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书1-12)
约书亚记的开头,是神对约书亚重述对圣地和神同在之应许:
“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 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 从旷野和这黎巴嫩,直到幼发拉底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处,都要作你们的境界。 你平生的日子,必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样与摩西同在,也必照样与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约书亚记1:2-5)
约书亚、应许之地和神的同在都是重要的话题,我们要在下列段落中给予进一步说明。
约书亚(书1)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约书亚继摩西之后领导以色列人。但是他并非君王,他所行的,可以说是为将来好几百年之内,要治理以色列国的许多君王,预做示范。他领导国家争战,必要时施行审判,并且尽力保守百姓持守在西奈山时,神与以色列人立下的盟约。
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从摩西到约书亚的转移,是立下继任人安排的绝佳典范。摩西依循神的引导,指派约书亚成为领袖;他和摩西同样忠心服事神。他英勇、好学,刚强、壮胆(约书亚记1:6-7),昼夜思想、谨守遵行神的律法(约书亚记 1:8-9)。最重要的,他是一个属灵的人,有神的灵与他同在。约书亚领导能力的根源,不在于他自我的能力,也不在于摩西的教导,而是完全奠基于神的引导与权能。神对他应许:「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上帝必与你同在」(约书亚记 1:9)。在www.theologyofwork.org/cn《工作神学圣经注释》的“安排接班人(民数记27:12-23)”和“摩西工作的结束(申命记31:1-34:12)”有更多约书亚继任摩西相关准备工作的有关内容。
约书亚最为显著之处,应是他一生极力活出属神的品格,此点堪为现代领袖之楷模。不像参孙老是长不大、幼稚、任性,约书亚从一个性情急躁的年轻人(民数记14:6-10),成为一名军事将领(约书亚记6:1-21),成为国家事务主要执行者(约书亚记 20),最终甚至怀抱先知的异象(约书亚记 24)。他不单单只是长时间努力向摩西学习,他也向许多比他更有经验的人学习(民数记27:18-23;申命记3:28)。需要有所行动的时候,他勇于命令属下,尽管如此,他也很干脆地把领导权分给包括祭司以利亚撒、十二支派长老在内的群体(例:约书亚记19:51)。他总是十分乐意把握品格成长、学习他人智慧的机会。
土地(书2-12)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在约书亚记和士师记二书中,土地问题(国土、国家)极其重要,就好像圣地也是一名人物似的:“于是国中太平……”(士师记3:11,3:30,...等)。约书亚记的主要行动,正是以色列人征服上帝应许其先祖的土地(约书亚记1:6,接到2:24)这块土地,正是神安排以色列人上演好戏的戏台,正是神应许这个民族最重要的部份。摩西律法与这块土地紧紧相连、无法分割。律法许多论及供应、保护以色列人之处,都与土地有关,并且违背盟约所受刑罚,也主要是从这块土地驱逐出去。
我要使地成为荒场,住在其上的仇敌就因此诧异。 我要把你们散在列邦中;我也要拔刀追赶你们。你们的地要成为荒场;你们的城邑要变为荒凉。(利未记26:32-33)
这块土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壤),正是我们气息存留之处。(有些人常潜入海里、飞进空中,但是,生命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这地面上过。)神给祂子民的应许,不是见不到形体、抽象无法言喻的,而是具体实在的处所,得以领受祂的旨意成全、见证祂的真实临在。无论何时,我们所处的境界,就是我们与神相遇的地方,也正是我们要执行祂所交付工作的唯一场所。受造物也可能是一个地域,住着好人、也住着坏人。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我们工作的真实情境中、文化处境里,活出美好、行出良善。约书亚所领受的任务,就是在那里落实神的盟约,使迦南地成为圣洁。我们的任务,也是在我们工作时的处境中,遵循神的盟约,使我们的职场也成为圣洁。
耕耘这块土地(书5)
回到目录依照古代近东水准来看,这块土地当然算得上是富足丰饶。不过神的赐福远远超过宜人气候、丰富水源,远远超过一切创造主亲手所造的天然资源。以色列人还要继承迦南地发展成熟的基础建设。“我赐给你们地土,非你们所修治的;我赐给你们城邑,非你们所建造的。你们就住在其中,又得吃非你们所栽种的葡萄园、橄榄园的果子”(约书亚记 24:13, 另参看 申命记 6:10-11)。对这块土地耳熟能详的描述——“流奶与密”之地(约书亚记 5:6, 另参看 出埃及记3:8),也暗示当地已有发展良好的畜牧、养蜂业。
土地资源与劳动力关系十分密切。能够产出多少东西,不单单是靠我们的能力高低、勤奋与否,还要看拥有什么资源。也就是说,土地自己无法生产东西出来。我们必须汗流满面,才能得到粮食(创世记3:19)。在约书亚记 5:11-12中,这一点也相当清楚:“逾越节的次日,他们就吃了那地的出产;正当那日吃无酵饼和烘的谷。他们吃了那地的出产,第二日吗哪就止住了,以色列人也不再有吗哪了。那一年,他们却吃迦南地的出产。”旷野漂流期间,以色列人靠着神所供应的吗哪过日,但是神并无意以此永远供应他们所需。他们要开始耕耘土地。充足的资源、丰富的劳力,乃是应许之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一点显而易见,但是仍旧值得提出来。虽然有时候神会显示神迹,供应我们所需,但是一般来说,我们要靠着我们的劳力所得、维持生计。
征服这块土地-上帝赞成战争吗?(书6-12)
回到目录以色列人剥夺这块土地上的迦南人,造就自己的经济生产力,这实在是个令人十分不悦的问题。难道神赞成用战争来扩张领土?难道神可以容忍种族战争?以色列人比迦南人更有资格得到这一块土地吗?关于战争的完整神学分析,并非本文目的。[1] 不过,虽然无法答复与此相关的一大堆问题,我们起码可以记住以下几点:
- 在史上古代近东混乱战局之中,神定意与祂的子民同在,这些与以色列人对敌的强权,极其众多、极其残暴。
- 军事行动当然是约书亚记中极其重要的工作,但是,圣经并不将之视为其它各种后续工作的范本。在约书亚记、士师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能够应用到现代,与工作或领导相关的事务上;但是,剥夺原来土地上的居民,并不算在内。
- 劫掠迦南地的命令(约书亚记1:1-5)极其特别,不应视为神命令以色列人或任何族群的一般原则。
- 灭绝迦南人,肇因于他们恶名昭彰的邪恶行径。迦南人流行献婴儿祭、算命占卜、魔法妖术、通灵招魂,在神所拣选要赐福万国的百姓中,这些都是神无法容忍的(申命记18:10-12)。这块土地要将偶像除尽,世人才得以清楚认识独一真神、天地之主。[2]
- 像喇合(约书亚记2:1-21;6:22-26)这样真心悔改的迦南人,就得到了赦免——事实上,历史学家一直都未能完全确认,迦南人是否真的完全大规模除灭(参阅后文)。
- 以色列人后来也像迦南人一样,不断施行这些邪恶之事,因此以色列人也“并不”更有资格得到这块土地。如同迦南人,以色列人后来也经历其他国家征伐,因而颠沛流离、远离国土,这一切,圣经同样说是出于上帝之手。以色列也要面对上帝的审判(参看阿摩司书3:1-2为例)。
- 基督徒与权柄的关系之伦理原则,不在约书亚记之中,而是在道成肉身耶稣的降生、受死、复活之中。圣经运用权柄的最终典范,并不是神为其子民征服列国,而是借着神的爱子,为一切来到他面前的,舍了自己的性命(马可福音10:42;约翰福音10:11-18)。圣经权柄之伦理原则,是奠基于降卑、舍己。
For more on the conquest, see C. S. Cowles, Eugene Merrill, Daniel L. Gard, and Tremper Longman III, Stanley N. Gundry, ed., Show Them No Mercy: 4 Views on God and Canaanite Genocid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3).
See J. Gordon McConville and Stephen N. Williams, Joshua in Two Horizons O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0), pp.113-4.
铭记神临在这块土地(书4:1-9)
回到目录这块土地上百姓最大的祝福,就是神会与他们同在。百姓到上主的约柜前,到祂临在的居所,欢庆领受赐福,并且在约旦河床堆迭石头,以资纪念。以色列的繁荣、安定,都是从神大能之手而来。以色列人所能成就的,都是神预先为他们预备好的。只要他们不与神同行,所行一切,无论如何卖力,都会归于无有。听听这段在士师记2:10-11中,令人扼腕的悲歌:“那世代的人也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以色列人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因为忘了神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我们也应当自问,是否时时纪念神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关键不是我们为神做了什么、做得多好,关键是我们要能明白神一直在为我们施行作为。在工作中,我们常会陷入自我增长和服务他人的张力,或者说是处在“一己利益、自我中心”和“其他成员利益福祉”之间的拉扯,如同萝拉纳许(Laula Nash)探究这类状态书中所说的[1] :这么拼命、卖力要爬到最上面,是不是因为害怕、担心没人注意到我们呢?
如果操练时时纪念神所为我们做的,会有什么收获呢?很多人都会为工作中的成就,留下各种纪念——奖牌、匾额、相片、表扬、证照……等等。如果每次我们看着这些、回味留念的时候,能想着:“神在这里这里与我时时同在”,而不是:“这些都是我应得的。”这样会不会让我们更放心慷慨对待他人,同时也仍会觉得自己得到足够的关注?很简单,我们只要把每天发生的出乎意料的好事记在心上、或者写在纸上就行——不论是发生在你身上,或是透过你而发生在别人身上的。这一切都能变成纪念神作为的石堆,就像以色列人迭在约旦河中纪念神引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的石堆一样。像经文里所说的,这样真的帮助他们牢牢记住了一切:“直到今日,那石头还在那里”(约书亚记4:1-9)。
Laura Nash, Believers in Business (Nashville: T. Nelson, 1994),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