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士3-16)
底波拉(士4-5)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底波拉是表现最好的士师。百姓知道她有智慧,到她那里去征询意见、解决争端(士师记4:5)。军队上上下下都知道她是杰出的指挥官,而且实际上只听从她的指挥作战(士师记 4:9)。她的治理极有果效,以致“国中太平四十年”(士师记 5:31),在以色列历史上极其难得。
现代人可能会感到讶异,在非现代的古代社会,一位女士,而且并不是男性统治者的遗孀或女儿,也可能崛起成为国家的主事者。但是士师记显明了底波拉足堪重任,凭一己之力赢得众人肯定,得以晋身以色列国顶尖领袖。在这么多士师中,唯独她得受尊称为先知、女先知(士师记 4:4),显明她足可比拟摩西、约书亚(神也直接对他说话)。不论是女人,例如卧底的雅亿,或者是男人,例如指挥将领巴拉,都完全不介意领导人是女性。以色列国的底波拉身为女先知-女士师的职分, 显明神并不认为女性担任政治、法廷、军事领袖,会有什么问题。而且,她的丈夫拉比多的直系亲属毫无疑义共同分担了她的家务,让她能够拨出时间来,坐在“底波拉的棕树下”,善尽职责,让“以色列人都到她那里去听判断”(士师记 4:5)。
在现代的一些社群中有颇多工作领域,或者某些组织,女性可以毫无争议地担任领导人,就像底波拉这样。但是,仍有许多现代文化、领域、组织,无法接受女性成为领导,或者会设定一些不会针对男性设定的限制。反思古代以色列时底波拉的领导能力,是否可以帮助今日基督徒更明白这种情境下神的心意为何?是否可以试着除去对女性领导不当的阻碍,来帮助我们的组织与社群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是否可以亲身体验,荐举女性在职场中担任主管、导师、典范的诸多益处呢?
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士6:1-11)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底波拉之后,士师的素质越来越糟。士师记6:1-11表明当时以色列人生活的普遍景况——战事频仍、经济穷乏。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耶和华就把他们交在米甸人手里七年。米甸人压制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因为米甸人,就在山中挖穴、挖洞、建造营寨。以色列人每逢撒种之后,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东方人都上来攻打他们, 对着他们安营,毁坏土产,直到迦萨,没有给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驴也没有留下;因为那些人带牲畜帐棚来,像蝗虫那样多,人和骆驼无数,都进入国内,毁坏全地。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缘故,极其穷乏,就呼求耶和华。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缘故,呼求耶和华。”
战争对工作的影响,遍及今日世界许多方面,令人感触良多。除了针对经济主体直接造成的伤害之外,军事冲突引发不安定,彻底搅毁人民生计。战祸蹂躏区域的农民,都不太愿意种植作物,因为收割以前,他们可能就不知道得逃去哪里了。投资人研判战事频仍国家有高度风险,不大可能投注资源、改进基础建设。无法发展经济,百姓只好被迫加入军事集团,抢夺任何还可能利用的资源。于是,战争和困乏的恶性循环,永无止境。和平才能带来繁荣。
在米甸人威胁下,以色列的经济处境岌岌可危,下一任士师基甸只好“在酒醡那里打麦子,为要防备米甸人”(士师记 6:11)。丹尼尔.布洛克(Daniel Block)认为他这么做也是有道理的:
当时没有现代科技帮助,所以打麦子要先用连枷打掉麦秆的前头,再丢掉麦秆,然后将谷壳和麦子抛在空中,让风吹走谷壳,最后让较重的麦子落在地上。在这种危险的处境,这么打麦子当然极为不智。在山头上这么打麦子,肯定会引起到处抢劫的米甸人注意。因此基甸才在榨葡萄有掩护的大缸里打麦子。通常酒醡会在两个大石头上挖出凹坑,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葡萄先放在上面的石坑里用脚踩过,然后有管子引导葡萄汁流入下面的石坑。[1]
今日的基督徒、非基督徒,毫无疑问,都反对利用连绵战祸赚取营利。国际社会禁止买卖“冲突钻石(conflict diamond)”就是一个例子。[2] 基督徒是否可以带头做这类有意义的事呢?我们是否能帮忙留意,我们所在的企业、政府、学校、各种机构,有没有无意之间参与暴行?在上司可能有意忽视这些情况时,我们是否愿意冒险揭露问题?或者我们选择跟刚刚提到的基甸一样,躲起来,自扫门前雪?
D. I. Block, Judges, Ruth, vol.6 in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9), 258-259.
http://www.amnestyusa.org/our-work/issues/business-and-human-rights/oil-gas-and-mining-industries/conflict-diamonds, accessed December 14, 2013.
以前成功,未来不一定也会成功——基甸模棱两可的领导风格(士6:12-8:35)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基甸是以色列士师矛盾性格的“最佳典范”,让我们学习到,不只是在职场、也包含各种场合,模棱两可的领导风格会带来什么后果。基甸名字的字面意思是“砍劈的人”,[1] 似乎是肯定他在士师记6:25-27里砍下他父亲的木偶。(害怕让人发现,所以他选在夜里去砍,这件事实在令人非常难过)[2] 虽然神应许与他同在,然而,基甸还是一直要求要看到神迹,最有名的就是在士师记6:36-40里的羊毛事件。在这个例子中,神确实配合基甸的恳求,让他安心,但是,这绝不是一个要让人效法的范本,特别是现代基督徒在寻求有关特定呼召引导的时候。这其实就是立场摇摆的征兆,故事最终仍会走向偶像崇拜的结局。[3] 敬请参看Decision Making by the Book[4] 以及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Will of God[5]更深入分析基甸决断的方法。
故事最精采的地方,当然可以说是基甸令人惊奇地击溃米甸人(士师记7)。但是,大家就不常提到他之后错误的领导决策(士师记8)。疏割和毗努伊勒两地居民拒绝战后援助他的人马,之后他野蛮惨暴的报复、破坏行径,与他们拒绝援助比起来,实在有点太过分。基甸可真是人如其名了,只要是跟他作对的人,他就毫不犹豫地把他砍下来。[6] 虽然他拒绝承受君王之名,但是,却有专横暴虐之实(士师记 8:22-26)。还有更糟糕的,就是他后来陷入偶像崇拜。他做的以弗得成了百姓的“网罗”,“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士师记8:27)。权势是如此容易使人堕落!
对我们今天来说要学习的,应是懂得欣赏杰出人物的天赋,但不至于把他们当偶像崇拜。就像基甸,在今天看来,会是一位率领我们征战得胜的将领,但是,在和平的时候却变成了一位暴君。一名天才可能在音乐、影艺方面,向我们展现令人赞叹见解,但是,在教养儿女或者政治方面,却可能使人误入歧途。一名企业领袖,可能拯救公司于危亡,但是,在平静无事期间,却可能毁了公司。我们甚至会发现我们自己也有这种不相调和之处。也许我们的工作职位得到晋升,但是家庭却陷入婚姻不和,或者是刚好反过来。可能我们胜任独自表演,但是不适合做个管理人员。更可能的,当我们对自己不太有把握、倚靠神的时候,我们做得很好,但是,成功使得我们开始倚靠自己的时候,灾难就开始发生了。[7] 就像这些士师一样,我们都是矛盾、脆弱的人类,充满绝望,唯一的盼望,就是基督为我们带来的赦免与转变。
Robert G. Boling, “Gideon (Person),” ed. David Noel Freedman, 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1013.
D.I. Block and J. Clinton McCann, Judges in Interpretation (Louisville: John Knox, 1989), 61.
See, e.g., McCann’s comment on the fleece incident (p.66): “In short, Gideon is beginning to look at least a little ridiculous. Instead of growing more faithful, he seems to be growing more faithless and more fearful.”
Haddon W Robinson, Decision-Making by the Book (Wheaton, Ill.: Victor Books, 1991).
Garry Friesen and J. Robin Maxson, Decision Making & the Will of God: A Biblical Altern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View (Portland, OR: Multnomah Press, 1980).
Cf. D.I. Block, Vol. 6: Judges, Ruth.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9), 287: “Gideon, the fearful young man, has become a brutal aggressor.”
Tomas Chamorro-Premuzic, “Less-Confident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 6, 2012, accessed at http://blogs.hbr.org/2012/07/less-confident-people-are-more-su/ on May 23, 2014.
士师领导无方(士9-16)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基甸的错误,到了后面的士师身上,越来越严重。基甸的儿子亚比米勒获得了众人拥戴,但是却将挡他去路的七十个兄弟杀掉(士师记9)。耶弗他本来是个土匪,后来解救百姓不受亚扪人侵扰,但ˋ是却因为一句致他女儿于死地的发誓,毁了自己的家庭与未来(士师记 11)。最有名的士师,参孙,给非利士人造成极大困扰,但是却声败名裂、无法抗拒异邦女子大利拉诱惑,最后导致自己的败亡(士师记 13-16)。
针对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工作场合,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一切呢?首先,这些士师的故事,证实神确实使用有缺陷的人完成工作。这一点对许多士师(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还有喇合来说(希伯来书11:31-34),就像新约圣经中所称颂的,都是千真万确的。士师记清楚表明上帝的灵加在他们身上,大大施行拯救,不论所面对的是多么不可能的任务(士师记 3:10; 6:34; 11:29; 13:25; 14:6-9; 15:14)。他们不单单只是神手中的器皿。他们正面回应神的呼召解救国家,并且神一再透过他们解救祂的百姓。
但是,士师记整体要义,却不是要我们把这些人当作模范。这卷书的困境,是国家一团混乱,处处向现实妥协,而且领导人一个个悖逆神的盟约、令人失望。比较合宜的教训可能是:成功(就算是神所赐下的)并不一定是神支持我们的必然结果。当我们面临不利的处境,却在职场蒙神祝福时,常会受忍不住这么想:“嗯,神必定掌管一切,因此这祝福是他对我处处为善的奖励。”但是,士师记表明,神按照自己的意愿,以他想要的方式,用他想要使用的人来行事。神的行动有祂自己的计画,不是按照我们想要什么、缺乏什么。我们不应该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好像成功、蒙福是我们应得的。同样,也不可以论断那些我们自以为没有资格得神喜悦的人,就像保罗在罗马书2:1里提醒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