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财经是什么
金融财经是人类因应时间分配或交换资源的活动。本文大多涉及外部交易,即借贷和投资,而非实体内部的资源分配。「金融财经」(Finance)一词,本文用作各方之间财务交易的简称。家庭和机构内的财务管理功能也涉及因应时间的资源分配,如此类推,许多相同的原则都适用。尽管如此,内部财务管理 – 例如,预算或项目规划 – 确实有其自身的特殊情况,本文恕不涵盖。
因此,当有人想在某个时段借用某些资源,而通过与坐拥闲置资源的人作出安排时,金融财经就出现了。借方愿意付出一个代价(例如利息),以取用目前的资源,而贷方愿意暂时弃用目前的资源,以换取未来的利润或回报。假设一切顺利,贷方让借方在有需要时(现在)得用资源而受惠,而借方则因未来资源增长而使贷方得益。如果一切顺利,借用资源能归还贷方,双方就可因借方善用资源而获益。
说得更正式一点,金融财经是人类因应时间作出资源分配和交换的活动。为简单起见,我们用「放贷」一词来指以一切提供资源的形式,包括债务、股票、衍生工具等。因此,贷方可以是有银行存款的家庭,但也可以是股票投资者、私募基金投资者、或为退休基金供款员工。同样,借方可以是向银行借钱的家庭,但也可以是出售股票的企业、借钱买屋的家庭、或在公开市场发行债券的政府实体。一般所指,就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的互利互惠,自愿性质的交易。[3]
我们不会建立关于非市场类型资源分配的神学 - 例如:政府或非自愿的资源分配 - 理应称为「补贴」。也由于我们说的「财经」是指同一时间的资源交换,一种预期日后可以带来逆向资源交换的交易,我们排除了劳工市场、商品市场及服务市场等,这些市场都应该称为「贸易」。
最早的例子可能是将狩猎工具借给一个族人一段时间,知道族人稍后会将工具与部分猎物一并归还。一个稍为后期的例子也许是向邻居借用种子,知道在生长季节结束时,归还的种子要比原本的数量多一些。到后来人类发展了货币,处理更复杂的借贷交易变得更容易。一个满载而归的渔民可以卖掉渔获,之后剩下一些利钱。农民可以借钱,买种子,种谷物,卖些农作物,连本带利归还渔民。渔民令农民受惠,反之亦然。就这样,大家可以超越个人技能范围令彼此得益。金融财经的历史就是人类创造和社会合作的历史,地上的天赐资源因此更加丰硕。
几个世纪以来,几种机构的发展,为资源的借贷大开方便之门。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小额信贷组织、信用社和许多其他组织已经出现,撮合借款人和放款人,促成资源交换及重新交换,以满足借贷双方的需要。例如,共同基金容许大众投放适量资金在一系列股票及债券,个人投资者实在难以应付其高昂成本及复杂操作。常用于金融的合约或工具包括债务和股票,以及许多旨在满足特定借款人或储蓄户需求的混合产品及衍生工具。
We take the view that voluntary transactions are normative because God allows individual humans certain limited property ownership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ver resources. Nonetheless, compulsory transactions—such as those commanded by scripture or duly enacted legislation—are also legitimate. We agree with Wright who argues that although individual property rights are clear and legitimate they are subordinate to human need. Christopher J.H. Wright, Old Testament Ethics for the People of God,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312-314. Similarly, Lott argues from a Catholic perspective that property is a divine gift and that a system of individual property rights is allowable for human freedom, but those rights must respect the equally important principle that God intended the earth’s resource for all humans and peoples. Micah Lott, "All Things Come From Thee: Persons, Property, and the Gifts of Creation," Cardus (October 3,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