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与工作

圣经注释 / 工作神学项目出品

导言:理解启示录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启示录这卷书提供了一些圣经中有关工作“大图景”最犀利的见解。然而,这是一卷难解的书卷,不仅仅是因为它内在固有的困难,也是因为围绕此书产生出来了各式各样的解释。我们不能期望在这里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们可能也许可以找到足够的共同点,从圣经最后一卷书中拾取洞见。

理解上最大的鸿沟可能是在这两者之间,一些人认为此书主要是关乎未来的,第6章以后探讨的是历史的必然结局,而另外一些人认为书中所指的只不过是约翰写作所处年代的事情(一般认为是主后1世纪后期)。好的消息是,一些持“未来主义”观点的负责任的解经家承认,将来要发生的这些事件是基于上帝过往的工作而成形的,尤其突出的是创造和出埃及。同样的,甚至那些从第一世纪立场来解读这卷书的人也承认,启示录谈及了最终的未来(例如,新耶路撒冷)。因此,没有人应该反对从这卷书的意象中寻找永恒的属灵真理,或从它所包含的应许中看见意义非凡的未来倾向。

上帝的国近了(启1章)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在启示录前面的几句古旧的经文中,约翰说了一些话,看起来会削弱那些铿锵有力的工作神学:“日期近了!”有些人理解这句话为,约翰认为耶稣在他有生之年就会再来,但是他搞错了;其他的人相信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旦末日的事件开始发生,事情就会迅速地发展。这两种理解都不能很好地和新约的经文保持一致,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很清楚的是,末日是以耶稣的受死和复活为开始的(参见,来1:1;林前10:11;徒2:17)。因此,最好把“日期近了”理解为,“上帝的国度就在你眼前了!”而隐含的问题是,“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的人生?”我们应当根据业已进入世界的神国为背景,来看待日常生活中似乎必然之事。

这对于我们的工作观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在圣经中有不少的经文赞扬工作,但是现今世代中的任何事物都不应当被视为绝对的。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忠心为主的荣耀而做的工作有着永恒的价值,但是我们必须容许上帝有最先和最后的发话权。在上帝的价值之光下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不向世界的体系和它拜偶像的方式妥协。

启示录中的七个教会(启2-3章)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书中给七个教会的信息强调了工作在基督徒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且间接的帮助我们更恰当地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工作。给几个教会的信息都这样开头,“我知道你的工作……”以弗所被责备,因没有做起初所行的事(启2:5),而撒狄教会同样没有完成他们本该为主耶稣而做的工作(启3:2)。

文中重复地表明,“工作”在圣经当中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我们对上帝之爱的具体表达。上帝只关心我们的心和感受,这样的迷思成为某些新教圈子里对一般工作不太关心的主要原因。

有证据表明,老底嘉教会在其工作观和经济学的见解上,明显体现出声名狼藉的世俗化。当耶稣劝老底嘉的信徒向祂买火炼的金子,遮蔽赤身的白衣,和医治眼睛的眼药,他很可能是在取笑在老底嘉的三大主要产业:银行、羊毛制品和眼科学。老底嘉人很可能认为,他们从文化中获得的资源就是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教会,尤其是在繁荣国家的教会,必须认识到物质的丰富往往遮盖属灵的贫穷。我们工作中的成功,不应当导致我们产生自给自足的想法。

上帝的宝座(启4-5章)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约翰在4-5章所描述的异象是启示录的核心。这本质上是主祷文的可视化:“愿祢的国度降临,愿祢的旨意成就,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透过耶稣忠心的见证和牺牲,上帝的国将会降临。

在第4章最突出的重点是,上帝是万物的创造主,配得称颂(尤其在启4:11;启14:7,“好消息”的本质就是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 这个可见的世界不是神后来才想起要创造的,或者只是天堂的前奏,而是上帝荣耀的表达,是被造之物赞美祂的基础。这也是恰当理解工作的基础。如果世界仅仅是把我们和天堂的真实生活分离的幻影,那么在世上的工作大约完全是浪费时间。相反,如果世界是上帝美好的创造,有意义的工作前景则变得更加值得盼望。我们必须紧记,世界总是由上帝掌权的,并且现今的世界秩序必然会受到相当的震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记得世界作为上帝的创造在上帝面前是有意义的,是为了上帝的崇拜而设计的。在第5章中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所保障的救赎促使了上帝国度向前进展,乃是由基督在可见被造之物里面的工作所做成的。正如雅克·埃吕尔指出的,耶稣所迎来的国度基于祂在地上的工作。“地上的事件促成了天上的事件……神圣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是由耶稣在地上的冒险所定义、决定和促成的。”[1]

Jacques Ellul, Apocalypse, trans. G. W. Schreiner (New York: Seabury, 1977), 47–48.

末世的灾难和拯救(启6-16章)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但是,上帝在推进其国度计划中出现了一个惊人的转折:救赎之前,灾难降临。然而,这也许并不是那么令人惊讶。第6-16章尤其类似上帝救赎祂百姓的典型场景——出埃及。水变成血,蝗虫灾害,天体的黑暗——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上帝带来了末世的出走,带领祂的百姓脱离逼迫他们的当代法老之手。再次,不管我们是否把这一情景想象为约翰时代的事情还是未来某个时间的事情,都不能抹灭其基本的含义。上帝的道在所有时代都是一致的;历史的模式重现,因为上帝正在致力于将来的新天新地。[1]

这对于职场有深远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看看启示录中有名的四骑士(启6章)。人们一般认为,这些骑士代表着战争,以及毁灭性的死亡、饥荒和瘟疫。[2] 尤其值得我们留意的是6章6节的提醒,“我听见在四活物中似乎有声音说,‘一钱银子买一升麦子,一钱银子三升大麦,但油和酒不可糟蹋!’”虽然这个提醒中有关油和酒的含义是模糊的(可能表明审判只是部分的[3])但小麦和大麦的价格却很清楚地飞涨(奥尼说,这是正常小麦价格的五倍,是正常大麦价格的五又三分之一倍)。[4]

虽然这可能是指将来的毁坏,但这样的怪圈对于每一代人来说都很熟悉——人类无法和平地相处会带来可怕的经济后果。因为基督徒要痛苦受困(参见第五印,启6:9-11),所以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的工作和职场常常受制于我们不能支配的力量。尽管这些力量可能相当可怕,但是,启示录第六章所传递的另外一个信息是:它们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必须努力创造这样的工作场所,让公义可以得到高举,让人们可以经历祝福,发挥上帝所给予的恩赐。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上帝的护理也允许灾难进入我们的生活。启示录鼓励我们要在崎岖的道路之间,看到新耶路撒冷这个最终目的地。

在6章6节中可能也有一个隐含的挑战,就是在需要之时避免剥削弱势群体。在经济危机中,现实可能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但那却不是在别人痛苦之上赚得超额利润的藉口。

第8和第9章提到的审判之碗也教导了我们相似的功课,虽然这里强调的是环境灾难。启示录没有提到生态灾难的精确原因,因此这一审判或许牵涉人类制造的污染以及某种更显著的超自然现象。关键的问题是,上帝打击了世界养育拜偶像的人类之能力。这事成就,不仅是为了惩罚,也是为了唤醒人们认清事实——地球是属于上帝的,如同天堂一样。离了上帝,我们根本无法前进一步。离了上帝,我们无法操纵环境,让它成为我们的避难所。

随着启示录的继续书写,重点从上帝对世界的审判转移到在大兽统治之下仍忠心见证的百姓(大兽可能是历史终结之时唯独崇拜偶像的统治者,或者是所有这样崇拜偶像的统治者的典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忠心的“得胜者”(启2-3章)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大兽“统治的”(启13:7),虽然他们最终是由上帝辩护得雪的(启11:11)。圣徒所经历的苦难包括经济上的苦难:那些拒绝臭名昭著的“大兽印记”的人都不允许“作买卖”(启13:17)。和以西结书第9章的“印记”类比,表明大兽的印记是一个象征,是和偶像崇拜(罗马?)的系统相连的(“666”可以解读为“尼禄凯撒”,无比败坏的皇帝)。但是即使有人采用更加字面和未来主义的看法,其属灵教导依然清晰:拒绝跟从这个世界错误的崇拜系统,有些时候可能会给忠心的人带来消极的经济后果。在任何社会中,这样的事情多少会发生。[5] 约翰并不是在否认,跟随上帝也可以带来积极的经济后果(例如,在箴言里所清楚教导的)。但为了和启示录其他的内容保持一致,约翰说,邪恶的势力——尽管最终是在上帝的统管之下——仍然可能扭曲事物,例如把可以带来祝福的东西变成痛苦。基督徒必须时常将他们的心思定睛在正确的事情上,尊崇上帝,同时认识到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丧失一些经济机会。对偶像崇拜者的审判是必然的,并且没有任何数额的财务收入值得我们站在敌对上帝的一方。这就是为什么在第13章中大兽的跟随者和第14章中14万4千信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们口中察不出谎言”(启14:5)。不管发生什么他们保持了对上帝的忠诚和真实的见证。

If we take Revelation as primarily focused on John’s day, the “exodus” theme might refer in the first instance to the fact that those who maintain their faithful witness will “go out” to God’s presence upon their death. A futurist view would lay emphasis on the literal overthrow of the wicked kingdoms and the entry of God’s people in the millennial kingdom (which may or may not be conceived of as centered in Israel). In any case, in both scenarios, the ultimate fulfillment of the exodus motif is the entry of God’s people into the New Jeru­salem (see below).

See, e.g., Ben Witherington, Revel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32–34; Grant R. Osborne, Revelation, vol. 27,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2), 274; G. K. Beale, Revelati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370–71.

For authors favoring this view, see the discussion in Osborne, 281.

See the extensive discussion in David E. Aune, “Rev. 6–16,” vol. 52b,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1998), 397–400.

See the judicious comments of Osborne, 518.

巴比伦和新耶路撒冷:双城记(启17-22章)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对于工作大图景最重要的见解,来自最后的总结段落——世界之城巴比伦与上帝之城新耶路撒冷对抗。17章1节和21章9节对这两座城的介绍形成了清晰的对比:

“你到这里来,我将坐在众水上的大淫妇所要受的刑罚指给你看。”

“你到这里来,我将新妇,就是羔羊的妻,指给你看。”

巴比伦代表着一条死路——人类试图建立脱离上帝的文化。它外在每一面都有着乐园的样子,是人类一直所渴求的。它的金子和珠宝与新耶路撒冷的非常相似,这一点都不偶然(启17:4)。像新耶路撒冷一样,巴比伦统管多国,接收他们供奉的财富(留意启18:3所提到的“地上的商人”和启18:15-19所提到的海上贸易者的哀号)。

但是这个乐园实际上是假的,注定要在最后的审判中被上帝所揭发。尤其具有启发性的是启示录18:11-13的货物清单(参见鲍克汉,“经济评论”,[1] 描述了流入巴比伦的奢侈商品)。货物清单以以西结书27:12-22和推罗的没落为原型,但增加了约翰时代罗马最流行的奢侈品。

地上的客商也都为她哭泣悲哀,因为没有人再买他们的货物。这货物就是金、银、宝石、珍珠、细麻布、紫色料、绸子、朱红色料、各样香木,各样象牙的器皿,各样极宝贵的木头和铜、铁、汉白玉的器皿,并肉桂、豆蔻、香料、香膏、乳香、酒、油、细面、麦子、牛、羊、车、马和奴仆、人口。

最后提到的“人口”很可能和奴隶贸易相关,是对巴比伦侵略帝国的最后一击:她不惜一切,甚至不惜贩卖人口,以追求肉体的自我放纵。

上帝会根据一个城市的经济实践来审判,这是一个严肃的教训。在启示录中,经济显然是一个道德问题。许多被定罪的事实,似乎都发端于自我放纵。这特别冲击了现代消费者文化观念——我们总是寻求更多、更好,导致目光短浅,只关注满足实在或想象的物质需要。但在所有的事情中,最值得我们担心的是,巴比伦看起来如此接近新耶路撒冷。上帝确实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我们是为了享受生活而被造的;上帝确实以地上美好的事物而欢喜。如果世界的体系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污水坑,那么引诱基督徒陷入其中的试探将会很小。正是技术进步和广泛的贸易网络所带来的真正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危险。巴比伦应许给人伊甸园里所有的荣耀,并且没有上帝同在的介入。它会慢慢地,但不可抗拒地扭曲上帝的美好礼物——经济互换,农业丰收,殷勤的手工业——变成了对假神的服侍。

于是,有人可能觉得世界经济甚至地方经济到处充满了偶像崇拜,而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完全撤退,去到荒野中独自生活。但是,启示录却提供了另外一个共同生活的异象:新耶路撒冷。这是“从天上降下的城市,”因此是上帝恩典完美的代表。它与巴比伦这个人类自己制造的庞然大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

在某种程度上,新耶路撒冷是伊甸园的回归——在那里有河流穿过,旁边有生命树,结满果子的树枝,叶子乃为医治万民(启22:1)。人类可以再一次与上帝和平地同行。事实上,它超越了伊甸园,因为主的荣耀本身照亮了这城(启22:5)。

但是新耶路撒冷并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更好的园子:它是一个城市花园,是城市的理想,是超越巴比伦的形式。例如,在这从天而降的城市生活,依然存在有意义的人类参与。当然,其中最核心的事务是人们给上帝和羔羊献上的敬拜。但其中似乎有更多的意义,正如经文“人们将会把万国的荣耀和尊贵带来[新耶路撒冷]”所表明的(启21:24-26)。在古代,从世界各地收集最好的材料建造圣殿是令人可羡慕的,这正是所罗门为耶路撒冷圣殿所做的。不仅如此,在圣殿建成之后,人们从四面八方带来礼物装饰圣殿。各国君王向新耶路撒冷贡献礼物的画面,很可能正是源自这样的背景。不难想象,这些礼物是人类文化的产物,而现在却为了上帝的荣耀而献上。[3]

我们也必须考虑旧约里对于未来异象的暗示——旧约把未来看作是现在生活有意义的延续。例如,以赛亚书第65章是启示录21-22章的重要背景经文,提供了基本的教导,“我要造新天新地;从前的事不再被纪念,也不再追想” (参见,启21:1)。但同一章的经文中谈及了给上帝子民将来的祝福,“他们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种葡萄园,吃其中的果子。他们建造的,别人不得住;他们栽种的,别人不得吃;因为我民的日子必像树木的日子,我选民亲手劳碌得来的,必长久享用”(赛65:21-22)。我们当然可以说,以赛亚按着他的时代背景,指的是比农业丰收更大的事物——但他几乎不可能表示未来的物资会更加稀缺。然而,更少确实是“天堂”的异象所特别表明的,天堂除了云彩、竖琴和白色长袍之外没有其他东西。

精确地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是不容易的。在新天新地里,仍然会有耕种吗?进入天上之城时,敬虔的电脑程序员所设计的1.0版软件将会被付诸一炬,只留下版本2.0吗?圣经并没有直接地回答这些问题,但我们可以再次查看一下大图景。上帝创造了人类,让他们在地上施行管治,而其中就必然需要创造力。这样的上帝会把凭信心而做的工作看成是无用的,弃置一边吗?这样合乎常理吗?总的来说,上帝更可能会提升这样的工作,完善所有为祂的荣耀所作的工。同样的,关于未来的预言性异象,激励人们参与到有关创造的有意义的活动中去。既然上帝并没有详细介绍祂要如何将现今世界的产品转换成新世界的产品,也没有介绍在未来的国度里面我们具体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只能猜测它具体的意思是什么。但是,它确实意味着我们可以“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为[我们]知道在主里面的劳苦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4]

Richard Bauckham, “The Economic Critique of Rome in Revelation 18,” in The Climax of Prophecy: Studies i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Edinburgh: T&T Clark, 1993), 338–83.

Richard Bauckham, The Theology of the Book of Revel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26–43.

Cf. G. B. Caird, The Revelation of Saint John (Peabody, MA: Hendrickson, 1993), 279: “Nothing from the old order which has value in the sight of God is debarred from entry into the new. John’s heaven is no world-denying Nirvana, into which men may escape from the incurable ills of sublunary existence, but the seal of affirmation on the goodness of God’s creation. The treasure that men find laid up in heaven turns out to be the treasures and wealth of the nations, the best they have known and loved on earth redeemed of all imperfections and transfigured by the radiance of God.” See also Darrell T. Cosden, The Heavenly Good (Peabody, MA: Hendrickson Publishers, 2006), 72–77.

See Cosden, passim, and Miroslav Volf, Work in the Spiri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esp. 88–122.

启示录对于工作的意义

回到目录 回到目录

所有这一切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职场有什么意义呢?启示录对于最佳的职场实践并没有提供详细的指引,但是它确实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指导原则,尤其是涉及到大图景的问题。埋头苦干,做好自己的工作,管好自己的事,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保持敏感,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

一个人所得的权力越大,他的责任就越大;他要看清组织机构的最终目的是荣耀神,并以爱邻舍的方式来表达。和巴比伦剥削的本质相比,基督徒的商业应该致力于双方的利益:公平地交换商品和服务,给员工有公正的待遇,以有利于人类和社会长远利益的视角来经营。

虽然今天大部分的工作场所并非正式或非正式地隶属于异教假神(古代世界却是那样),但微妙的偶像崇拜形式可以无意识地潜入。有些公司可以和圣经的巴比伦类比:他们把自己的利益和发展看为公司存在的最终目标(CEO可能坐在他们的宇宙宝座上!)。我们必须常常记得,我们生命的所有都向上帝开放,取决于祂是否认可。巴比伦的湮灭是一个严峻的提醒——上帝是轻慢不得的,无论在职场还是信仰中,都是一样。

最终,忠诚会在行动上表明出来。那些委身于耶稣之道的人,必须努力做到道德上无可指摘。圣徒永远需要因耶稣的宝血而来的赦免才能站立,他们被召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效法祂忠心的见证。

但是,全书以新耶路撒冷的积极异象结束是合适的。虽然现今世界和新世界之间必然需要一个根本的切断,但是两者之间依然存在很强烈的延续感。归根到底,新耶路撒冷依然是新的耶路撒冷。它和地上的城市有共同之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确可以被看作是地上耶路撒冷所渴望成为的极致理想。同样的,我们的未来最终是上帝所赐的礼物。然而,在祂创造的美善奥秘之中,我们会享受做工的果效(启14:13)——当然包括我们的善行,我们向神的敬拜,以及我们手中所作的工作。