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与工作

约翰福音概述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约翰福音处处都与工作有密切关系。本书从弥赛亚的工作谈起——祂是神创造世界的管道。基督的工作在人类堕落之前,在祂以拿撒勒人耶稣的样式成为肉身之前、在祂施行拯救工作之前,就开始了。神差派耶稣来到世上成为救主,正是因为祂也是这个世界的共同创造者。祂救赎的工作,不是一个全新的工作,而是要将这个世界回复到原本应行的方向。这正是创造应许的成全。
人类的劳动也是创造过程成就其目的的一部分(创世记2:5)。但是人类的工作已然败坏,因此 工作 的救赎是弥赛亚拯救世界的一部分。祂在地上工作时,我们会看到耶稣为天父所做的工作,是天父与圣子彼此相爱的一部分。「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约翰福音14:10)。这一点为得救之人的工作立下典范,让我们在神所造美好世界中一起工作时,滋养我们彼此之间的爱。除了立下优良工作的典范,耶稣还教导了一些关于职场的课题,例如:呼召、关系、创意、产能、伦理、诚实与欺骗、领导、服事、奉献、受苦,还有劳工的自尊。
使徒约翰有一个主要用意,就是要提醒读者不要等闲看待耶稣的言行。一直跟从祂的人,会发现祂简单的比喻开启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对工作来说,也是如此。希腊文的「工作」(ergon)一词在福音书中出现了二十五次,但是更常用的词「去做」(poieo)则出现了上百次。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词汇用来指代耶稣为天父工作;尽管如此,它也表明了神对普通人工作的应许。理解这些材料的关键在于,努力去认识约翰福音中“工作”的意义。工作的涵义常常极为深刻,不是随便看看就能知道。因此,我们要深入探究一小部分经文,看看这些经文怎么论及工作、工人和职场。我们会跳过跟主题不太相关的段落。
太初有道(约翰福音1:1-18)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1:1-3)约翰福音宏伟的开端,向我们展现一幅圣道工作无边无际的场面。这道是神自我的显现,神透过这道在起初创造万有。这道铺展宇宙穹苍、描绘上帝荣耀光辉。
这道仍在工作;而且,因为这些工作从创世就开始了,因此,一切人类之后的工作,都是从由这起始之工而来。上面说由...而来并不是言过其实,因为人类一切所作所为,都是祂所创造。在创世记1、2章中,上帝所做的工作,是借着道而做的。这一点似乎太过细微、不值得深究,但许多基督徒一直误以为弥赛亚仅仅在世界无可挽回的堕落之后才开始工作,而且仅限于拯救(看不见的)灵魂,将他们带回到(非物质性的)天国。一旦明白,弥赛亚从创世以先,就一直与神一道从事物质的工作,我们就会拒斥任何一种否定创造(也就是贬低工作的)的神学。
因此,我们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约翰福音并不是建立在属灵与物质对立、圣洁与宗教对立或者任何一种二元论的基础之上。这卷福音书并没有把救赎说成将人类灵魂从物质肉体中解救出来。很不幸的是,这一类二元论哲学在基督徒中相当普遍。这些说法的支持者,常常从约翰福音所用的语言来找到支持他们的论点。约翰确实常常提到耶稣使用对立的概念,像是光明/黑暗(约翰福音1:5;3:19;8:12;11:9-10;12:35-36),信/不信(约翰福音3:12-18;4:46-54;5:46-47;10:25-30;12:37-43;14:10-11;20:24-39),或者属灵的/肉体的(约翰福音3:6-7)。 这些对比强调了神的道与邪恶的道之间的冲突。但是,这并不是说宇宙是二元的,更不是要耶稣的跟随者们离弃某种“世俗”的世界、以便进入某个“属灵”的世界。相反,耶稣藉由这些对立的概念,呼召跟随祂的人在这个世上领受、运用上帝属灵的能力。耶稣在约翰福音3:17里明确地说:“上帝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耶稣来复兴这个世界,是按着神所预定的样式,而不是要脱离这个世界。
如果需要上帝持续不断创造的更多证据,我们可以看看约翰福音1: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道成肉身并不是指灵魂胜过肉体,而是成就了神起初创造肉体时所预定的计划。肉体并不是行动暂时的基地,而是道固定的居所。耶稣复活之后,祂邀请多马和其他门徒来碰祂的身体(约翰福音20:24-31),稍后还跟他们一起早餐、吃鱼(约翰福音21:1-15)。在福音书的结尾,耶稣告诉祂的门徒等候“直到祂来”(约翰福音21:22-23, NIV),而不是“直到我把你们全部带离这里。”一个仇视或者对物质世界不感兴趣的神,是难得永久居住在肉体中的。如果神极其关切这个世界,那么,在这个世界中所作的工作对祂也深富意义,乃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呼召门徒/朋友(约翰福音1:35-51,约翰福音15:15)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我们要花一点时间来谈谈常见的“门徒”这个用语,不过,“朋友”这个词可能更好地表达了约翰心目中“门徒”的意思。耶稣说:“我乃称你们为朋友”(约翰福音15:15)。这里的关键是关系:他们是耶稣的朋友,从始至终与耶稣一起(约翰福音1:35-39; 11:54; 15:4-11)。从第1章开始,约翰似乎就在竭尽所能地描写各种各样的人来到耶稣跟前,与祂站在同一个舞台上。施洗约翰为耶稣引介了安德烈和另一个门徒。安德烈又带来他的兄弟西门。安德烈、西门的同乡腓力,则找来了拿但业。这并不是说耶稣单 靠着 这样的人际关系网络,来进行祂的任务。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是整个耶稣事工的目的。
但是,门徒并不只是围绕在耶稣旁边取暖的好弟兄。他们也是耶稣的工人。在第1章里,他们的工作还不明确(尽管找来兄弟和邻居也是传福音工作的一种),但他们很快就会开始工作。后面会看到,朋友与工人的双重关系,正是约翰福音之工作神学的关键。工作产出成果,但是也建立关系,这一点也是创世记2:18-22教导的重复。
在迦拿使水变成酒(约翰福音2:1-11)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耶稣所行的“首次神迹”(约翰福音2:11)——在迦拿婚宴使水变成酒,定下了我们了解后续其它神迹的基础。耶稣不是要变个魔术来吸引人注意。祂其实有点心不甘、情不愿,甚至连宴会的主人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耶稣之所以行此神迹,只是为了顾全人的面子,响应母亲的请求。(婚宴上没有酒,新郎、新娘和他们的家族都会深感羞愧,而且按他们的习俗,这件糗事会在迦拿流传很久。)耶稣完全不同于所谓“毫不动情的行动者(unmoved mover,就像希腊的神祇那样),而是慈爱永恒的天父和可爱的人类母亲的儿子,一个充满爱和责任感的孩子。
祂将水变成酒这件事,显明祂不但像天父一样慈爱,而且也一ˋ样拥有凌驾受造世界的权能。约翰福音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创造万有的圣道,现在创造了自己的肉身,可以为祂的百姓带来祝福。否认耶稣能施行神迹,就是否认基督在起初就与神同在。最令人惊奇的,也许是这件似乎不在神计划之内的神迹,最终却无误地指向了耶稣的终极目标。祂来是为了要吸引人进入神完美的婚宴,与神一同欢欣、喜乐、同桌共宴。耶稣伟大的作为,透过现存世界秩序中的物质而成就,成为此时此地令人稀奇的祝福;而且这些作为也指向将来的世界中更大的祝福。
耶稣教导尼哥底母(约翰福音3:1-21)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耶稣与尼哥底母以及门徒的讨论,蕴含无数珍宝。我们要从对人类劳动富含深刻涵意的一节经文开始。“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约翰福音3:35)。紧邻的上下文特别强调子说父所要说的话,福音书之后的内容更清楚表达,“万有”真的就是代表“万有”。神授权祂的弥赛亚创造万有,神透过祂扶持万有,神还要透过祂引领万有归向预定目标。
这段经文重申我们在前言所说的:天父与圣子在创造与扶持世界上同工。这卷书新的启示是, 为何 天父选择与子同工,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完成整个创造工作。这都是出于爱。天父借着将万有交在祂的手上,开展创造的工作,显明祂对圣子的爱。这个世界,可以说是最完整意义上的“爱之工作”所造成的。如果让人参加 工作是一种爱的行动,那么,工作必定比我们通常所认识的还要令人惊奇。在我们看到福音书后面部份耶稣的作为时,我们还要继续更进一步发展这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但是第三章的意义,比简单重述道如何成为肉身要丰富许多。除了讨论稻城肉身,它还讨论了相反的过程——人的肉体如何可以被神的灵充满。“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约翰福音3:5)。 我们领受神的灵(“进入祂的国”),是一种生产 的过程。出生、重生是发生在肉体内的一种过程。我们真正属灵时,并没有蜕去肉身、进入某种非物质状态。 相反地,我们是更为完美的重生——“从上头来”的重生(约翰福音3:3)——进入一种灵魂与肉体合一的状态、就像耶稣一样。
在耶稣与尼哥底母的谈话中,耶稣说那些从上头重生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上帝而行”(约翰福音3:21)。后来耶稣用在光中行走 的比喻,说明了同样的概念(约翰福音 8:12; 11:9-10; 12:35-36)。这些经节与工作伦理有重要关联。如果我们总是公开透明地工作,那么我们就拥有了忠实持守天国道德的有力工具。但是,如果我们不敢公开工作的细节而是一副掖掖藏藏的样子,通常这就是我们按照不道德方式行事的强烈指征。这并不是一个完全不可动摇的铁律,因为耶稣自己有时也会秘密的行动(约翰福音7:10),跟从祂的人,例如亚利马太人约瑟有时也暗中行动(约翰福音19:38)。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自问:“我这么神秘是为了保护什么人吗?”
比如,有人想去非洲做生意,造船在维多利亚湖上航行。他说地方官员常常跟他接触,要他付贿款给他们。这些要求总是秘密进行的。这不是记录在案的公开付款,比如小费或加速办理费那样。这些金钱交易没有收据、也没有任何记录。他引用约翰福音3:20-21,提醒自己将这些要求公诸于众。他会告诉这些索贿的官员,“我不太了解这些费用。我会问问大使馆、或有关管理单位,让他们做个记录。”他发现这是对付索贿很好的方法。
要明白在光中行走的比喻,并不是要到处套用的规条。机密性与保密在工作中有其必要性,比如个人隐私、在线隐私或者交易秘密就需要保守。但是,就算我们在处理一些不应该公开 的信息时,我们也不需要完全隐密的处理。如果我们在公寓里或者避开执法人员偷偷做些事,或者我们因这些事爆光而感到羞耻,那么我们应当注意这是我们行了不道德之事的指征。
耶稣和在井边的女人(约翰福音4)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井边女人的故事(约翰福音4:1-40)对工作的直接讨论,比约翰福音其他任何部分都多。许多基督徒都熟知,这个女人无法从日常打水的工作中抽身出来,投靠耶稣所宣告的、在祂话语中的生命活水。这个模式在福音书中到处出现:群众不断表现出无力超越日常的关切、关心生命中属灵层面的状态。他们不明白,耶稣要如何将他的身体献给他们,成为生命的粮(约ˋ翰福音6:51-61)。他们认为他们很清楚他是哪来的(拿撒勒,约翰福音1:45);然而,对于他将要去哪里,他们却表现出同等程度的无知(约翰福音14:1-6)。
这一切都和关于工作的思考息息相关。无论我们认为一个稳定的水源有多么好(而且每次饮水都确证这的确是一件上好的事情!),这个故事明确告诉我们,物质的水源不能完全满足我们永生的需要。另外,现代西方人很容易忽略这女人日常家务的辛劳,认为她是懒惰才迟迟不愿去打水。但是关于工作的咒诅(创世记3:14-19)极其沉重,若她盼望有一种更加有效的供水系统,乃是完全可以原谅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耶稣来是要将我们从污秽世界工作中释放,这样我们才能沉浸在属灵平安的暖池里。我们首先要牢牢记住,在约翰福音第一章里说明的、基督工作的本质:弥赛亚创造井中的水,而且那是美好的。如果祂后来用水比喻圣灵在祂的可能的崇拜者心中流出的景象,那么这应是对打水工作的拔高 ,而不是一种贬低。我们先讨论创造者再论及创造,并不是要轻看创造,特别因为创造的功能之一就是要将我们引向创造者。
在后面故事里有类似的情节,耶稣用收割为比喻,帮助门徒了解他们在这世上的使命:
“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约翰福音5:35-36)。
耕作除了提供我们日用的饮食这样明显的祝福(耶稣教导我们在祷告中所求的)之外,农耕工作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神国的扩张。
不只如此,耶稣在这段经文中清楚表明祂对劳动的肯定和尊重。我们先看到这样的说法:“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希腊文 ergon]”(约翰福音4:34)。值得指出的是,圣经中第一次使用这个希腊文词汇ergon,出现是在创世记2:2中[1] “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希腊文“工”,erga]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同样的,希腊文“祂的工”,erga],安息了。”尽管我们不能肯定地说耶稣在这里暗示了创世记的经文,但是根据福音书其余部分对“神的工”的用法,我们可以认为约翰福音4:34指的是完全恢复和成就神在创世之处所开启的工作。
此处所谓的工作,还有一些需要仔细看看的地方。在约翰福音4:38中,耶稣提到一段有点不清楚的话:“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祂要告诉门徒,如果门徒看到眼前的机会,会明白撒玛利亚田里天国的庄稼已经熟了。但是,这位“劳苦”的“别人”是谁?令人出乎意料,部分答案也许正是这个井边的女人——人们对她灵性迟钝的嘲讽,远多于提及她后来为耶稣做见证所带来的果效。“那城里有好些撒马里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说:『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约翰福音4:39)。门徒只要去这个女人见证过的地方收割就好。这里还有另一个工人:基督本人。回到故事的开头,我们读到耶稣在旅途中觉得“累了”。有个比较字面的翻译,是耶稣在旅途中甚觉“劳苦”。翻成“累了”的字是kekopiakōs,字面意义是“劳苦”。这个词与约翰福音4:38里(在约翰福音里别处未见)出现的单词字根相同,“...你们所没有劳苦的[kekopiakate]...别人劳苦[kekopiakasin]...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kopon]...”事实上,耶稣在去撒马里亚的旅途中,就是在劳苦。撒马里亚田里的庄稼已经熟了,正是因为基督已经在那里劳苦。身为基督跟随者,不管我们做了什么工,都满有上帝的荣耀,因为基督已经在同样的田地里劳作,为我们做了预备。
我们之前就看到,堕落之后基督的救赎工作,和祂在起初所做的创造、重生工作是一样的。同样,祂的跟随者所做的救赎工作,也是在他们日常的创造、生产工作环境中做成的,就如同操持家务的人取水、农夫收割榖子一样。
传福音也是一种工作,并没有比其它家务事、农耕工作更高尚、或更低下。不过,这是一项独特的工作,没有别的可以取代。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任何工作可以取代取水和收割榖子。传福音不是要取代一切创造、生产的工作,变成唯一有价值的人类活动。因为,基督徒认真做好的每一件工作,都是为创造主的更新大能作见证。
That is, in the Septuagint, the ancient Greek translation of the Hebrew Bible.
耶稣在安息日医治病人(约翰福音5)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在毕士大池子旁医治病人,这件事造成的争议,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有提及:耶稣特别喜欢在安息日医治病人。尽管是类似的争议,但耶稣的自我辩护采用了略微不同的角度。在约翰福音5:17里,耶稣长长的论证,简单的来说就是:“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原则很清楚。既使是在安息日,神也继续创造。因此,享有神性的耶稣获准行使同样的权柄。耶稣绝对不是唯一辩称神在安息日也工作的人,但是唯有祂可以用这一点来为自己的工作辩护。
所以,我们不能用这个故事来支持或反对我们 在安息日工作。我们可能在为上帝工作,但是我们并不具有耶稣的神性。生死攸关的人类工作,像是军事自卫(马加比一书2:41)、或者是把掉入坑里的牲畜拉出来,已经是公认安息日可以做的工作。在这段经文中,医治人并不是问题,就算耶稣等到星期日(译注:安息日是星期六)才医治这个病人,他也不会因此受到伤害。相反,耶稣是因为在安息日允许病人拿起褥子走(根据犹太律法是一种工作)而受到批评。是不是可以说,耶稣允许我们在主日的时候开车出游、度假?我们是否可以在星期日的时候,坐飞机去赴一场星期一早上要开的商务会议?或者开一家全年365天、7×24小时工作的铸造厂?没有证据表明,耶稣在此只是要扩大安息日允许事项的列表。相反的,我们要应用我们在约翰福音看到、前后连贯的主题——扶持、救赎受造的工作(物质的与属灵的),有助于与神建立更亲密关系、使人所言所ˊ行合于安息日精神。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工作满足这些要求,应该受到相关人士的关切。更多的讨论,参见www.theologyofwork.org/cn中马太福音与工作的"马太福音 12:1-8",马可福音与工作的"马可福音 1:21-45"和"马可福音 2:23-3:6",路加福音与工作的"路加福音 6:1-11; 13:10-17",以及专文休息与工作(Rest and Work) (译者注:只有英文)。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一个更清楚、更重要的教训:神还在继续维持祂的创造,耶稣在祂的医治事工中扩展了这一工作。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耶稣的神迹代表着新世界的降临。这些神迹显示了“来世权能”(希伯来书6:5)。同时,它们也维护着现有的世界。将它视为我们包罗万象的工作之范式,似乎十分恰当。在我们凭信心回复破损的事物时(例如医生、护士、汽车维修人员……等等),我们是在唤起人们对创造主上帝美善之记忆。在我们凭信心行动,发展创造的能力时(像是程序设计师、教师、艺术家...等等),我们要提醒人们省思神所赐给人类统管世界的美善。在信心中成就的救赎之功与创造、生产之功一样,都需要我们呼求、信靠这位今在、昔在、永在的上帝。上帝藉基督创造万有,借着基督让万有回到神创造的本意,也要借着基督将万有引向预定的目标。
耶稣是生命的粮(约翰福音6)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约翰福音6:1-15), 约翰福音6:27-29,对工作神学提出了一个特别的挑战:
“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因为人子是父上帝所印证的。” 众人问他说:“我们当行什么才算做上帝的工呢?” 耶稣回答说:“信上帝所差来的,这就是做上帝的工。”
耶稣治愈生来瞎眼的(约翰福音9章)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耶稣和祂的门徒看到一个生来瞎眼的(第9章全章)。门徒把他当做一个因犯罪而导致不幸的教训或个案。耶稣则是怜悯他、为他医治。基督令人惊奇的医治方法,还有这不再瞎眼之人的后续行动,再次显示这个肉、骨、尘土所构成的世界,也是上帝国度的领域。耶稣的方法,把口水与泥土和在一起涂在这人眼睛上,并不是疯狂、无理,而是反映了人类受造的本来样子(创世记2:7)。在圣经与希腊传统中,泥土(pēlos)是创造人所用的材料。例如,大家可以注意到乔布记10:9说,“求你记念-制造我如抟泥一般,你还要使我归于尘土吗?”[1]
This verse is especially interesting because the mud is in synonymous parallelism with dust, using the same Hebrew word for dust as in the creation of Adam in Genesis 2:7. For other associations of humanity and mud in the Bible, see e.g. Isaiah 29:16, 45:9; Jeremiah 18:6; Sirach 33:18; Romans 9:21; cf. Job 10:9, 33:6; outside the Bible, see e.g. Aristophanes, Birds 686; Herodes Odes 2.29.
耶稣舍己牺牲(约翰福音 10-12)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耶稣最后一次走进耶路撒冷前,行了自己最伟大的神迹——在伯大尼复活拉撒路(约翰福音11:1-44)。反对耶稣的人,已经准备要用石头把祂打死(约翰福音8:59; 10:31),现在则决定耶稣和拉撒路都得死。随着死亡的临近,耶稣开始用吊诡的方式说起十字架。祂所用的口吻好像是获得晋升一样,谈到祂将要“被举起”,然后吸引众人来归向他。但是,约翰在后面的部分清楚地说明,“高举”的意思是被钉在十字架上。这又是一个文字游戏吗?绝对不是。如同理查德德德包克汉(Richard Bauckham)所指出的,正是藉由在十字架上舍己牺牲的崇高工作,耶稣完全显明祂确实是神高举的圣子。“神满有恩典的赐下自我,显明祂是神;我们可以说,神的本性不单只是被启示出来,而且是在圣子的谦卑服事里成就的、救赎世界的工作中施行出来。”[1]
耶稣的舍己牺牲,要付出多重代价。当然,祂必须付出死亡的代价,同时也要承受极度的痛苦、饥渴(约翰福音19:28)。看到门徒(除了约翰以外)离开祂、母亲失望,这些都让祂付出心碎的代价(约翰福音19:26-27)。遭到误解、痛斥,使祂因蒙羞付上代价(约翰福音18:19-24)。 如果这是神预定要祂去行的工作,那么这些代价就无可避免。没有基督在起初的工作,这世界无法成形。没有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工作,这世界无法回到神的本意之中。
我们的工作也可能要我们付出对我们来说不公平的代价。但是,如果我们要完成工作,有时这是无法避免的。耶稣所做的为他人带来了真正的生命。我们利用工作为平台追求自我荣耀的程度有多大,我们离开主耶稣设立的模范就有多远。耶稣是否认识到,为他人所作的一切都要付出不可避免的代价吗?也许是。医生医治病人得到丰硕的收入(至少在现代西方世界是这样),但是他们必须目睹病人的痛苦,承受无法回避的重担。水管工的时薪令人称羡,但是总是一身沾满粪污。政府官员为执法与维护人民财产而工作,但是他们像耶稣一样知道民间疾苦:“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约翰福音12:8)。这一些行业之中,也可能有一些管道可以避免跟别的同行一样受苦——减少接触焦躁不安的病患;只清理新的、还未有太多污泥的房子;或者让我们的心刚硬、忽视社会的弱势族群。但是这样做,是跟随耶稣的脚踪行吗?虽然我们谈到工作时,常视其为如何维生的管道,但是,富有同情心的工人,也常在工作中体验心碎的经历。如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追随耶稣的脚踪了。
R. Bauckham, God Crucifi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68.
仆人式领导(约翰福音13:1-20)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约翰福音到目前为止,让我们看到耶稣做了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使水变成酒、让瞎眼的得看见、让死人复活。现在,他要做一件几乎所有的人都做得到,但是很少人愿意去做的事。他要洗脚。这位君王要做奴仆的事。
通过这件事,耶稣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整卷约翰福音里一直伴随着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耶稣的工作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榜样?答案可以非常简单:“通通不是。”我们没有人是主。我们没有人为了这个世界的罪而死。但是,当耶稣为门徒洗脚的时候,祂清楚的告诉他们——也包括我们在内——要 我们学习祂的样式。“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约ˋ翰福音13:14-15) 。在我们可以做到的事情上,耶稣是 我们应当效法的榜样。
这种谦卑服事的态度,应该体现在我们所做的一切事上。如果首席执行官(CEO)走入生产线楼层,就像是来为公司工人洗脚一样。同样的,加油站的服务人员应该清理洗手间,就像是洗汽车驾驶客户的脚一样。这不是做什么的问题,更多是一个态度问题。即使客户想要洗脚,首席执行官和加油站服务人员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比洗脚更有意义的服务。但是他们应该要谦卑的服事。耶稣,这位统管整个宇宙、圣灵充满的导师,定意要用这么具体、低微的行为服事,表明对他的子民应有的日常态度。通过这个行为,祂不仅赋予了谦卑服侍尊崇的地位,而且要求祂的追随者同样的谦卑。为什么?因为如此行让我们实实在在的面对现实,明白神的工作就是要带给人益处,而不是只有成就自我。
仆人式领导近年来在企业公司、政府机关受到广泛关切;这一点不只在约翰福音中出现,在圣经多处也能看到。更多相关内容请参阅www.theologyofwork.org的主题文章:*领导力(内容尚未上线)。[1]
Other resources include Servant Leadership by Robert Greenleaf (Paulist Press, 1977) and Leadership is an Art by Max De Pre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7).
临别话语:楼上房间的演说(约翰福音14-17)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13到17章,常常被人称作“楼上房间的演说”,谈到许多深刻的神学,我们在此只能碰触少数重点。为了此书的目的,我们对14到17章特别感兴趣。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耶稣这一段话并不是一场沉着冷静的讲课。祂为着心爱的门徒、心里极其痛苦。祂很快就不得不离开他们,这段话特别是为了在他们面临逼迫时,带来安慰。
工作中关系的重要性(约翰福音 14-17)
回到目录这几章的神学里,特别强调人际关系。耶稣称呼门徒:“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乃称你们为朋友”(约翰福音15:15,NASB)。他们为祂工作,但是以一种朋友、同工的关系相处。这完全是一种家族企业的用语。工作与关系密不可分,因为耶稣并不是为祂自己而工作。“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 的父做他自己的事。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约翰福音14:10-11)。门徒不会像是孤儿一样、遭遗弃在这世上、费尽全力苦苦挣扎(约翰福音14:18)。透过圣灵,耶稣会与他们同在,并且他们会做祂所做过一样的事(约翰福音14:12)。
这一点比表明看来的更加深刻。它并不只是说,在耶稣死后,祂的门徒、朋友可以在祷告中经历祂的同在。而是说,在天父与神子爱的关系所驱动的创造/恢复世界的工作中,他们将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做圣子与天父的工作,并且融入圣子与天父亲密的关系之中(还有圣灵,过一会就会谈到)。在天父与圣子分享世界形成、再造的过程中,天父向圣子显明祂的爱。[1] 借着单单实行天父的旨意,圣子向天父显明祂的爱,透过圣灵的大能,按照天父所愿,创造与再造这世界。门徒、朋友得以进入圣父、圣子与圣灵涌流不止的爱中,并不只是靠着神秘的冥思,也是靠着欣然接受圣子的使命、做祂所做过的。领受呼召分享爱,不可避免也要领受呼召分享工作。这个祷告:“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约ˋ翰福音17:23),要和这一个搭配:“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约翰福音17:18),而且也跟这一个有关: “你爱我吗?...你喂养我的羊”(约翰福音21:17)。
人类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提供透过共同的项目得到彼此同工的机会。对很多人来说,职场提供了家庭之外,人与人关系最有意义的处境。就算是独立工作的人(在家里、或出外),也都一定会落入人际关系网络之中,与供货商、客户等接触。[2] 我们已经看到,耶稣不仅称祂的门徒为同工 ,而且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圈。工作的关系层面,并不是劳动的功利主义事业的一个偶然产生的副产品。非但不是,它是工作本身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其涵义可以追溯到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一起工作的时候。“耶和华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世记2:18)。创造成为人际交往的手段,因为在创造中人们彼此肩并肩地工作,也进入到神的工作中,让创造成其完满。
这一点可以为目标导向的人带来很大的鼓舞;有时这些人会觉得不够属灵,因为他们不想花太多时间谈论他们的感受。与他人交谈是发展关系的必要行动,但是,我们也不要忽视了共同工作对培养关系的重要性。一起工作可以建立更深的关系。无庸置疑,我们花费许多时间与他人一起工作、也为他人工作。以神在三位一体关系中的工作为榜样,我们可以找到工作中的关系。一起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工作,是神带领我们成为更加属祂心意之人的主要方法之一。
Cf. John 3:35, 5:19-20. The statement in John 17:5, “So now, Father, glorify me in your presence with the glory that I had in your presence before the world existed,” may well refer specifically to the glory of sharing in world formation. This would form a fitting bookend to the inclusion of Christ in the primal creation in John 1:1-3.
Expressed beautifully, for example, in Robert Frost’s “The Tuft of Flowers” with the memorable lines, “‘Men work together,’ I told him from the heart, ‘Whether they work together or apart.’” Robert Frost, A Boy’s Will (New York: Henry Holt, 1915), 49.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约翰福音15)
回到目录葡萄树与枝子的比喻,以我们与耶稣同在、透过祂与神建立关系所得到的祝福开始(约翰福音15:1)。“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约翰福音15:9)。 然而,这份爱的结果,并不是被动领受的喜乐,而是主动积极的付出,常常用结出果子为比喻。“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约翰福音15:5)。创造万物的神,也要祂的子民富有创造力。“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约翰福音15:8)。我们能做一些对世界有长久影响力的工作,这是从神而来的恩赐。“是我...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使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甚么,他就赐给你们”(约翰福音15:16)。“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并且要做比这更大的事”(约翰福音14:12)。
有的时候,我们把带领多少人跟从耶稣,视为基督徒所结的果子。“比这更大的事”有时就是说“比我带领更多的人归信。”对所谓的福音派而言,确实是如此。如果在这段经文中,耶稣只是对使徒说这些话——指派他们去传好消息——那么果子的意思也许就只是领人归信。但是,如果祂是要对一般信徒说这些话,那么果子的意思就应该是针对信徒所受呼召而去行的所有工作。既然整个世界都是藉祂所造,“我所做的事”就该包括可以想象得到的各种美好工作。对我们来说,比以前“更大的事”也可以说是设计更好的软件、供给更多人食物、教出更聪明的学生、改善组织效能、提升客户满意度、让资本更有生产力、更秉持公义管理政府。结果子的意义,不依赖于我们是在企业里、政府机构、健康看护、教育、宗教、或任何其它领域工作。其价值在于我们的工作是否满足人的需求。“我这样吩咐你们,是要叫你们彼此相爱”(约翰福音15:17)。服事就是爱的主动表现形式。
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翰福音18:36)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为了避免将约翰的耶稣受难叙事约化成为了工作背书的文字,我们要特别提出一节经文,考察它明确表达的内容和未曾表达的内容所具有的同等重要意义。“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翰福音18:36)。从反面来看,我们发现这是关于受难的一个令人惊异的总结。耶稣宣称祂确实是君王,但是,祂不是彼拉多或大多数人所以为的那种政治上的君王。如果耶稣需要为这个世界而牺牲自我,祂愿意这么做。实际上祂必须牺牲自己,因为祂的王权即是至高而绝对的,又是绝对自我奉献的,因此不可避免要从现在掌权的人那里得到死刑的判决。
但是,搞清楚耶稣这句话没有宣告什么,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祂并不是说祂的国是短暂的,仅仅是一种内心的宗教体验,跟这世上经济、政治、社会议题毫无关联。如同NRSV、NIV以及其它译本所示,祂的国是从 另一个领域而来的(约翰福音18:36)。祂的统治——就像祂自己一样——是从 天上而来的。但是祂已经来到 世上,祂的国也是世上的真实王国,甚至比罗马帝国还要真实。祂在地上的国度,有一套不同的规则。这些规则可以非常有效地应用在 这世上的工作,但是,却不同于这世上现在的掌权者 所制定的秩序。这一刻,耶稣并没有解释,“他的国来自 另一个世界,但是已经进入他亲自创造的这个世界”,究竟是何含义。不过后来,在启示录21和22章所报告的、新耶路撒冷从天而降的异象中,他对此有着极为生动的描述。耶稣的国降临,成为这世界公义的都城,在这里,祂的门徒找到永远的家。无论何时,耶稣说到永生、或是神的国,祂的意思都是指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借着神的道与权能不断更新、趋于完美。
主所爱的门徒(约翰福音21:20)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约翰在最后一章,没有再多谈有关工作的事,却把重点放在工人的身份上。使徒遇到耶稣时,正在捕鱼。有时我们会认为这很不好,仿佛他们把本来应当用于传福音的时间都用来打渔了。但是这里的上下文并无一点责备之意。相反的,耶稣赐给他们丰富的渔获。之后,他们重回他们受差派的工作去传福音,但这只不过是他们特别的呼召,并没有贬低打渔的意思。
然而,我们认为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一章的主题是要让彼得回转,并比较彼得与“主所爱的门徒”(约翰福音21:20)将来的命运。在彼得三次不认主之后,他三次肯定对耶稣的爱,恢复了他与耶稣的关系。展望未来,彼得会为主殉道,同时经文也隐约暗示,那位主所爱的门徒会活得比较久。我们要特别关注后面这位人物,因为他对自我的称呼,直接牵涉到人类身份的问题。
第四福音一直没有揭发这位主所爱的门徒之身份,这一点常常都让人好奇。多数的学者认为这指的是使徒约翰(虽然也有看法不同的人[1])。但是,问题是为何他要这么神秘的隐藏自己的名字。一种回答是,他要把自己跟其他使徒区别开来。他特别受耶稣关爱。但是,这种动机显得十分奇怪,因为在福音书中到处弥漫基督谦卑、舍己的榜样。
更好的解释是,他自称“主所爱的门徒”,希望可以代表一切 真正的门徒。我们每一个人确定自己的身份之前,最首要的关键是要知道耶稣爱我们。若你去问约翰,“你是谁?”他不会告诉你名字、家庭背景或自己的职业。他的回答就是:“我是耶稣所爱的人。”套用约翰的用语,这位主所爱的门徒“靠着耶稣的胸膛”(约翰福音13:23,KJV),同样的,弥赛亚也“在父怀里”(约翰福音1:18,KJV)确认祂自己的身份。[2] 同样,我们不是从我们做了什么、认识谁或者我们拥有什么来确定自己的身份,而是在耶稣对我们的爱中得到身份。
可以这么说,如果耶稣对我们的爱、或者说就是天父透过耶稣对我们的爱,是我们的身份和行动的源头,那么我们就是在神所创造的世界的行动中,透过工作活出这份爱。我们主要的行动,就是每天的工作。借着上帝的恩典,透过爱的服事,工作得以成为我们活出与神、与人关系的舞台。我们每天的工作,无论从别人的眼光中看来是多么卑微、或多么显赫,都是神 荣耀彰显的地方。依靠神的恩典,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就成为神的爱与荣耀之活泼比喻。
D. 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The 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1), 68-81.
These are the only two occurrences of “bosom,” Gk., kolpos, in John’s Gospel. We have used the King James Version because most modern translations (NASB excepted) miss this paralle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