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发生在路得和拿俄米的家中(路得记1:1-22)
故事从“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得1:1)的一次饥荒开始。当时,以色列人背离了神的道,转而拜偶像,社会动荡,内战频发,正如我们的圣经中路得记之前的士师记最后几章所记载的那样。(这些书的顺序在希伯来圣经中是不同的。)这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显然没有遵从妥拉设立的、工作或行事的准则。故事中的人物——至少拿俄米——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导致他们失去了神的祝福(得1:13,1:20-21)。结果就是,社会经济结构瓦解,并且饥荒控制了这片土地。
为了逃避饥荒,以利米勒、他的妻子拿俄米和他们的两个儿子搬到了摩押——考虑到以色列和摩押长时间的敌对,这完全是一种绝望的举动——他们认为在那里收成或者会好一点。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成功的找到了工作,但是他们的儿子们都在摩押找到了妻子。但是在十年中,他们经历了社会和经济上的悲剧——所有的男人都死了,留下拿俄米和她的两个没有丈夫的儿媳妇(得1:3-5)。这三个寡妇必须要在一个男女在法律和经济权利上不平等的社会上,设法养活自己。简短的来说,他们没有丈夫,没有土地所有权,没有可以谋生的资源。“要叫我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拿俄米的哀哭(得1:20),反映了她所处的严苛环境。
与寄居者和孤儿一样,寡妇在以色列律法中受到很多注意。[1] 因为失去了丈夫的保护和支持,她们很容易成为经济和社会虐待和压榨的对象。很多寡妇去做妓女,只为了可以生存下去——我们现今社会的弱势女性也普遍面临这一情况。拿俄米不仅仅成为了一个寡妇,也是一个在摩押的寄居者。即使这样,如果她和她的儿媳妇们回到伯利恒,年轻的女人们将会成为寡妇和在以色列的寄居者。[2]可能是认识到不论他们去哪里居住都会是弱势群体,拿俄米驱策她们回到母家,并且祷告以色列的神会赐给她们(摩押的)丈夫和安全的家庭(得1:8-9)。然而不管情况多么艰难,其中一个儿媳妇路得不愿离开拿俄米。她对拿俄米的话语,吟唱出她深深的爱和忠诚。
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那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那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那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 (得1:16-17)
生活可以很艰难,但是这些女人面对的是最坏的情况。
Deuteronomy 10:18; 14:29; 16:11, 14; 24:19–22; 26:12–13; 27:19.
On the difficulties of being a Moabite in an Israelite world, see Daniel I. Block, Judges, Ruth (NAC;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2002), 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