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的诗作:哀歌

圣经注释 / 工作神学项目出品

我们没有内证来证明耶利米是哀歌的作者。然而,拉比的传统、耶利米书和哀歌的主题相似、哀歌的目击者基调都让人认为这五首哀歌极有可能是耶利米所写。​[1] 犹大及其都城耶路撒冷,已然全部被毁。巴比伦人在围困耶路撒冷两年后占领了全城、拆毁了城墙、毁掉了上帝的圣殿,掳掠了其中的宝物,随后把身强力壮的市民掳到巴比伦。巴比伦人撤军后,幸存者所剩无几。而耶利米就是幸存者之一。耶路撒冷满目疮痍,他周围是一些在饥荒中苟延残喘的人,目睹孩子被饿死,而假先知则继续误导百姓,使他们不能明白上帝的旨意。哀歌一书描绘了城市的荒芜和百姓的绝望,同时用浓重的笔墨强调了城市荒芜的原因。

我们在此看到这位诗人还在写诗。在五首结构严谨的诗章中,他用了发生在城中的震慑人心的残杀场面,来描绘上帝是如何允许自己的子民因大罪而受惩罚的。他的悲伤是深刻的,尽管如此,这位艺术家用受控的诗体来描绘他那极度的悲伤。这是让艺术服务于情感。对“工作”的讨论通常不涉及艺术家的工作,但这些诗章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艺术在表达人类经历中的高山低谷时所具有的力度。

艺术家在绝望中也潜入了一个希望的音符,把未来锁定在上帝的良善中:

我想起这事,心里就有指望: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知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

我心里说:“耶和华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他。”凡等候耶和华,心里寻求他的,耶和华必施恩给他。(哀歌3:21-25)

因为主必不永远丢弃人。主虽使人忧愁,还要照他诸般的慈爱发怜悯。因他并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忧愁(哀3:31-33)。

活人因自己的罪受罚,为何发怨言呢?我们当深深考察自己的行为,再归向耶和华。我们当诚心向天上的上帝举手祷告(哀3:39-41)。

耶路撒冷被毁,无辜者与有罪者一同受苦。孩子忍饥挨饿,像耶利米这样忠信的先知也要忍受悲苦,而这悲苦原本是量给那些因自己的罪给城市带来末日的罪人的。在堕落的世界中,这也是生命的现实。公司若因决策失误、重大疏忽、公然违法运营而倒闭,造成灾难的那些人会失业,而无辜之人也和他们一起失业。同时,也要知道,对于工作场所的基督徒而言,此生的不公正不会存续到永远。上帝作王,他的慈爱永远长存(诗篇136)。在罪恶的系统中和不讲原则之人的手下做事,并不容易仍持定这个神圣的现实。然而哀歌告诉我们说:“主必不永远丢弃人。”我们信永活的上帝,他向我们的信实永不止息。我们就是凭着这个信心前行。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five poems of lament is intricate. Hebrew poetry structurally depends on meter and parallelism rather than on rhyme. Note that chapters 1, 2, 4 and 5 each have 22 verses and, except for chapter 5, they are acrostic: verses begin in order with the 22 letters of the Hebrew alphabet. Chapter 3 is a kind of triple-acrostic with 66 verses instead of 22 (so that vv 1-3 begins with aleph, vv 4-6 begin with beth,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