念神引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的石堆一样。像经文里所说的,这样真的帮助他们牢牢记住了一切:“直到今日,那石头还在那里”(约书亚记4:1-9)。
Laura Nash, Believers in Business (Nashville: T. Nelson, 1994), 96.
做决定时求问耶和华(约书亚记9:12-15)
回到目录协调(书13-22)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约书亚记13-22很长一段经文在谈土地分配,反映出土地如何形塑以色列身分;如果我们没能从大局着眼看出这些分配的意义,一定会越看眼皮越重。这几章经文,详尽描写种种工作:划定界线、分派城镇、制定冲突解决程序--这些工作,有助于组织、教化人类,使社会繁盛、荣耀上帝。约书亚不偏不坦,确保分配结果公平、公正(约书亚记14:1)。这些经文使我们得知,劳动力要能得到大量产出,有赖于大规模合作与合理的规则,也就是组织与公平。以色列人得先清楚明白各支派拥有什么资源,然后才能和平、有效组织各自的社群。处理这些地域疆界、社会组织相关事务,真的要花费不少心思。
约书亚记22里记载了一件特别情况,让我们更加清楚这些事务有多麻烦。那时住约旦河另一边的两个半支派,因为在领地内搭筑祭坛,受到分裂的指控。最后才知道,搭筑“证坛”对这几支派来说是明智的,可以证明和维系这几个支派与以色列人的关系:
“我们若有悖逆的意思,或是干犯耶和华(愿你今日不保佑我们),为自己筑坛,要转去不跟从耶和华,或是要将燔祭、素祭、平安祭献在坛上,愿耶和华亲自讨我们的罪。我们行这事并非无故,是特意做的,说:恐怕日后你们的子孙对我们的子孙说:‘你们与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有何关涉呢?因为耶和华把约旦河定为我们和你们这吕便人、迦得人的交界,你们与耶和华无分了。’这样,你们的子孙就使我们的子孙不再敬畏耶和华了。因此我们说:‘不如为自己筑一座坛,不是为献燔祭,也不是为献别的祭,乃是为你我中间和你我后人中间作证据,好叫我们也在耶和华面前献燔祭、平安祭,和别的祭事奉他,免得你们的子孙日后对我们的子孙说:你们与耶和华无分了。’”(约书亚记22:22-27)
从这些细节可以明了,公平分配领土、设立治理架构、解决争端、维系联合任务,实在极其繁杂、艰难。约书亚总理全责,但是所有的百姓也都各负其职。要让不完美个体组成的国家和谐运作,有时强烈的反对意见、机巧的狯智观点,也在所难免。也许,这些麻烦,让我们懂得鉴赏今日管理学的各种理论与实务建议。举例而言,建构跨国供应链,需要协调动机、沟通规格、分享想法、解决竞合利益关系、提高各单位获益而不损及其它部门、吸引和激励干练的工作人员、还有克服和管控未知风险...这一切也都是以色列的领导人必须处理的。在大学院校、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农产协会、媒体公司,几乎所有类型的工作场合,都是一样要面对这些事务。社会也极为倚重研究和传授管理方法、创立公司、制定政策的各种人才。
如果神曾引导约书亚、其他领袖、以色列百姓,我们是否也可以期许祂继续引导现今世界的管理者?圣经、祷告、敬拜、小组研经、其他基督徒的咨询,都是我们可以善加运用的资源。无论是在监督职务、管理工作、以及领导实务中,我们要如何将这一切,纳入我们的工作模式、领受从神而来的引导呢?
虽然占有领土、治理百姓是国家的首要之务,但是这个部分的后续章节告诉我们,单是征服土地、或者国家组织,还不够完整。 一章接着一章,我们不断听到这段令人苦恼的话语:“他们不能赶走”这些居住在以色列领土内的各种迦南民族(约书亚记15:63,16:10,17:12-13)。耶和华命令以色列人要把迦南人赶出去,才能建立新的秩序,不受之前的恶劣习俗败坏。迦南人一直居住在这块土地,是以色列人之后悖逆神盟约的主要原因,虽然这种情况没有发生在约书亚记所涵盖的时代。
盟约:以色列人立下承诺(书23-24)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约书亚记要结束时,重申了神与以色列人的盟约。最重要的是最后一章,约书亚激励、挑战百姓单单事奉耶和华上帝。他的演说乃是沟通的典范。他先历数神在埃及、旷野、应许之地为以色列民所行奇妙的作为。然后,约书亚质问,为什么他们还要带着偶像、假神呢?就像现代的“反向心理学”(激将法),他挑战以色列人:“若是你们以事奉耶和华为不好,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事奉的”(约书亚记24:15)。以色列人认真回应:“我们断不敢离弃耶和华去事奉别神”(约书亚记 24:16)。但是约书亚继续进一步挑战他们,告诉他们说:“你们不能事奉耶和华;因为祂是圣洁的上帝”(约书亚记24:19)。“你们若离弃耶和华去事奉外邦神,耶和华在降福之后,必转而降祸与你们,把你们灭绝”(约书亚记24:20)。于是他们真的下定决心:“不然,我们定要事奉耶和华!”(约书亚记24:21)约书亚要他们写下来,让百姓签名、见证他们所承诺的(约书亚记 24:15-27)。在约翰卫斯理的时候,公布了现在广为运用的盟约重申礼仪(covenant renewal service),后来许多教会也都发展自己重申盟约的作法。[5]
会众对于承诺意志动摇时,教会领袖可能落入试探,要不是简化工作,不然就是误导会众,以为事情比真的会发生的要容易得多。也许这个伎俩可以让会众跟从一阵子。但是,如同罗纳德.海飞兹(Ronald Heifetz)在Leadership Without Easy Answers中所显明的[6],误导会众会迅速削弱领袖的权柄。不仅是因为会众很快发现受到欺骗,更是因为,这么做阻碍他们献上决心、合力解决群体所要面临的挑战。除非领导者对所有挑战的解决方案瞭若指掌——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否则他/她一定需要群体成员委身、贡献创见,同心解决困难。但是,如果领导者误导会众、没有认清困难,那么会众就不可能真的贡献心力、确实找出方法。最后,这个领导者注定会一败涂地。相反的,领导者若诚实告知会众所要面临挑战的困难有多大,这样还有机会让大家一同寻得解决之道。约书亚在他和神的关系之中,为领导者立下杰出典范,如何秉持诚正、公开原则,而非秘密、错误期待,来邀集会众一同委身、许下承诺、面对挑战。
John Wesley, Covenant Renewal Service (1781). The text, along with modern adaptations, may be found at http://wesley.nnu.edu/john-wesley/covenant-service-directions-for-renewing-our-covenant-with-god/.
Ronald Heifetz, Leadership Without Easy Answers, 1 e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混乱(士1-21)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约书亚死后,以色列没有稳固的全国领导阶层。相反,当她遭遇各种威胁(如:军事攻击)时,上帝在危机时刻兴起男男女女担任领导者。"Judge"这个英文字的意思,并未完全反映这个职务在这个国家扮演的角色。(希伯来文shopet,通常译为“judge”,意指冲突的仲裁者、军事指挥官、领地治理人。[1])士师(judge)确实调解争端,同时也不畏当时环伺百姓的敌人,肩负国家军事、政务的重担。尽管我们会维持传统的士师(judge)这一称谓,但翻译为「解放者」会更加符合原文对这些领袖的描述。
整体上看来,士师记中的以色列人领导者,与约书亚记相比要令人失望多了。慢慢的,一任士师比一任还要差,最终使得以色列国落入极度混乱。全书结束时,强暴、谋杀、内乱,令人沮丧的尾声:“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师记21:25)。任意而行,并不是指有德之人依循道德规范行事,而是把不受任何约束的享乐作为最主要目的,就像今日世界流行的看法一样。任意而行,照约书亚来看,指的是不想遵循神的命令:“这律法书不可离开你的口,总要昼夜思想,好使你谨守遵行这书上所写的一切话”(约书亚记1:8)。神的命令就是去行神眼中看为对的事,而不是照着我们自己偏狭、自私的观点,看为好的。士师没有引导百姓明白上帝的律法,之后也就无法秉行公义、治理国家。[2]
Temba L. J. Mafico, “Judge, Judging,” ed. David Noel Freedman, 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1105.
D. I. Block, Judges, Ruth, vol.6 in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9), 83-4.
无法胜过试炼:以色列人崇拜偶像(士1-2)
回到目录士师记1-2要谈的,是约书亚记13-22中稍有提及,以色列人没有赶尽这块土地上的迦南人这件事。“及至以色列人强盛了,就使迦南人做苦工,没有把他们全然赶出”(约书亚记17:13)。刚刚得到解放的以色列人,一有机会就做了奴隶主,ˊ实在有点讽刺。但是,神要以色列人驱逐迦南人的主要目的,是要避免他们的偶像崇拜污染以色列。就像伊甸园里的蛇一样,迦南人的偶像崇拜,正是测试以色列人对神、对祂的盟约是否忠心的标准。以色列人的表现跟亚当、夏娃,半斤八两。无法胜过从迦南人而来的试探,以色列人“服事”起迦南人的神明——巴力、亚斯他录(士师记2:11-13,10:6,...等)。(NRSV将“服事”的希伯来文译为“worship(敬拜)”,但是其它英文译本译成“serving(服事)”应该比较正确。)这并不只是有时向一副图像跪拜、或者对着一个异邦神明祷告的问题。相反,以色列人相信他们劳力所得全靠讨好当地迦南神明,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心力,都耗费在无益的偶像崇拜中了。[1]
我们现在大部分工作,就是要致力服事某些以色列上帝之外的人、事:企业服事客户和股东;政府服事国民;学校服事学生……与敬拜迦南神明不同,服事上述这些对象并非邪恶行径。其实,服事他人也是我们服事神的管道。但是,如果服事客户、股东、国民、学生等变得比服事神还要重要,甚至变成自我放大的手段时,我们就跟古时候以色列人崇拜假神一样了。提摩太凯勒(Tim Keller)认为,偶像并不是远古迷信的老旧遗物,而是我们每天都会遭遇的、极为复杂的属灵假象。
偶像是什么?偶像就是对你来说比神更加重要的事物,就是吸住你的心思、意念转离神的事物,就是四处寻觅、但却只有神才能赐你的事物。假神就是对你的生命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致一旦失去了,就好像这一生不值得再过下去了物事。偶像挟制你的心思,让你毫不犹豫把几乎所有热情、力量、情感、资源,通通投入。这有可能是家庭、孩子,也有可能是职业生涯、谋财之道,还有可能是功名成就、广受好评,更有可能是保留“面子”、社会地位。偶像有可能是浪漫的关系、同侪认同、技术能力与竞争能力、安全感与舒适圈、美貌与智力、强大的政治社会意识形态、品行与美德、甚至还可能是有果效的教会服事。[2]
举例而言,一位胜选官员想要服务大众,是理所当然的。为此目的,这位官员需要一直保有大众得以服务,也就是说要一直留得任职、赢得选举。如果服务大众是最终目标,那么只要能够胜选,一切手段好像都理所当然了:投其所好、欺骗隐瞒、恐吓要胁、不实指控、甚至操纵选举。无限扩张想要服务大众的欲望,加上自以为是领导群众最有效率、唯一人选的坚定信念,似乎正是1972年大选中,美国总统尼克松的驱动力。这种无限扩张想要服务大众的欲望,正是驱使他无论如何要赢得选战的动力,就算是要偷听在水门饭店(Watergate Hotel)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也在所不惜。这些后来导致他的弹劾、罢免、耻辱。事奉偶像,总是以灾难收场。
各种职务,甚至是家中的配偶、父母、孩子,都会面临试探,将某些有益的媒介,高抬过了服事神。将服事有益的对象视为最终目标,甚至盖过服事神,这时偶像崇拜就悄悄渗透进来了。关于更多偶像崇拜的危险,请参看在 www.theologyofwork.org/cn《工作神学圣经注释》中“出埃及记与工作”里的第一、二条诫命(“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埃及记20:3);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 (出埃及记20:4)) 以及“申命记与工作”(“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申命记5:7; 出埃及记20:3);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 (申命记5:8; 出埃及记20:4))。
John Gray, Joshua, Judges, and Ruth in the New Century Bible (London: Nelson, 1967), 256.
Timothy Keller, Counterfeit Gods: The Empty Promises of Money, Sex, and Power, and the Only Hope That Matters (New York: Dutton Adult, 2009), xvii–xviii.
底波拉(士4-5)
回到目录底波拉是表现最好的士师。百姓知道她有智慧,到她那里去征询意见、解决争端(士师记4:5)。军队上上下下都知道她是杰出的指挥官,而且实际上只听从她的指挥作战(士师记 4:9)。她的治理极有果效,以致“国中太平四十年”(士师记 5:31),在以色列历史上极其难得。
现代人可能会感到讶异,在非现代的古代社会,一位女士,而且并不是男性统治者的遗孀或女儿,也可能崛起成为国家的主事者。但是士师记显明了底波拉足堪重任,凭一己之力赢得众人肯定,得以晋身以色列国顶尖领袖。在这么多士师中,唯独她得受尊称为先知、女先知(士师记 4:4),显明她足可比拟摩西、约书亚(神也直接对他说话)。不论是女人,例如卧底的雅亿,或者是男人,例如指挥将领巴拉,都完全不介意领导人是女性。以色列国的底波拉身为女先知-女士师的职分, 显明神并不认为女性担任政治、法廷、军事领袖,会有什么问题。而且,她的丈夫拉比多的直系亲属毫无疑义共同分担了她的家务,让她能够拨出时间来,坐在“底波拉的棕树下”,善尽职责,让“以色列人都到她那里去听判断”(士师记 4:5)。
在现代的一些社群中有颇多工作领域,或者某些组织,女性可以毫无争议地担任领导人,就像底波拉这样。但是,仍有许多现代文化、领域、组织,无法接受女性成为领导,或者会设定一些不会针对男性设定的限制。反思古代以色列时底波拉的领导能力,是否可以帮助今日基督徒更明白这种情境下神的心意为何?是否可以试着除去对女性领导不当的阻碍,来帮助我们的组织与社群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是否可以亲身体验,荐举女性在职场中担任主管、导师、典范的诸多益处呢?
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士6:1-11)
回到目录底波拉之后,士师的素质越来越糟。士师记6:1-11表明当时以色列人生活的普遍景况——战事频仍、经济穷乏。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耶和华就把他们交在米甸人手里七年。米甸人压制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因为米甸人,就在山中挖穴、挖洞、建造营寨。以色列人每逢撒种之后,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东方人都上来攻打他们, 对着他们安营,毁坏土产,直到迦萨,没有给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驴也没有留下;因为那些人带牲畜帐棚来,像蝗虫那样多,人和骆驼无数,都进入国内,毁坏全地。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缘故,极其穷乏,就呼求耶和华。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缘故,呼求耶和华。”
战争对工作的影响,遍及今日世界许多方面,令人感触良多。除了针对经济主体直接造成的伤害之外,军事冲突引发不安定,彻底搅毁人民生计。战祸蹂躏区域的农民,都不太愿意种植作物,因为收割以前,他们可能就不知道得逃去哪里了。投资人研判战事频仍国家有高度风险,不大可能投注资源、改进基础建设。无法发展经济,百姓只好被迫加入军事集团,抢夺任何还可能利用的资源。于是,战争和困乏的恶性循环,永无止境。和平才能带来繁荣。
在米甸人威胁下,以色列的经济处境岌岌可危,下一任士师基甸只好“在酒醡那里打麦子,为要防备米甸人”(士师记 6:11)。丹尼尔.布洛克(Daniel Block)认为他这么做也是有道理的:
当时没有现代科技帮助,所以打麦子要先用连枷打掉麦秆的前头,再丢掉麦秆,然后将谷壳和麦子抛在空中,让风吹走谷壳,最后让较重的麦子落在地上。在这种危险的处境,这么打麦子当然极为不智。在山头上这么打麦子,肯定会引起到处抢劫的米甸人注意。因此基甸才在榨葡萄有掩护的大缸里打麦子。通常酒醡会在两个大石头上挖出凹坑,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葡萄先放在上面的石坑里用脚踩过,然后有管子引导葡萄汁流入下面的石坑。[1]
今日的基督徒、非基督徒,毫无疑问,都反对利用连绵战祸赚取营利。国际社会禁止买卖“冲突钻石(conflict diamond)”就是一个例子。[2] 基督徒是否可以带头做这类有意义的事呢?我们是否能帮忙留意,我们所在的企业、政府、学校、各种机构,有没有无意之间参与暴行?在上司可能有意忽视这些情况时,我们是否愿意冒险揭露问题?或者我们选择跟刚刚提到的基甸一样,躲起来,自扫门前雪?
D. I. Block, Judges, Ruth, vol.6 in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9), 258-259.
http://www.amnestyusa.org/our-work/issues/business-and-human-rights/oil-gas-and-mining-industries/conflict-diamonds, accessed December 14, 2013.
以前成功,未来不一定也会成功——基甸模棱两可的领导风格(士6:12-8:35)
回到目录基甸是以色列士师矛盾性格的“最佳典范”,让我们学习到,不只是在职场、也包含各种场合,模棱两可的领导风格会带来什么后果。基甸名字的字面意思是“砍劈的人”,[1] 似乎是肯定他在士师记6:25-27里砍下他父亲的木偶。(害怕让人发现,所以他选在夜里去砍,这件事实在令人非常难过)[2] 虽然神应许与他同在,然而,基甸还是一直要求要看到神迹,最有名的就是在士师记6:36-40里的羊毛事件。在这个例子中,神确实配合基甸的恳求,让他安心,但是,这绝不是一个要让人效法的范本,特别是现代基督徒在寻求有关特定呼召引导的时候。这其实就是立场摇摆的征兆,故事最终仍会走向偶像崇拜的结局。[3] 敬请参看Decision Making by the Book[4] 以及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Will of God[5]更深入分析基甸决断的方法。
故事最精采的地方,当然可以说是基甸令人惊奇地击溃米甸人(士师记7)。但是,大家就不常提到他之后错误的领导决策(士师记8)。疏割和毗努伊勒两地居民拒绝战后援助他的人马,之后他野蛮惨暴的报复、破坏行径,与他们拒绝援助比起来,实在有点太过分。基甸可真是人如其名了,只要是跟他作对的人,他就毫不犹豫地把他砍下来。[6] 虽然他拒绝承受君王之名,但是,却有专横暴虐之实(士师记 8:22-26)。还有更糟糕的,就是他后来陷入偶像崇拜。他做的以弗得成了百姓的“网罗”,“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士师记8:27)。权势是如此容易使人堕落!
对我们今天来说要学习的,应是懂得欣赏杰出人物的天赋,但不至于把他们当偶像崇拜。就像基甸,在今天看来,会是一位率领我们征战得胜的将领,但是,在和平的时候却变成了一位暴君。一名天才可能在音乐、影艺方面,向我们展现令人赞叹见解,但是,在教养儿女或者政治方面,却可能使人误入歧途。一名企业领袖,可能拯救公司于危亡,但是,在平静无事期间,却可能毁了公司。我们甚至会发现我们自己也有这种不相调和之处。也许我们的工作职位得到晋升,但是家庭却陷入婚姻不和,或者是刚好反过来。可能我们胜任独自表演,但是不适合做个管理人员。更可能的,当我们对自己不太有把握、倚靠神的时候,我们做得很好,但是,成功使得我们开始倚靠自己的时候,灾难就开始发生了。[7] 就像这些士师一样,我们都是矛盾、脆弱的人类,充满绝望,唯一的盼望,就是基督为我们带来的赦免与转变。
Robert G. Boling, “Gideon (Person),” ed. David Noel Freedman, 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1013.
D.I. Block and J. Clinton McCann, Judges in Interpretation (Louisville: John Knox, 1989), 61.
See, e.g., McCann’s comment on the fleece incident (p.66): “In short, Gideon is beginning to look at least a little ridiculous. Instead of growing more faithful, he seems to be growing more faithless and more fearful.”
Haddon W Robinson, Decision-Making by the Book (Wheaton, Ill.: Victor Books, 1991).
Garry Friesen and J. Robin Maxson, Decision Making & the Will of God: A Biblical Altern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View (Portland, OR: Multnomah Press, 1980).
Cf. D.I. Block, Vol. 6: Judges, Ruth.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9), 287: “Gideon, the fearful young man, has become a brutal aggressor.”
Tomas Chamorro-Premuzic, “Less-Confident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 6, 2012, accessed at http://blogs.hbr.org/2012/07/less-confident-people-are-more-su/ on May 23, 2014.
士师领导无方(士9-16)
回到目录基甸的错误,到了后面的士师身上,越来越严重。基甸的儿子亚比米勒获得了众人拥戴,但是却将挡他去路的七十个兄弟杀掉(士师记9)。耶弗他本来是个土匪,后来解救百姓不受亚扪人侵扰,但ˋ是却因为一句致他女儿于死地的发誓,毁了自己的家庭与未来(士师记 11)。最有名的士师,参孙,给非利士人造成极大困扰,但是却声败名裂、无法抗拒异邦女子大利拉诱惑,最后导致自己的败亡(士师记 13-16)。
针对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工作场合,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一切呢?首先,这些士师的故事,证实神确实使用有缺陷的人完成工作。这一点对许多士师(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还有喇合来说(希伯来书11:31-34),就像新约圣经中所称颂的,都是千真万确的。士师记清楚表明上帝的灵加在他们身上,大大施行拯救,不论所面对的是多么不可能的任务(士师记 3:10; 6:34; 11:29; 13:25; 14:6-9; 15:14)。他们不单单只是神手中的器皿。他们正面回应神的呼召解救国家,并且神一再透过他们解救祂的百姓。
但是,士师记整体要义,却不是要我们把这些人当作模范。这卷书的困境,是国家一团混乱,处处向现实妥协,而且领导人一个个悖逆神的盟约、令人失望。比较合宜的教训可能是:成功(就算是神所赐下的)并不一定是神支持我们的必然结果。当我们面临不利的处境,却在职场蒙神祝福时,常会受忍不住这么想:“嗯,神必定掌管一切,因此这祝福是他对我处处为善的奖励。”但是,士师记表明,神按照自己的意愿,以他想要的方式,用他想要使用的人来行事。神的行动有祂自己的计画,不是按照我们想要什么、缺乏什么。我们不应该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好像成功、蒙福是我们应得的。同样,也不可以论断那些我们自以为没有资格得神喜悦的人,就像保罗在罗马书2:1里提醒我们的。
早期形态的成功神学(士17)
回到目录如果士师记主要是在向我们描写那些卷入压迫与拯救的无奈循环、不完美的英雄人物,那么,最后几章所写的,就是没有救赎盼望的堕落人类之故事。士师记17开头是一个可笑的偶像崇拜的故事。 一个叫米迦的人有很多钱,他的母亲用他的钱做了一个偶像,米迦还雇了一个没工作的利未人做他私人祭司。自然而然,米迦自创的异端崇拜,所传的也是糟糕的异端邪说。米迦说:“现在我知道耶和华必赐福与我,因我有一个利未人作祭司。”(士师记17:13)。也就是说,米迦相信,找一个宗教权威来祝福他的偶像崇拜事业,他就可以拉拢上帝,为他大量制造想要的一切。人类的创意都耗费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头,信奉一尊神明,把它当成自己贪婪、傲慢的靠山。
把神当成生产富贵荣华机器的强烈欲望,从未消失。现在有一个恶名昭彰的版本,叫做“荣耀福音(又称荣耀神学)”或叫“成功福音(成功神学)”。这种福音宣称,承认基督信仰的人,必定会获得财富、健康、幸福。应用到工作上,这会让某些人忽视工作,堕落、委靡,只等着神来对他们倾倒一大堆的财富。这还会让另一些期待神透过他们努力工作、赐下财富的人,忽视家庭、人际关系,恶待同事、员工,以不正当手段经营事业,最后还坚信神会站在他这一边,让他不需要对这些道德要求负责。
人民道德败坏、宗教人士共犯,开始上演(士18-21)
回到目录士师记最后一段故事,是以色列落入道德沦丧、偶像崇拜、无法无天过程中,最悲惨的一个事件。但支派一些人,抢走了米迦的宗教事业,包括那个利未人和那尊偶像(士师记18:1-31)。有一个利未人从很远的村子(经文说是伯利恒)娶了一个妾,但是这个妾行淫,就离开丈夫,回到父家。利未人去伯利恒要把她带回来。跟他的丈人吃吃喝喝五天之后,这个利未人糊里糊涂的要在日头偏西时启程回家。入夜了,到了便雅悯支派村落的街上,才发现到处都看不到人。没有人让他们住宿,最后,有一个好心的老人给他们一个地方过夜。
那天夜晚,这住处附近的居民,过来要求这老人把这外人交给他们,让他们与他交合(士师记 19:22)。这个老人想要保护这个外人,但是他保护这个外人的方法,说客气点,是有点令人反感。为了保护这利未人不受伤害,这老人把他的女儿和利未人的妾推出去,给这些居民强暴。这利未人还亲自把他的妾推出门外,这可能是宗教人士共谋犯下性侵案的最早纪录。然后“他们便与她交合,终夜凌辱她”(士师记 19:25)。她的尸身被切成块、分送到以色列四境去,各支派派人几乎灭了便雅悯人(士师记20-21)。以色列人已经完全变成迦南人了。[1]
这卷书最后一句话言,一针见血地下了结论:“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师记 21:25)。但是还是不够清楚。这句话想表达的是说:没有人带领百姓服事主耶和华,百姓就会顺从自己的邪恶方法、欲望;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百姓天生内心就有道德规范,不需要监督,就可以行出公义。
在我们今日工作环境中,对弱势团体的威胁(包括恶待女性、外劳),令人意外极为普遍。从个人观点来看,我们要选择是否与那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站在一起(无庸置疑也会冒着我们自己受害的危险),或是置身事外、坐等伤害过去。
从组织、社群的观点来看,我们要选择:是要加入制衡人类邪恶行为的组织工作行列,还是要站在一旁,看着人们任意而行。在工作场合,如果我们不是管理阶层,既使冷漠旁观也会助长错误的气焰。无论什么情况之下,群体中公认有权力的人(例如:比较年长的、年资比较久的、穿得比较体面的、大家常常见到跟老板谈话的、归属于特权阶级特殊用语族群的、教育程度较高的、甚至于是比较善于表达自我的),没有勇敢为那些受迫害的人讲话时,也算是在助纣为虐。例如,如果有人来向你求助,这表示或多或少你是有些权力的。如果那时,有人讲了一个低级的笑话,或者新人受到欺凌,你在一旁默不作声,那你也是加害受害者的共犯,正在助长下一步伤害发生。
看完士师记最后那几章可怕的事件,实在庆幸我们不是生活在那种日子里。但是如果真的醒悟过来,我们应该就会明白,现在投入工作职场所赋予的道德价值,和古时候以色列人担任领袖职分的意义,同样重大。
图片刊载获得 Inknow授权。
Note that Block makes the Canaanization of the people the central theme of his commentary on Judges. See Block, D. I. (1999). Vol. 6: Judges, Ruth.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约书亚记与士师记结论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走过约书亚记和士师记的旅程,心情沉重。一开始,约书亚令人振奋,是一位具备技能、智慧、属神美德的典范。主耶和华亲自引领以色列百姓进入应许之地,然后众百姓答应一生跟随祂。神赐给百姓一个国家,没有暴虐的统治者,没有腐败、独裁,没有不公不义的制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有需要的地方,祂兴起领袖,从一连串的威胁中,解救国家,以约书亚和底波拉为榜样:智勇双全、众望所归。
以色列建国初期的领导人和百姓,确实在这片土地立定他们后续发展所需的和平、繁荣基础。他们公平、有效分配资源。他们寻求共同努力目标,但是也保有多样、多变文化差异。他们分权治理,但是同时也能一起扛起责任、学习如何有效、明智化解冲突。国家繁荣、和平。
但是不久之后,以色列腐败了,从治理完善、组织良好、稳定、守约的国家,变成残酷、易怒的暴民。因为远离上帝的诫命、失去神的同在,他们生活的每个层面、包含工作,越来越败坏。神赐给他们一块劳力充沛的丰饶沃土,但是他们忘了神为他们所做的,却反将资源、心力耗费在偶像上。他们陷入战祸与经济衰退之中,很快就全心接纳邻近居民所做的邪恶淫行。最后,他们变成自己最可怕的仇敌。
我们主要的功课,就跟好几百年后,约翰在他流传下来的第一封书信后面所说一样:“小子们哪,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约翰一书5:21)。在我们工作的时候,对神忠心,遵循祂的盟约,寻求祂的引导,我们所做的,会为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属的社会,带来超乎我们所想所求的美善。但是,当我们毁去与神所立、为我们成就的盟约时,当我们所行尽是我们四围文化处境中极为泛滥的不公不义时,我们终会发觉,我们劳逸所得,就像我们堕落后所事奉的偶像一样,尽是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